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鳳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體育課部,云南 昆明 650106)
太極拳作為我國民族文化代表之一,傳承至今不僅深受國民的喜愛,也深受西方人的喜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了解太極拳、學習太極拳。所以,在我國高度重視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之際,應高度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國際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基于此,應著重分析和了解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實際情況,明確太極拳傳播的阻力,如語言障礙、文化開發(fā)淺顯等,進而探究行之有效的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發(fā)展和傳播太極拳??傊?,太極拳文化交流和傳播是每一個國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在不遺余力地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
在古代,太極拳是一種傳統(tǒng)的武術套路項目,在現今,太極拳是一種積極健康的體育鍛煉運動和老少皆宜的現代健身項目。太極拳之所以從古至今一直深受國民的喜愛,主要是它融合了《易經》中的陰陽學說、中醫(yī)的經絡學說、道家的引導和吐納,糅合地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與人體生理結構符合、具有陰陽性質及大自然運動規(guī)律的拳術。太極拳是由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陳氏家族的第九代傳人陳王庭所創(chuàng),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人將太極拳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演變出陳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五大太極拳流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陳式太極拳是陳氏家族創(chuàng)建,世代傳承下來,逐漸發(fā)展成老架和新架2種類型。但無論是老架還是新架,陳式太極拳都強調“以心行氣”,也就是舒展身體,保持輕松的狀態(tài),進行彈性運動,從柔到剛、從剛到柔、從慢到快、從快到慢。楊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為楊露禪,他習承了陳氏老架,從而獨創(chuàng)楊式。這使得楊式太極拳松軟隨和、發(fā)力均勻,需要習練之人立身中正安舒,身體前俯后仰。吳式太極拳是由吳鑒泉所創(chuàng),因為他父親師從楊露禪,所以他本人深受楊式太極拳的影響,所創(chuàng)建的吳式太極拳與楊式太極拳很是相似,如架子上比較緊湊等。吳式太極拳最大的特點是放松,自然地舒展身體,反復練習中逐漸達到松中帶剛的狀態(tài)。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創(chuàng)建的,主要是在陳式太極拳基礎上,從練功中自我感悟出來的。這使得武式太極拳充分的體現了陰陽開合立說,在反復的練習中可使習練之人步履輕靈,修身養(yǎng)性。孫式太極拳由孫祿堂先生所創(chuàng),這一派系的太極拳更適合女性練習,因為孫式太極拳最大的特點是動作小巧、步伐輕靈、轉換輕盈隨性。
產生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太極拳,很長一段時間深受封建社會制度的影響,僅在國內傳播。直到民國初期,才使得中國太極拳練習者將太極拳傳播到國外,讓西方人士認識、了解太極拳,進而喜愛太極拳,相應的太極拳文化在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之中不斷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在向全世界傳播的進程中,持續(xù)探索,不斷探求彼此文化交流的契合點,并自覺地逢迎了全球健身文化發(fā)展的趨勢,如競技太極拳的呈現,充分說明了太極拳在持續(xù)不斷地提高和豐富自身,同時堅持自身傳統(tǒng)文化內容,堅守自身固有的文化內涵。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沒有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反而在全世界普遍傳播且深受人數眾多的國外學習者追捧。
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傳播歷程的了解,確定孔子學院對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影響較大,這是因為孔子學院設置了太極拳課程、開展了太極拳講座、組織了太極拳夏令營,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太極拳,進而對太極拳產生濃厚的情感。所以,在未來持續(xù)進行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并且加強孔子學院對太極拳文化的傳播。具體的做法如下。
2.1.1 注重語言傳播和文化傳播的有機結合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播在語言傳播的過程中慢慢滲透,也推動了語言的傳播。所以,為了更好地傳播太極拳,注重將語言傳播與文化傳播有機結合是非常必要的。這就需要孔子學院在傳播太極拳的過程中,設置太極拳漢語課程,讓學生同時學習太極拳和漢語,讓學生不僅僅學習太極拳的拳法技能,還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太極拳文化,真正地被太極拳文化所感染和影響。為了做到這一點,孔子學院可以通過播放與太極拳相關的電影、人物講座等,通過輕松和愉悅的方式來讓學生投入其中 。
2.1.2 注重規(guī)范太極拳的教學規(guī)劃 盡管孔子學院已經開設了太極拳課程,大力傳播了太極拳,但因為所設置的太極拳課程比較簡單,不能系統(tǒng)、科學地教授學生太極拳,學生容易忘記太極拳,這不利于更好地傳播太極拳。為了改變此種局面,還要注意規(guī)范太極拳的教學規(guī)劃,也就是在開展常規(guī)的太極拳教學的同時,開設太極拳講座或者互動性的太極拳活動,讓學生身歷其境的體驗太極拳,感悟太極拳的魅力,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投身于太極拳學習中來,那么學生將逐漸從傳播對象轉變?yōu)閭鞑フ撸玫貍鞑ヌ珮O拳。
