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振旺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倡質疑問難,讓學生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正是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保護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關鍵詞:小學生;質疑;提問;習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真正體現(xiàn)“學生為本”,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也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創(chuàng)設質疑情景
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兒童有了熱愛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創(chuàng)設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誘導學生積極提問,每發(fā)現(xiàn)一個小問號,這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鉤兒勾住學生的好奇心,學習就變成了一種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維就愈活躍。在老師的調控引導下,學生進入一個個“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討自己提出的問題,情緒高漲,其樂無窮?!币墒撬季S的發(fā)動機。黃宗羲言:“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這種無疑、多疑、解疑的過程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疑”是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然而,要使學生“有疑”,首先必須令其愿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質疑問難的寬松環(huán)境,學生沒有想好的問題允許再想,不明白的問題允許發(fā)問,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答錯了允許重答,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教師錯了允許提出意見。在這樣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躍,精神飽滿,心情舒暢,敢想、敢說、敢問,樂于發(fā)表意見,有爭論、有收獲的課堂上,勇于大膽創(chuàng)新,在這樣一個有疑問、優(yōu)等生得到提高,后進生得到帶動。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異?;钴S。教師應放下架子創(chuàng)設一種推心置腹交談交流的氣氛,平時向學生強化這樣的觀念:能提問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是愛動腦的孩子。
二、開拓質疑途徑
敢問不難,善問不易。一個人的手指也有長短,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問題質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養(yǎng)質疑能力的過程中,可從語文教學中找出途徑。1、在預習中質疑。2、在課題上質疑。3、在閱讀理解中質疑。4、在教學后質疑。
三、教給質疑方法
“授人于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币箤W生善問,必須“教以漁?!闭n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也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提問。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和現(xiàn)在的一般語文課堂中,學生常常都是在教師的牽引下,完成對文本的學習,學生根本沒有自由的空間,更談不上自己的見解和質疑。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沒有得到落實。我在教學中將質疑貫穿整個閱讀教學之中。如教《姥姥的剪紙》時,學生讀完課題后,我就讓學生根據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質疑、探究,在學習結束后再一次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合作、探究、解決。逐步培養(yǎng)學生質疑習慣。
四、培養(yǎng)質疑品質
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思維品質是學生思維活動中智力特點在個體的反映,體現(xiàn)了每個個體思維水平和智力的差異。如果學生缺乏思維的廣闊性,提出的問題就比較單一;如果學生缺乏思維的條理性,提出的問題就會雜亂無章;如果學生缺乏思維的深刻性,提出的問題就很膚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根據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注意運用教師示范,學生實踐,集體評估三個相互結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過程中,質疑問難的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傊?,質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向“自能讀書”邁進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學中問,問中學。學生學會了思考,也就學會了質疑。學會了質疑,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落到了實處。
五、養(yǎng)成質疑習慣
質疑問難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要注重堅持不懈,使學生“常質疑問難”。但是這種好的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能養(yǎng)成的,學習方法和能力更不是一蹴而就即可掌握得了的,都是要經過長期、反復、嚴格的訓練和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和掌握。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教師要作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要鍥而不舍地把這項工作貫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使學生養(yǎng)成“質疑問難”的好習慣。通過不斷的實踐、訓練,讓同學能自己學會提出問題、學會質疑,形成主動學習的氛圍。只要我們堅持不懈,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大膽發(fā)問,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更會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善問”、“好問”,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方法和追求的目標。學生動腦、愛思考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將終生受益。
古人云:“凡理不疑必不過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故學者非悟之難,乃疑之難也。”質疑無疑是教給學生學會鉆研課文的方法,使他們有意識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努力理解新的,還不能充分理解的課文。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質疑,濺起的將是一圈圈思考的漣漪、是一層層好奇的波紋、是一朵朵才情的浪花,帶給我們的是“驚風亂飐芙蓉水”的課堂審美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