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時代之下,高職教育開始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高職教育以培養(yǎng)綜合類的實用性人才為核心和基礎,真正地保障自身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能夠實現與時俱進,更好地為不同行業(yè)以及領域的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但是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可以看出,高職教育在實踐管理的過程之中存在諸多的不足,因此本文立足于這一實際情況,對高職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創(chuàng)新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以及研究。
關鍵詞:高職教育;管理模式;問題及創(chuàng)新
一、 引言
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對實現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有著關鍵的作用和價值。許多高職院校在實踐管理以及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之中,積極地立足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地改善現有的人才培養(yǎng)以及管理模式,但是與高職教育相關的管理內容相對較為復雜,學校所采取的管理模式難以避免,會存在諸多的問題以及障礙。
二、 高職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與其他的教育體系相比,高職教育的成立以及發(fā)展時間相對比較短,學生的質量比較差,學生的組成結構相對較為復雜,因此在學校教育管理以及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學校面臨的諸多困難以及障礙,現有的教學管理模式還存在諸多的不足,這些都嚴重影響的高職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落實,大量的教育資源被浪費,實際的教育質量以及教學水平不容樂觀。
(一) 對學生的管理嚴寬度掌握不夠
高職生的學習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綜合成績比較差,因此,如果在對這一類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過程之中過于寬松并且采取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那么就會導致許多學生,荒廢個人的學業(yè),難以真正地實現個人的健康成長以及發(fā)展。但是如果過于注重對學生們嚴格管理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同時也無法積極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導致許多學生難以意識到學習的樂趣以及精髓,個人的自我約束能力以及主動學習能力相對較差,過于依賴于學校的管理以及老師的輔導,這些都不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難以真正地為社會培養(yǎng)出綜合型的應用型人才。
(二) 管理不規(guī)范,職責不明確
高職教育的教學管理所涉及的內容相對較為復雜,同時管理難度比較大,教育教學管理部門需要立足于教育管理的實質要求明確信仰的管理范圍以及管理標準。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職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以不同部門的劃分為核心和基礎,其中,教學部門管理的范圍相對比較廣,因此在教育管理系實踐的過程之中,極易與其他部門產生一定的矛盾以及沖突,同時各個部門無法意識到自身的責任以及權限,出現了內部不協(xié)調等現象,一旦出現各類管理上的問題就會互相推諉,實際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質量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因為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規(guī)范,因此各個部門之間的獨立性相對比較強,現有的教學運行手續(xù)十分的復雜以及繁瑣,導致各種教育管理資源嚴重浪費,實際的教育管理質量不容樂觀。
(三) 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許多高職院校在管理的過程之中開始積極地運用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突破傳統(tǒng)管理模式的桎梏。但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應用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高職院校在構建管理模式時難以結合這一實際情況,深入地了解以及分析信息化管理的實質要求以及標準,最終導致現有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以及水平不容樂觀。
三、 高職教育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
(一)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機制
高職教育管理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復雜,一個科學完善的教育管理機制不僅能夠規(guī)范各個部門的管理行為,還能夠保障學生管理質量水平的提升。其中高職院校需要立足于管理規(guī)范化建設的實質需求,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在調動教師個人教學積極性以及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之上尊敬和了解教師與學生的真實需求,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體系,將教育管理制度與教學文件以及管理人員的職責相結合,保證學生能夠在系統(tǒng)管理制度的指導之下規(guī)范個人的言行舉止。
(二) 加強教學計劃管理
高職院校需要嚴格按照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實質需求以及各類教育方針,明確自身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保障專業(yè)課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專業(yè)知識技能培訓為立足點和核心,實現各項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其次,為了能夠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互動溝通,學校還需要建立通暢的信息反饋系統(tǒng)以及渠道,通過各類教學工作會議的有效開展,積極地解決現實問題,讓老師能夠明確個人在教學實踐過程之中的實際情況,從而進行針對性地改進以及突破。
(三) 加強教學活動的調度以及組織
為了實現管理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以及利用,保障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學校的管理者需要定期地對教學活動的實踐情況進行檢查,不斷地提高授課水平,掌握學生的到課率,通過加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以及互動來真正地實現教學活動的全方位調節(jié)以及控制,保障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充分地參與課堂教學實踐,在主動參與以及分析的過程之中實現個人的全方位成長以及發(fā)展。為了能夠有效地突破傳統(tǒng)教育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動力不足,學校還需要站在宏觀發(fā)展的角度,了解學校教學活動開展的現實水平,充分地借鑒其他學校的優(yōu)秀做法以及經驗,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手段以及策略,實現對學生的科學引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使其主動地參與各種學習以及探討活動。
四、 結語
高職教育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對實現自身的改革以及穩(wěn)定運作,有著關鍵的作用和價值,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必須要立足于人才培養(yǎng)的實際需求,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質量以及水平;立足于學生長遠發(fā)展的實質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以及成長的機會,不斷地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章小朝,何增光.關于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以浙江省部分高校為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2]劉紅英.論科學發(fā)展觀的審美內涵與審美價值表現[J].云夢學刊,2009(03).
[3]彭柏林,皮毅華.論高教管理以人為本理念的內涵與內容[J].云夢學刊,2009(01).
[4]武正林,張莉.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yè),2009(32).
[5]朱發(fā)仁,傅新民.“校企結合”構建高職特色校園文化[J].職教論壇,2006(12).
[6]李仕武.論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以人為本[J].職教論壇,2005(17).
作者簡介:
李慧,河北省保定市,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