內容摘要:隨著中國電影、電視劇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形象的塑造力更加深刻。人類是透過媒介去認識身外世界,電影電視劇作為媒介文本的重要載體有其發(fā)揮的重要力量,本文透過電影、電視劇中的上海城市形象進行文本分析,并對當下社會城市形象的宣傳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電影 電視劇 上海 城市形象
李普曼是美國的新聞工作者跟社會評論家,他曾在著作中指出:“我們的身外世界,即現實世界變得紛繁復雜,早已超出我們個體的感知范圍內,我們無法通過自身的體驗去了解這個世界的諸多事情?!蹦敲次覀儜撊绾稳チ私馕覀兩硖幍倪@個世界。以便我們更好的適應跟了解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從而適應社會生活。答案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媒介去了解我們的世界。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現代化的城市,及時是從小生活在這里的人,更多時候也無法全面的認識更了解這里的全部,在上海你能接觸到的事情太多,能夠給你留下深刻影響的事情也挺太多。那么那些從未在這片土地生活跟經歷過的人,對于上海城市形象概念并不是一無所知,每當提起上海,很多外地人都有大致相同的印象,那么這些印象的來源正是我們日積月累通過媒介信息所傳達而來的。隨著中國文化產業(yè)的逐漸興起,電影跟電視劇作為每天電視熒屏跟移動視頻客戶端的重要內容,正在源源不斷的導入我們的生活世界,在中國電影、電視劇里以上海這座城市為題材跟主線或者是拍攝地的內容數不勝數,那么這些題材里關于上海城市形象的內容刻畫有哪些不同點跟相似點,這正是本文筆者所著重研究跟描寫的地方。
一.20世紀90年代銀幕上的上海
回首中國電影歷史,上海的城市形象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被賦予著時代的烙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電影,突出刻畫“老上海”的風貌,用一股懷舊風格生動描繪了20世紀30年代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這個時代的電影里的上海有其光鮮亮麗的午夜摩登、歌舞升平的夜總會、異國情調的建筑風格、浪漫璀璨的外灘以及穿著鮮艷整潔的富家子弟坐在疾飛的汽車里穿梭在這座不夜城。然而這并不是這個時期上海電影的全部印記,在鮮艷的城市形象背后,永遠不能抹掉的是這個城市背后的不為人所見一幕:臟亂混雜的街道、零零散散的城市建筑廢墟、高不見頂的工廠煙囪以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等等也都一次次的出現在熒屏上,用電影和電視劇的方式去記錄這個時代下的上海城市中生活的邊緣地帶跟“邊緣人”。這個時代較為典型的電影著作有張藝謀導演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
,該部影片改編自畢飛宇的小說《上海往事》,講述了一位鄉(xiāng)村少年水生來到上海灘投奔六叔,被安排伺候“歌舞皇后”小金寶所引出的黑幫悲情故事。除此之外還有《阮玲玉》、《長恨歌》、《歲月》等等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著作。用鮮活的人物形象,記憶猶新的城市建筑跟經典的對話獨白向我們展示了這個時代下的上海,“天使”與“惡魔”并存的歲月記憶。
二.中國當代電影中的上海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后的崛起,城市化的加速度刷新著我們對城市發(fā)展的辨識度,上海作為中國發(fā)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金融中心。這座城市逐漸被時代貼上“先進”、“現代”、“潛力”等標簽。在中國當代電影題材中,無論是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定位,還是對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的定位,某種程度上都會向著金錢、富足跟競爭去靠攏。在眾多當代電影中,以《小時代》系列電影最為典型,其由當代著名作家郭敬明的著作改變而來,又由郭敬明本人導演,聘請了一群俊男靚麗來演繹這段“小時代”下的上海年輕人的生活。其中電影不僅穿插著愛情故事、友情故事同時還有商業(yè)時代下的職場競爭故事。所有的故事情節(jié)中穿插著利益、情感、友情、猜忌。但是整部系列影片觀看后印象最為深刻的可能并不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記憶,而是整部影片在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拍攝背景下的視覺沖擊,影片的成本制作相當龐大。畫面取景除了有上海地標性的建筑:東方明珠、外灘、金茂大廈、環(huán)球金融中心還有讓人眼花繚亂跟金碧輝煌的酒店大廳以及溫情浪漫的現代餐廳。這些建筑可能正是映襯了許多現代人對上海一貫以來的幻想,認為對現代城市的定義就是這些基本的“建筑標志”。
除了在建筑風格上,《小時代》刻畫了上海的華麗奢侈外,在人物的生活情節(jié)上海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主人公們時不時的穿著華麗的燕尾服跟晚禮服,拖著長長的裙子、畫著艷妝、端著高腳杯、喝著紅酒等等這些歐美貴族風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下,讓許許多多的中產階層看的心生向往,抓住許多現代年輕人對物質生活的追崇心里,《小時代》的幾部電影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是,除了看到影片對小眾時代下上海令人幻想跟浪漫的一面外,我們同樣應該發(fā)現在影片中對都市下城市交通擁擠不堪跟小人物在大城市打拼生存不易的演繹。主人公們?yōu)榱思皶r將服裝送達至時裝展,赤腳奔跑在車輛因擁堵停滯不前的高架橋上。在人物的設定上同樣具有社會階層性,時刻提醒我們平凡人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奮斗才能換來更好的物質條件。
