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花
摘 要:語文是我國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書寫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礎性學科。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凸顯的就是德育,教人為善,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tǒng)德育教育就成為現(xiàn)代語文教育關注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為研究對象,探討德育滲透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教育 滲透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德育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良好的價值觀念,指導學生的行為方式,幫助學生實現(xiàn)智力與德育的全面發(fā)展。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價值觀念尚未形成,缺乏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與價值判斷,就更加需要教師進行思想觀念的關注與引導,確保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而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無論在課時、功效或是學科特點,都是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托對象,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關注德育教育,將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與
成長。[1]
一、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最常接觸的地方,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并與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場所,因此課堂教學可以成為教師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場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在語文課程中滲透道德教育,首先必須抓緊課堂教學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必須注意對教材內容的挖掘,明確哪些課程的編排內容可以進行深入的挖掘,特別是本身就具有良好美德的歷史人物都可以成為德育滲透的選擇。例如《神筆馬良》一課,最吸引學生的是馬良個人的經歷而非馬良自身的品質,因此如何在精彩的故事中引導學生進行人物品格與精神學習就成為語文教學需要突破的難點。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營造情景手段,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逆向推理提問,讓學生明白馬良所做的幫助他人的行為都是出于個人自身的品質,而非理所應當的行為,因此要向馬良學習他優(yōu)秀的品質與精神。此外,在課堂教學的組織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也要注意德育的滲透與引導。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中要注意學生之間不恰當的行為,注意無序爭搶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在小組合作教學的組織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與引導學生交流,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形成良好道德理念與價值判斷。[2]
二、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識字教育是小語文的重要內容,通過識字教學,教師也可以實現(xiàn)德育的滲透與教化。中國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很多優(yōu)秀的內容與品質在簡單的中國字之中就可以體現(xiàn)與認知。例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就包含著豐富的文化與內容,“禮”不僅是傳統(tǒng)禮貌的象征,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教養(yǎng)與素質要求,這都是德育的要求。而中國文化中較為常見的“信”與“義”,更是包含著深刻的信任、信譽、正義等一系列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的要求。因此教師在進行中國字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對重要的字進行深入的講解,讓學生在明白該字含義的同時,對于傳統(tǒng)道德理念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但教師要注意漢字古今字義的轉變與異化,注意將古代豐富的文化內容融入到現(xiàn)代社會之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明白這些字的現(xiàn)代含義與要求,減少因時代久遠而造成的理解難度,使德育與現(xiàn)代社會需要接軌與融合。但是教師也要注意在識字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不能生拉硬拽進行德育教育,最好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德育,以減少學生的排斥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與采納。
三、在寫作訓練中融入德育教育
寫作訓練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以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寫作訓練本身就涉及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表達。具體來說,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可以通過介紹與積累寫作素材的機會,加強德育的滲透與融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給學生介紹優(yōu)秀的人物及其事跡,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德育教育,也可以在進行寫作素材積累的作業(yè)布置中明確學生要了解的相關信息,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了解更多人的優(yōu)秀事跡,學習他們優(yōu)秀的品質。而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主題進行實例的例證,或是特定的主題寫作進行德育滲透。例如寫作中最常見的主題:我最敬佩的人、我的理想等一系列題材都可以進行寫作訓練,教師只要要求學生以具體的事例進行說明,就可以強化學生的情感道德態(tài)度,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價值觀念,使德育真正融于語文教學,真正被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接納與認可。
四、在課外閱讀中擴展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是小學生喜歡的活動之一,課外閱讀包含的內容與項目更加豐富多彩,更能夠吸引學生的閱讀與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認知與情感世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對于課外閱讀的興趣,進行課外閱讀科目的制定與安排,從而利用學生完成語文課外閱讀要求的機會加深對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但教師要注意在課外閱讀內容的布置上,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也就是說課外內容的題材選擇需要簡單易懂,特別是針對年紀較小的學生避免出現(xiàn)的過多的道德導向,避免這一階段學生沒有判斷能力而無法對復雜的行為與現(xiàn)象進行精準的判斷而產生錯誤理解。其次教師要注意對課外閱讀內容的檢查,通過檢查的方式來判斷學生課外閱讀的實際效果如何,明確學生具體收獲的道德感知。為此,教師最好在布置課外閱讀的數目同時就預留好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明確自己在課外閱讀后必要的收獲,從而確保課外閱讀具有良好的實際效果,德育工作也能在課外閱讀中正常開展。[3]
結語
語文教育本身就因中國文化的傳承,包含有濃厚的道德教育,因此小學語文語文教師要注意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從現(xiàn)有的教科書中努力探索、挖掘其中包含的豐富的道德教化內容,將道德教育通過語文課程有效落實下來,不斷幫助學生樹立道德觀念,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更好的發(fā)揮語文課程自身的學科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宋貴.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年第5期.
[2]楊聰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年第5期.
[3]戴昌貴.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J].探索.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