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賀
【摘要】高校音樂教育要遵循現(xiàn)代教育教學規(guī)律,深化高等教育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就是要讓音樂教師積極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需求。因此,只有科學推動信息技術與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才能科學提高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校 音樂教育 教學 深度融合 研究
一、提高高校音樂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
隨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深入,作為音樂教育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音樂教師面臨著巨大的沖擊,而沖擊最大的則是對其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挑戰(zhàn),信息時代要求音樂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高校音樂教師如果要科學的從傳統(tǒng)角色轉變,其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與發(fā)展則是轉換成功與否的關鍵。高校音樂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正在成為教師素質結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信息時代要求高校音樂教師必須提高其信息素養(yǎng),而培養(yǎng)高校音樂教師信息素養(yǎng)已經成為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如何提高高校音樂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問題。
二、科學調動大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雖然多媒體教學課件是在原教案的基礎上對音樂進行不同程度的詮釋,但是,多媒體教學課件對音樂作品情景的再現(xiàn)和再加工,卻科學地表達出音樂教師對音樂作品的個性化理解,表達了音樂教師對音樂作品的研究成果,一些無法用語言語課堂傳統(tǒng)的演示解決的問題,在音樂教師制作的多媒體進行課件里都變得翊翊如生。多媒體教學課件擴大了高校音樂教師的教學視野,同時也科學激發(fā)了大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例如:《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其演奏為獨奏,樂曲的旋律激烈,震撼人心,樂曲時而快,時而慢;時而強,時而弱。惟妙惟肖地表達了公元前202年楚漢在進行決戰(zhàn)時,漢軍設計了“十面埋伏”的陣法,以此擊敗楚軍,逼迫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故事。琵琶樂曲《十面埋伏》繪聲繪色地將刀光劍影的古戰(zhàn)場詮釋得淋漓盡致。樂曲歌頌了劉邦漢軍的威風凜凜,再現(xiàn)了劉邦與項羽決戰(zhàn)的音畫。我在講授時科學地運用了多媒體音樂教學課件,再現(xiàn)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的畫面,這些畫面讓大學生科學理解了音樂作品《十面埋伏》的深度背景與內涵。相繼播放的項羽、劉邦、張良等人物的影像,而且多媒體課件還將作戰(zhàn)路線展示給大學生,同時科學詮釋了項羽突圍無望時與虞姬對舞悲歌的畫面:“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雛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學生從多媒體教學課件中感悟到項羽末路時的悲壯心情,以及與虞姬生死相依的愛情。大學生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畫面與琵琶樂曲氣勢磅礴、高昂激越、沉雄悲壯、凄楚宛轉的四面楚歌中,被琵琶樂曲的激蕩人心與感人肺腑所吸引,多媒體音樂教學課件科學激發(fā)了大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大學生從此喜歡上了琵琶樂曲。
三、以多媒體課件科學詮釋音樂綜合技法
多媒體音樂教學模式可以科學運用視聽功能和交互功能,使大學生經歷一場身臨其境的音樂旅程,不但科學調動了大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而且將教師一人在課堂上無法詮釋的音樂綜合技法,惟妙惟肖地教學了表達與詮釋,科學提高了大學生綜合技法的學習效率。