2.1.3 注重增加太極拳課程的趣味性因為太極拳講究的是以柔克剛,靜中求動,所以初學者在學習太極拳時會感到內容枯燥乏味,難以長期堅持下去,這勢必會影響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為了改變此種局面,孔子學院應當注意增加太極拳課程的趣味性,最好在課前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趣味體驗活動,如參觀太極拳基地、觀看太極拳相關影片等,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太極拳,為太極拳所體現的力量感和文化感所感染,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學生勢必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積極學習太極拳 。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應當加強太極理論的研究和加大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發(fā)展力度。
2.2.1 加強太極拳理論研究 太極理論是支撐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的關鍵,為了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在國際舞臺上綻放異彩,加強太極理論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以下幾方面。(1)太極拳文化的開發(fā)和挖掘。太極拳之所以沒有在歷史長河中消失,與其與時俱進有直接關系。在現今新的國際化迅速發(fā)展的形勢面前,文化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應積極開發(fā)和挖掘太極拳文化,充分展現太極拳的豐富文化內涵,感染和影響國外友人,讓國外友人更加喜愛太極拳。(2)探索太極拳與音樂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單純的進行太極拳招式的練習太過枯燥,而融入輕松的、舒緩的音樂,能夠讓練習者更加投入,并且身心舒暢。所以,為了更好地傳播和發(fā)展太極拳,應深入研究和探索太極拳與音樂學之間的關系,開發(fā)適合的多種太極拳音樂,為更好地傳播太極拳創(chuàng)造條件。(3)加強太極拳翻譯。文化傳播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障礙。太極拳文化走向世界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其翻譯。因為太極拳涉及了陰陽學說、中醫(yī)的經絡學說、道家的引導和吐納方面的內容,如果英語語言不能準確地表達以上內容,加之傳播對象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甚了解,容易錯誤地理解太極拳文化,相應的太極拳文化傳播將會受到影響。為了改變此種局面,更好地發(fā)展太極拳文化,加強太極拳的翻譯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2.2 加大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發(fā)展力度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國際化傳播過程中的了解,確定傳播者、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對太極拳國際化傳播效果影響較大。所以,在加大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發(fā)展力度應當從以上3方面著手:(1)提高傳播者的素養(yǎng)。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較大,西方人難以真正了解中國文化,所以為了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傳播者應當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不僅要熟練掌握太極拳的拳法套路,還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便其在傳播太極拳文化的過程中能夠利用英語語言精準的表達太極拳,說明太極拳的拳法技能和太極拳文化。這樣,西方人不僅對太極拳產生濃厚的興趣,還能深深地被太極拳文化所熏陶和影響。(2)明確傳播對象。從我國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實際情況來看,確定目前僅局限于傳播。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更加全面地傳播太極拳,擴大太極拳受眾范圍,應打破面向世界各國的武術運動員傳播的這一局面,而面向各階層社會群體,向他們傳播太極拳的拳法技能、文化等,幫助人們鍛煉身體、修身養(yǎng)性。(3)規(guī)范傳播內容。對太極拳的傳播內容,我們要因人而異,對不同的傳播對象要設定相應的內容。如果是面向武術運動員或者喜愛拳法套路的人,應當側重于競技太極拳的傳播;如果是面向普通大眾,應當將側重點放在太極拳文化內涵上。
中國傳統(tǒng)太極拳文化中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承載著中國民族人民的智慧,有著深厚的民眾情感基礎。在我國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得以在世界上綻放異彩。我們應高度重視且加強孔子學院對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影響,加強太極拳理論的研究,加大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發(fā)展力度等,為此做出貢獻。
[1]安暢.太極拳的國際化傳播——基于孔子學院的調查[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1):12-13.
[2]侯欣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極拳的國際化傳播及發(fā)展戰(zhàn)略[D ].開封:河南大學,2015.
[3]戴有祥.“大武術觀”下的太極拳傳播[J ].搏擊.武術科學,2011,8(12):6-8.
[4]鄭旭旭,高楚蘭.論國際化大眾化中武術表現形式的整合[C ].二十一世紀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2):131-140.
[5]李江林.陳氏與楊氏太極拳野馬分鬃練習時的氣體代謝與肌電的變化特征[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6.
[6]陳林俠,彭云峰.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及其建構前瞻[J ].藝術廣角,2010(6):6.
[7]鄭松波,汪青云.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太極拳發(fā)展及對策探討[J ].新世界,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