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討了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對小學數學教學所起的重要作用?;緮祵W活動經驗體現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新發(fā)展和新趨勢,介紹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的一些思考與做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基本活動經驗
作者簡介:潘斌,湖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附屬小學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6-0085-02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數學概念的產生與發(fā)展過程,要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體驗,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經驗。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教學中是一種最基本的數學素養(yǎng)。數學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要運用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課堂教學。
一、觀察與操作——積淀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數學經驗的產生與積累來源于數學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將原本枯燥無味、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然理解,最終實現教學目標。例如,教學“100以內的數的讀法和寫法”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師:3種顏色的紐扣一共是多少粒呢?(100粒)用小棒怎樣擺?
生:擺10捆小棒。(教師出示教材第37頁情景圖)
師:10個十在計數器上怎樣撥珠?(學生個別匯報,教師課件演示)
教師讓學生對著數位表,和自己的同桌說一說:從右邊起,第一、二、三位分別是什么數位?每個數位上的數各表示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寫數和讀數是從哪邊開始的?引導學生概括: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
設計意圖:通過數——擺——撥——讀——寫這樣的方法來進行讀數、寫數的認識,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中自主學習,通過自主思考、動手操作,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讓學生的思維盡可能得到拓展,讓整個課堂變得生動、有活力。
二、概括與歸納——激發(fā)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學生經歷數學活動時,得到的數學經驗不一定完全一樣。因為他們有不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有自己獨具個性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參與過程,還要具備及時發(fā)現問題、提煉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數學活動基本經驗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例如,教學“擺一擺,想一想”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1. 用3個小圓片擺數。①小組合作完成。教師首先向學生說明合作的要求,一個人擺放,另一個人記錄,看看在擺放的過程中大家能不能找到一個好辦法。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適時地給予指導;②小組合作后進行匯報。在匯報過程中,將學生的成果展示出來并進行比較。大家覺得哪種擺放方法更好(有序擺放)?要求學生按有序擺放的方法依次讀數;③各小組匯報結束后,教師將所有的記錄單一同展示。
2. 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記錄單上對圓片的擺放有什么異同?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引導學生:①相同。相同點在于他們都是首先將全部圓片放進了同一個數位上,然后向另一個數位一個一個地移動;②不同。第一種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移動;第二種是按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移動。
3. 總結。①為什么用這樣的方法擺放?這樣擺法好在哪里?你喜歡哪種?②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兩種方法的特點:在擺放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
4. 尋找規(guī)律,歸納整理。①在操作卡上自己畫出4個圓片和5個圓片能擺出的圖形和數字;②小組匯報。各小組選出一名學生代表,對自己小組研究的成果進行匯報。
5. 適當延伸。假設你有6個小圓片,能擺出幾個數呢?你能想到的第一個數是多少?你能不用小圓片很快地說出這些數嗎?
設計意圖:在擺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規(guī)律、尋找規(guī)律、總結規(guī)律,學生通過擺、記、找、說等活動,在玩中輕松找到規(guī)律,體會有序思考的重要性。這讓課堂教學和自主探究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自豪感、成就感。設計遞進式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能只滿足于學會讀課本、理解教材,還應根據教材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發(fā)展他們的聰明才智,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反思內化——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獲得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積累、提升,教師要充分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數學知識經驗和思維能力出發(fā),增強對知識的體驗、操作和感悟,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形成的過程,從而獲得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積累數學感悟,提高數學素養(yǎng)。例如,教學“烙餅問題”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1. 先提出問題。如果要烙3張餅?至少需要烙幾次?最少需要幾分鐘?要求同桌合作探究烙餅最優(yōu)方案。(如果研究時有困難,可以用身邊的物體來動手擺一擺,再把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
2. 全班交流,展示學生2種有代表性的烙法。
烙法一:第一步:①正②正;第二步:①反②反;第三步:③正④正;第四步:③反④反。共需3×4=12(分鐘)
烙法二:第一步:①正②正;第二步:①反③正;第三步:②反③反。共需3×3=9(分鐘)
3. 質疑討論。烙法一為什么會比烙法二多烙了1次、多用了3分鐘呢?
師:烙3張餅,有比烙3次更少的方法嗎?如果沒有,能不能說明一下最少要烙3次的原因?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4. 教師引導。其實,這就是烙面,鍋里烙餅的數量每次最多2張,就可以理解為每次最多烙2個面。1張餅是2個面,那么3張餅的總面數就為3×2=6(面),6個面每次烙2個面,最少要烙6÷2=3(次),3次每次3分鐘,總時間就是3×3=9(分鐘)。
設計意圖:從理解層面的思想感受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法,而對于新知識的初步感受和獲得的經驗積累需要理解和轉化。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活動、親自領悟而獲得活動經驗;通過對經歷的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和反思,將活動中理解的知識轉化為自己所認可和合乎邏輯的經驗,課堂最后出示的問題就是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和反思,對知識的理解進行構建,學會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問題。
綜上所述,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通過學生在對知識點的不斷體驗、不斷操作的過程中漸漸形成的,是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步感受和理解的?!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學生通過各種形式不同的數學活動經驗,不僅掌握了所學知識,還要將數學活動經驗用活、舉一反三。因此,教師要通過活動打開學生的思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讓學生從活動中積累更多經驗。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張苾菁.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J].人民教育,2010,(11):44-45.
責任編輯 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