例如:我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我將宋婷婷演奏的古箏獨奏《知音》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課件,宋婷婷演奏的《知音》在曲目上融人了經典流行音樂的譜,經過宋婷婷重新改編為古箏獨奏曲。在宋婷婷演奏的古箏獨奏《知音》中,大學生可以領悟到“托、劈、抹、挑、勾、剔、打、摘”“花、撮、輪、搖、掃、琶、刮、拍”等多種演奏技法的重新運用,表現(xiàn)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效果。古箏樂曲特有的純樸與清致的情“調”,讓一些流行歌曲變得超凡脫俗,別有一種滋味在里頭,這種創(chuàng)新融合的樂曲讓大學生被音樂的創(chuàng)新運用而浮想聯(lián)翩,同時也被音樂無窮的魅力所震撼。
我還將世界著名的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星空》制作成教學課件,《星空》開頭一段清脆透亮的鋼琴聲仿佛一顆顆美麗的流星劃過天際,在一片寧靜的夜色之中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舒緩的旋律流淌在心里,很適合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靜靜地聽著這首仿佛從萬籟俱寂的星空中傳出的空靈旋律,優(yōu)美至極。
鋼琴曲《星空》是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的同名專輯《星空》的首曲,也是他最經典的曲目之一,鋼琴曲《星空》從惟妙惟肖的流星聲開始,洋溢著整個鋼琴曲的特點:遙遠而遼闊。鋼琴曲《星空》反復彈奏一些重復的曲調,這種反復同時也帶給大學生一種對人生的思考與幻想,在社會發(fā)展的今天,一些大學生的內心卻感到十分孤獨,鋼琴曲《星空》就是對大學生孤獨心理的真實反映。手指微妙觸及琴鍵所散發(fā)出的音符,將大學生的思緒帶人神話中的伊甸園。大學生從最經典的演繹中,可以淋漓盡致地領悟到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闡釋的浪漫音樂情懷。
《星空》將鋼琴的演奏技法與大自然的美景科學融合,展示了鋼琴樂曲無窮的魅力與深厚的內涵。大學生從多媒體的畫面中被他的指問流出的音樂所震撼,優(yōu)美流暢的鋼琴曲像一條多情的浪漫之河流入大學生的心田,讓大學生完全陶醉在音樂的童話之中。大學生們從《星空》的音樂課件中被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演奏技法所吸引,并且從此愛上了鋼琴曲,完全愛上了音樂課。
四、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
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有意將由東方衛(wèi)視自主原創(chuàng)的音樂挑戰(zhàn)節(jié)目《天籟之戰(zhàn)》制作成為教學課件,該節(jié)目通過星素之間的音樂PK大賽,觀眾票選決出冠軍。
國內音樂節(jié)目發(fā)展至今,《天籟之戰(zhàn)》則為普通人向明星發(fā)起挑戰(zhàn)的創(chuàng)設了平臺。并且普通人在《天籟之戰(zhàn)》的音樂PK大賽中,將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普通百姓不但可以直接選擇明星歌手進行PK大賽,而且還可以為明星歌手挑選PK的歌曲,普通百姓在平等、公開、公正的《天籟之戰(zhàn)》的舞臺上與明星同臺PK,從而榮獲“天籟之音”之榮譽。在PK內容方面將展現(xiàn)不同風格的普通百姓的音樂夢想。大學生在普通歌手不斷戰(zhàn)勝心理壓力,勇于挑戰(zhàn)明星的精神所鼓舞,普通百姓在平等、公開、公正的《天籟之戰(zhàn)》的舞臺上PK過程。就是為夢想而不屈不撓的成長過程。另外,《天籟之戰(zhàn)》的每一期都會擬邀請不同類型的觀眾進行現(xiàn)場互動,對普通百姓與明星歌手的比賽情況做出公正的評價?!短旎[之戰(zhàn)》每一場比拼的結果,不管誰輸誰贏,只要能夠站到《天籟之戰(zhàn)》舞臺的人都是大眾喜愛的音樂歌者。這些比賽規(guī)則與結果無疑觸動了大學生的心,大學生可以從中得以啟發(fā),不但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而且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為《天籟之戰(zhàn)》舞臺的PK證明了: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機會與明星歌手進行比賽。這才是音樂大眾歌手與頂級歌手之間真正共享的音樂盛宴,這種無與倫比的比賽規(guī)則為大學生傳遞了積極向上的創(chuàng)新力量。
