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綺華
摘 要:在中職學校建設中,積極推進校園網建設對于提高教學管理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深入分析了當前中職學校校園網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以利于更清晰地認識當前校園網建設的現(xiàn)狀,并制定后續(xù)的校園網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提高中職學校的教學競爭力。
關鍵詞:中職學校 校園網建設 問題 對策
校園網主要是指應用于學校師生日常教學、教學科研以及其他學校管理信息服務的寬帶多媒體網絡。校園網是具有相對較強的交互性以及專業(yè)性的局域網絡。該“局域性”網絡能夠支撐學校教學軟件平臺、多媒體演示教室、教學備課系統(tǒng)以及教學資料等平臺系統(tǒng)的運行。同時,校園網應具備包括行政、教學以及總務等多方面的管理功能。
1.校園網的特點
在規(guī)劃、建設校園網中,校園網呈現(xiàn)出如下幾個鮮明特點。
(1)速度快。由于校園網的使用對象核心為學校內部的老師與學生,在建設校園網時主要采用的是局域網建設方案,網絡的運行速度相對較快。同時,在校園網建設中,大量的多媒體數(shù)據(jù)需要依托于校園網,這就要求在建設校園網時應具有高速率、大容量等基本要求。
(2)結構多樣化。在校園網的建設中,可以將校園網細分為電子教學、辦公管理以及遠程通訊等建設內容,因此具有多樣化的網絡結構特點。另外,在校園網的建設中,所傳輸?shù)臄?shù)據(jù)類型復雜度較高,數(shù)量類型的差異化對校園網網絡傳輸?shù)馁|量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也推動了網絡結構的多樣化發(fā)展。
(3)安全可靠。在校園網應用中,需要存儲并傳輸與教學、師生信息檔案管理等保密性要求較高的關鍵數(shù)據(jù),這對校園網的安全可靠性要求高,以避免由于校園網損壞而造成的存儲數(shù)據(jù)損壞、丟失所帶來的損失問題。
(4)管理便捷。相對于傳統(tǒng)的學校教學方式,規(guī)劃建設校園網后,大大地簡化了校園日常管理。另外,因所搭建的校園網面積大、網絡接入的復雜性高,這必然要求校園網日常網絡維護管理具有較高的便捷性,以便于校園網管理人員能夠更高效地排查網絡故障。
(5)認證計費。在校園網日常管理中,為了確保校園網具有較高的運行效率,學校對學生校園網的使用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策略。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制定相應的計費策略,以提升校園網的利用率以及運行速度。
2.校園網拓撲結構
在規(guī)劃建設校園網時,主要的網絡拓撲結構類型包括星型、環(huán)型、總線型、樹型、網狀、蜂窩以及混合型。另外,隨著無線網絡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無線電通信也成為重要的網絡拓撲結構類型。
對于不同規(guī)模的學校,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大型校園網與中小型校園網解決方案,以確保在滿足學校管理需求的基礎上滿足經濟效益要求。大型校園網的網絡結構復雜度高,面對的網絡用戶數(shù)量龐大,會涉及較多的校際互聯(lián)、網絡互聯(lián)等需求。在規(guī)劃設計大型校園網時,應全面分析校園網的容量、安全性和未來的擴展需求。如層次化網絡拓撲結構適合大型校園網。
1.校園網建設目標存在偏差
在部分中職學校校園網建設中,存在對校園網建設目標的偏差問題,容易造成校園網建設產生諸多問題。比如,當前部分中職學校將校園網建設等同于網絡硬件購買以及安裝的過程,或者將校園網建設簡單地等同于網絡建設過程,卻忽視了網絡管理平臺的搭建以及網絡信息安全的管理內容。另外,部分中職學校簡單地認為校園網就是搭建中職學校自己的門戶網站,然后將中職學校的通知或者校園新聞發(fā)布到學校門戶網站就可以。
2.重硬件投入,輕軟件開發(fā)
在校園網建設中,硬件與軟件建設都是其重要內容。假如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間失去了平衡性,必然會嚴重影響校園網的正常使用。然而,在當前中職學校校園網建設中存在“重硬件投入、輕軟件開發(fā)”的突出問題,嚴重制約了校園網的高效應用。比如,部分中職學校在規(guī)劃校園網時,會將建設資金的絕大多數(shù)投入到校園網先進硬件設備的采購方面,而對校園網相關的軟件應用則缺乏全面的規(guī)劃設計,導致校園網建設中軟硬件嚴重失衡。
3.忽視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是中職學校校園網建設與管理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然而,在當前校園網建設中存在忽視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非法訪問風險在持續(xù)增加。校園網的建設,中職學校的教學資源共享性明顯提高,但是主要局限于校內人員使用。然而,各種因素導致校內教學資源被非法訪問的問題依然存在。比如,部分黑客會非法訪問中職學校的試卷信息以及辦公文件等。另一方面,在校園網建設中,網絡內部人員的非常規(guī)使用也會造成信息安全威脅。部分中職生會無意識地對校園網進行破壞行為,甚至部分中職生會利用校園網訪問色情網站,給校園網的信息安全帶來潛在的風險。