在當代的“小妞電影”題材中,還有許多講述了上海職場競爭的電影,其中較為典型的有《杜拉拉升職記》跟《失戀33天》?!抖爬氂洝肥?010年由演員徐靜蕾執(zhí)導的,講述了在上海外企職場下打拼了八年時間,從懵懂無知到干練精通的職場女性升職歷程。期間經歷了各種坎坷跟不易,歷經挫折最后成為了HR。而《失戀33天》更加具象的將視角對準了生活在大城市普通男女戀愛打拼的愛情故事,成為2011年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一匹黑馬。之所以這部電影可以用小成本換得當年的高票房,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其主體鮮明,將目標鎖定為都市白領階層,而這一部分又恰恰是電影觀眾的主力軍。在諸如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里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更完善的城市設備以及讓下一代受到更好教育的可能。透過電影對上海城市形象的刻畫,讓更多人了解到在城市的霓虹燈下不僅僅有璀璨,前程跟欲望,更多的伴隨著艱辛,忍耐更迷茫。
三.中國當代電視劇中的上海
相比較于電影的時間受限,電視劇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對故事的情節(jié)跟人物性格跟心理變化進行詳細的刻畫跟演繹。在中國當代的電視劇題材中對上海城市形象的敘述有非常多的主題。本文分別列舉當代中國電視劇中關于上海城市形象的不同方面主題的三部電視劇進行敘述,分別是講述校園青春甜蜜愛情的《微微一笑很傾城》(2016)、職場勵志伴隨青春友情題材的《歡樂頌》(2017)系列,以及家庭倫理與職場生存為主題的《我的前半生》(2017)。
《微微一笑很傾城》是2016年非?;鸬囊徊綗岵?,改編于作家顧漫的同名小說,這部劇的火熱不僅僅是因為男女主人公是非常養(yǎng)眼的楊洋跟鄭爽,同時因為這部電視劇結合近些年來一直備受追捧的青春校園題材。電視劇中眾多內容取景于大學高校校園,結合上海城市便利的交通跟豐富的商業(yè)環(huán)境,給眾多即將繼續(xù)求學的學生們樹立了對校園生活的美好憧憬。
《歡樂頌》分為第一部跟第二部,故事情節(jié)也是串聯起來的。該劇講述了來自五個不同背景家庭的女孩子同住在上海歡樂頌小區(qū)二十二樓后相知相熟后發(fā)生的一連串故事。該部電視劇以友情為主線,穿插著愛情相處間的諸多矛盾。故事同樣是以女性在職場打拼的艱辛不易為主要內容,因學歷跟家庭背景的不同,五個女孩子分別從事著不同的行業(yè),但是都認真努力。女孩子們雖然性格差別巨大,但是彼此都真誠相待,熱心互助,這也是現代城市背景下鄰里之間關系冷漠,人們內心渴望追求的一種鄰里關系。城市的高樓鐵網間隔的不只有安全間隔,同時還有人們的內心距離,而《歡樂頌》描繪出一群都市白領的女性工作者們互相幫助,互相體恤的生活畫面是很多現實生活中都市上班的女性們非??释?,人們往往會依托觀看電視來寄托自己內心追求的情感,因此該部電視劇獲得很好的口碑以收視率,從《歡樂頌》的第一部到第二部,收視率一直占據各大衛(wèi)視的榜首。
《我的前半生》講述了一位年過三十的上海家庭主婦羅子君,因丈夫出軌,被迫離婚后重新勵志拾起生活斗志的家庭生活劇,劇中除了對現代上海都市白領們工作間勾心斗角進行了詳細刻畫外,從家庭和倫理道德方面描繪了現代城市夫妻感情生活易變,朋友間友誼脆弱,親情間也有利益衡量的現實寫照,從電視劇中很多人能找到現實生活中自己的影子,故而產生共鳴,從而使該部電視劇話題不斷。但是該部電視劇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對女主角母親薛甄珠的人物刻畫,延續(xù)了很多人一直以來對上海中年婦女喜歡斤斤計較并且極度勢力的一貫印象。該部劇將上海作為當今時代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在職場與家庭中,金錢跟地位占據了重要位置,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現代社會人際關系中的畸形一面。
透過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歸類了當代中國電影、電視劇中對上海的城市敘述,讓我們看到媒介在構建擬態(tài)環(huán)境,向我們傳達身外世界的力量。但同時作為受眾的我們應該學會提高自身的信息辨識度,提高對信息獲取的判斷度。在信息時代,如何利用媒介對我國城市形象進行積極正面的宣傳也是當下國家需要考量并加以實施的,作為電影、電視劇行業(yè)的工作者應該秉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將城市積極正能量的一面展現給世人,同時將負能量的一面進行曝光警醒世人,這樣一座城市的發(fā)展才能在歷史的長流中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符藝娜.電影媒介與上海城市形象傳播研究[J].復旦大學,2014,(4).
[2]劉芳.淺談特色城市形象塑造的幾點思路[J].建材與裝飾,2016,(8).
[3]汪黎黎.當代中國電影的上海想象[J].南京大學,2015,(5).
[4]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埃德溫·R馬克丹尼爾.跨文化傳播 第六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3-23.
[5]肖歡歡.重返海上繁華——近十年來當代上海城市影像研究[J].暨南大學,2010,(5).
[6]王艷云.早期中國電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J].上海大學,2007,(6).
[7]孫瑋,鐘怡.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城市形象片——以上海為例[J].對外傳播,2017,(8).
[8]肖霞.論述上海城市品牌與形象塑造[J].傳播力研究,2017,(5).
(作者介紹:張燕南,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新聞傳播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