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璇
摘 要: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合唱歌曲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合唱教學也越來越備受關注。但由于課堂合唱教學有別于一般合唱團的訓練,它所面對的學生素質參差不齊、課堂有效教學時間等原因,導致了合唱教學一度存在低效的現(xiàn)象。如何進行有效合唱教學,一直是困擾一線教師的難題。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
一、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指出:“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xiàn)力,盡早積累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jīng)驗,培養(yǎng)集體意識及協(xié)調、合作能力,在歌唱表現(xiàn)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小學音樂教材中合唱歌曲部分占有重要的比重。而日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不喜歡合唱課,認為上合唱課難,缺乏合唱的興趣。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無效或低效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師在合唱教學中常常采用機械式反復訓練,教師反映課堂合唱教學耗時費力。有些教師甚至只教授教材中合唱歌曲的第一聲部,第二聲部直接放棄,完全剝奪了學生的合唱審美體驗。教師和學生都害怕上合唱課,對合唱教學望而卻步。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己不再僅僅局限于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而良好的團隊意識,以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反而更受人們的青睞。而在小學的音樂課堂中,唯有合唱教學最能夠有效鍛煉學生這幾種能力。合唱是一種多聲部的集體歌唱形式。由于這種音樂表演形式簡便靈活、投資少、學生參與面廣等特點,使得合唱教學成為了很多學校充分展示自己素質教育教學成果重要手段。對于學校而言,大力開展合唱教育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合作的精神,充分體現(xiàn)了藝術育人的特殊功能。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以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合唱歌曲作為課堂合唱教學的主要內容。人人都要參與演唱,實現(xiàn)合唱藝術的普及,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培養(yǎng)團結合作的能力。
二、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現(xiàn)狀
合唱歌曲能夠給人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合唱教學過程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譬如良好的音高、音準能力,增強學生的節(jié)奏感,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等。但是,部分教師對合唱教學不夠重視,音樂課堂并沒有開展合唱教學,有的教師雖然有重視但并未很好的解決合唱教學中所遇到的困難。
合唱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音樂形象思維,使學生在合作中體會到快樂,從而更加自信地演唱。但是由于教師的不夠重視,甚至是不喜,這讓具有向師性的學生也錯過也合唱的培養(yǎng)。學生識譜視唱能力更是弱的可憐,有的學生可以說對音樂產生厭煩心理,音樂課堂僅僅是為了游戲聊天的“放松時光”。
三、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開展
1.學生游戲化的練習
歌唱是一門藝術,為了提高學生的歌唱表演能力,不僅要注重歌唱技能的訓練,而且也要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保持正確的姿勢是歌唱的前提。錯誤的站姿肩膀高聳、雙臂夾緊、肌肉緊張,學生演唱時不能夠保持放松的歌唱狀態(tài)。錯誤的頭部姿勢是經(jīng)??匆娡瑢W們隨著旋律的起伏上下擺頭,唱高音時下巴上揚。正確的歌唱姿勢應該是頭向上頂,像一根線拉住的提線木偶,雙肩自然下垂,即使是有意識的呼吸時也不能聳肩。雙手放在褲線下,雙腳展開,一腳寬,提笑肌,提小舌頭,放下下巴和喉嚨,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例如在游戲提線木偶中,學生感覺自己像一個泄了氣的娃娃,“提線的人”松線的時候,娃娃就向前倒,當“提線的人”往上提線時娃娃又站了起來,目標是伸展頸部和肩部肌肉,徹底放松。另外,在做勾手指游戲中,兩個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勾手指,使勁地嘗試把它們分開,注意不要忘記呼吸,目的是胸部和肩部肌肉群伸展并用力。
良好的呼吸狀態(tài)是音準的保障。歌唱需要氣息的支撐,必須保持良好的呼吸狀態(tài),在呼吸訓練中,無論是呼還是吸,都應該是人體中最舒適、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梢圆捎糜螒蚧暮粑柧毞椒?。例如:吹蒲公英的方式,學生們可以想象著長時間地吹蒲公英,直到花上面的所有降落傘都被吹走,目的是訓練學生平穩(wěn)的呼吸;采用吃驚的方式,讓學生們想象“吃驚”的表情來打開咽腔,就像多年未見的一位好友突然出現(xiàn)在你面前,你非常驚訝,下巴不自覺地下垂,同時自然吸氣,目的是咽喉部能夠自然舒展地打開;聞味兒的方式,學生可以想象放學回到家,非常餓,想要聞出媽媽做了什么好吃的,目標是體會吸氣的狀態(tài);練習吹蠟燭,學生想象用一口氣將蠟燭吹滅,體會自然的呼氣狀態(tài);朝玻璃呵氣,輕輕地吸一口氣,然后將玻璃吹出一個圓圈,體會吸氣與呼氣的感覺,可以把手背當玻璃。歌唱時呼吸必須自然而不費力,有規(guī)律地吸入和呼出。
2.培養(yǎng)學生的和聲概念
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中,以教學有效性理論為指導,通過科學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建立和聲概念,不斷強化學生的內在和聲聽覺體驗。使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開展。借助柯爾文手勢在空間上將音高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視覺化、直觀化,從而建立良好的音高觀念。
歌曲旋律線是歌曲旋律中音高變化的運動軌跡。通過歌曲旋律線的起伏使學生感受到音高的變化,對學生的音準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制作歌曲的旋律線,這樣既能使教學形式豐富多樣,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通過高低起伏的旋律線去感受旋律音高的變化,對于提高學生視唱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課堂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音階訓練,為合唱能力打好基礎。借助柯爾文手勢指導學生做音階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大小二度和大小三度的音程練習,幫助學生建立音程概念。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循序漸進增加音程練習的難度,為合唱教學做鋪墊。
運用柯爾文手勢,帶領學生做縱向和聲音程練習,開始時聽橫向旋律,然后縱向構唱合唱譜中的各種音程,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斷強化學生的和聲聽覺。小學低學段是合唱歌曲學習的準備階段,教師應該逐步給學生滲透合唱的意識,進行簡單的和聲音程聽覺訓練,使學生對和聲有初步的認識,積水成淵,學生的合唱水平就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