4.校園網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中職學校在校園網建設中,校園網管理能力依然較為薄弱,有待進一步地提升。一方面,中職學校缺乏專門的校園網管理技術人員。比如,當前大多數(shù)中職學校都沒有安排專門的校園網網絡管理人員,大多數(shù)都是由中職學校的計算機老師負責校園網的運行,這必然會導致計算機老師不僅要承擔日常教學任務,還要負責校園網的日常運行管理,影響了校園網的管理質量。另一方面,校園網使用及管理制度不完善。隨著中職學校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校園網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接入到校園網的計算機以及移動終端數(shù)量也在不斷地變多。然而,當前部分中職學校校園網管理制度缺失,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校園網使用不規(guī)范問題。
1.結合中職學校發(fā)展趨勢,整體規(guī)劃校園建設
做好校園網建設規(guī)劃,是提升校園網應用價值、規(guī)避校園網運營風險的重要基礎。在規(guī)劃校園網建設時,應緊密結合中職學校當前的信息化現(xiàn)狀、未來的校園網建設需求,以及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一方面,中職學校要做好學校網絡建設現(xiàn)狀梳理。比如,對中職學校的網絡拓撲結構、網絡應用所采購的硬件以及軟件情況進行清單化的梳理。并對當前網絡應用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地排查分析。對網絡應用現(xiàn)狀的分析梳理,有助于中職學校管理人員把握當前網絡建設管理痛點,清晰地定位未來校園網建設的迫切需求,明確校園網建設目標,避免校園網建設目標存在偏差問題。
另一方面,中職學校對校園網技術的未來發(fā)展要有清晰的認識。在校園網建設前期,學校應該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對當前校園網的技術發(fā)展趨勢、校園網網絡拓撲結構應用方案、校園網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方案等軟硬件規(guī)劃建設方案有所了解,以幫助中職學校更為科學、合理地開展校園網建設選型,確定適合中職學校自身實際需求的校園網建設方案。
2.引入信息安全平臺,提升校園網絡安全水平
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提升校園網網絡安全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規(guī)避網絡黑客攻擊的關鍵基礎。因而,在校園網建設中,應重視信息安全平臺的引入工作,以提升校園網的網絡運行安全。
一方面,做好校園網災備方案。中職學校在校園網建設中,應重視與供應商的對話溝通機制建設,以確保能夠在校園網故障的第一時間診斷并處理校園網。以防當校園網系統(tǒng)出現(xiàn)崩潰問題時,不能夠利用所構建的容災備份策略處理好校園網故障,影響校園網的信息安全等級。
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園網的網絡安全管理。首先,要做好校園網的內外網分離工作。當外網接入到校園網內網時,應安裝病毒防火墻,以確保校園網所應用的軟硬件系統(tǒng)不受外界入侵與破壞。比如,中職學??梢猿浞职l(fā)揮虛擬網絡技術在校園網中網段隔離的作用,以避免計算機病毒在校園網內部不斷擴散。其次,要做好校園網用戶的權限控制工作。嚴格控制的校園網用戶訪問權限策略,能夠避免用戶權限過大或者過小,在確保用戶基本操作的前提下保護用戶的信息安全。
3.加大網絡培訓力度,提高網絡管理質量
重視校園網的應用培訓,能夠有效地提升校園網的應用效果,對于中職學校以及校園網用戶都能夠帶來不可估量的應用價值,包括校園網運營維護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等方面的減少。
比如,中職學??梢酝ㄟ^“請進來”的方式開展校園網應用培訓??紤]到中職學校所使用的軟件、硬件大部分都是通過外采的方式獲取,可以要求供應商針對中職學校的實際情況制訂培訓計劃,以提升中職生的校園網應用規(guī)范與技能。在開展培訓活動前,校園網管理人員應做好問題收集工作,然后組織供應商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并通過“問答”的方式將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案發(fā)布到中職學校的校園網內,促使學生對校園網的應用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另外,在網絡培訓工作中,應充分發(fā)揮微課的培訓價值,組織管理人員制作形象化、簡單化的微課培訓視頻,激發(fā)中職生學習校園網應用技巧的積極性。
校園網的建設,對于豐富中職學校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意義重大。在實際建設中,中職學校管理人員應借鑒項目建設案例分析當前校園網建設中所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包括建設目標偏差、校園網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等。因而,在實際建設中,從加大網絡培訓力度、引入信息平臺以及做好建設規(guī)劃等方面推動校園網建設。
參考文獻:
[1]任宇寧.網絡認證管理系統(tǒng)在中職學校校園網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3).
[2]王云燈,周波.示范性中職學校校園網安全解決方案探究[J].中小學電教,2015(9).
[3]張繼皇.關于中職學校校園網建設探討[J].軟件,2015(7).
[4]謝安裕.中職學校發(fā)展計算機校園網的思考與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7).
(作者單位: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