任何音樂節(jié)目都要有社會和諧面的體現(xiàn),許多不知名的音樂愛好者會竭盡全力地往上攀登,用金字塔這樣的形式教學音樂PK,不是一個平面PK,是塔底和塔尖的這樣一個PK。只有不畏艱性的大學生才能登上頂峰,它是一種意韻?!短旎[之戰(zhàn)》多媒體課件激發(fā)了大學生努力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大學生勇敢面對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以及今后從事音樂事業(yè)的信心與勇氣。
五、以音樂家激勵大學生在逆境中表現(xiàn)自己
一些大學生在學習音樂時,遇到一些困難就對學習望而卻步。針對這些問題,我將著名音樂家在逆境中生存、創(chuàng)作、成功的故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讓大學生觀看。例如:音樂家貝多芬的童年是艱苦的,他的人生就是一場艱苦而殘酷的斗爭。貝多芬16歲時就沒有了母親,然而,他的父親是個酒鬼。家庭的種種不幸都壓在了貝多芬的身上,是他因此脾氣變得暴躁而古怪。然而,貝多芬沒有被這些苦難所壓倒,他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貝多芬20歲就離開了家浪跡天涯,當他的音樂天賦漸漸顯露的時候,他的耳朵卻什么也無法聽見,但是,貝多芬憑著堅強的毅力與對音樂強烈的追求,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鋼琴奏鳴曲與交響樂曲,成為舉世聞名的音樂家。
再如:海頓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海頓憑借著一副好噪子,8歲就被選人著名的海茵堡教堂和維也納的教堂進行演出。從此他努力地學習音樂,并且十分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然而,16歲后,海頓百靈鳥般的歌喉慢慢變得沙啞起來。有一天,在欣賞圣斯蒂芬教堂唱詩班合唱時,奧地利女皇突然聽到海頓的沙啞聲音,就當場嘲笑海頓:“你的聲音聽起來好象樹梢上的烏鴉叫”!奧地利女皇的這句嘲笑話,使海頓遭到解雇。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海頓被迫做過仆人,在街上擦過皮鞋。逆境并沒有讓海頓忘記音樂,他積極投入到大街小巷進行演奏,想方設法地接觸維也納音樂,鍥而不舍地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逆境沒有打敗海頓這個音樂“巨匠”,卻讓海頓在逆境中堅強地表現(xiàn)自己!海頓在逆境中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數(shù)量驚人,僅交響曲就多達104部。他的音樂作品旋律流暢,風格明快簡潔。不但蘊含著朝氣蓬勃的音樂元素,而且還蘊含著朗朗上口的民問音樂元素。被后人之稱為“交響樂之父”。
大學生在世界著名音樂家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勇于拼搏、積極創(chuàng)作的精神所鼓舞,對于今后戰(zhàn)勝一切困難都增強了決心與勇氣。
六、以信息技術詮釋音樂的文化內涵
在音樂作品的學習與欣賞的過程中,只有讓大學生了解了音樂作品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才能推動大學生正確把握音樂作品的“靈魂”。例如:在欣賞哈薩日組合演唱的音樂作品《真實的心想念你》時,我將這首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制作成音樂教學課件,讓大學生從音樂課件中了解哈薩日組合的“心聲”。原來哈薩日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弟弟,在成吉思汗一生的征戰(zhàn)中,哈薩日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呼倫貝爾就是哈薩日的領地。當年哈薩日以弓箭征服世界,而今哈薩日組合要用歌聲征服世界。當大學生了解到哈薩日組合的“心聲”后,會對于哈薩日組合演唱的音樂作品《真實的心想念你》有一個深層次的感悟,會對音樂作品與蒙古族音樂風格的元素有一個正確的把握。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大學生正確把握音樂作品的“靈魂”。
綜上所述,將個性音樂教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科學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地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可以轉變個性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模式,進一步深化高校音樂教學的理念、內容和模式的改革,形成生機勃勃的高校音樂課堂與富有效率的高校音樂教學。這對于科學激發(fā)大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科學發(fā)展高校音樂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