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位榮
摘 要:好的品德課堂,不僅僅是理論灌輸,也是趣味引入;不僅僅是書本原理,也是實踐體驗;不僅僅是拘囿課本,也是探究延伸。作為思品教師,應(yīng)當在課初的引入、課中的推進和課末的拓展中,都以“活”字當先,以此最大限度地聚焦學生,鍛造學生和提升學生。
關(guān)鍵詞:趣味引入;實踐體驗;拓展延伸
好的品德課堂,應(yīng)該是有活力的,應(yīng)當在課初的引入、課中的推進和課末的拓展中,都以“活”字當先,以此最大限度地聚焦學生,鍛造學生和提升學生。所謂“活”意味著思品課堂不僅僅是理論灌輸,也是趣味引入;不僅僅是書本原理,也是實踐體驗;不僅僅是拘囿課本,也是探究延伸。這樣的課堂充滿活力、磁力和張力,厚重,搖曳生姿。思品教師應(yīng)當是活力課堂的引領(lǐng)者、參與者和建設(shè)者。
一、趣味引入不可或缺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們,活潑好動,單一的、陳舊的、乏味的教學方式,很難觸動他們的興趣、熱情和注意力。唯有通過營造活潑潑的情境氛圍,才能快速打開孩子們的學習之門,快速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以此打造善學、樂學、會學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小學三年級思品《我要做小主人》的開頭: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特別的來賓,它的名字叫狐貍寶寶,瞧,它要分享屬于它的故事。(抽生讀讀《小狐貍的故事》)
師:我們很多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但小狐貍在成長的過程中,卻被自己的媽媽趕出了家門,這是為什么呢?請大家分組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1.老狐貍愛自己的孩子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2.為什么老狐貍要把自己的孩子趕出家門?聽了小狐貍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不要依賴父母,要自強自立。)
3.你知道你周圍或大自然中,還有哪些動物有類似的情況?
實踐證明,正是通過小狐貍“被趕出家門”的情境介入,正是通過小狐貍和孩子們自身的對比,正是通過小狐貍和類似故事的擴展,孩子們的眼在洞開,心在擴展,道德認知一步步深化,道德的生成變得自然而然。思品課堂,就應(yīng)該多一些這樣富有活力的引入,就應(yīng)該在“活”字上多下工夫,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道德認知新時空。
二、實踐體驗不可或缺
都說“給學生一點空間,他們會還你十分精彩”,此話果真不假。比如,上述活動中有關(guān)“小狐貍為什么被趕出家門”的討論,的確引發(fā)了一波又一波的精彩。不過,在激動之余,孩子們或許或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具體到自己,是自主勞動多一些呢?還是被“寵愛”、被“溺愛”的情景多一些呢?假如離開大人的庇護和“手把手”地教,我們能否做一個自己動手的小主人呢?于是,理論和現(xiàn)實印證,不僅僅成為教師執(zhí)教此課的一個重要視點,同時也是孩子們內(nèi)心認知中自然而然的一個訴求。
以下是《我要做小主人》課中的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
1.自學《我要自己疊被子》,想想假如你是主人公菲菲,你會怎么做。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疼愛”的例子,如果有,長此以往,會造成什么樣的結(jié)果。
2.說說自己會做哪些家務(wù)?并演示其中的一種。
3.就在教室展開以此整理課桌、系紅領(lǐng)巾的比賽活動,看看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并讓做得最好的一組上臺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
“品德教材往往只是個‘例子,需要教師領(lǐng)會其中的線索和意圖,根據(jù)實際改造‘例子,延伸和拓展素材所蘊含的學習資源”。[1]的確,教材做亦是選擇,并不代表我們的教學一定要“照本宣讀”。上述設(shè)計中從“菲菲”的遭遇到“孩子們訴說自己會做什么家務(wù)”,以及活動大比拼,就是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轉(zhuǎn)化:在真正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進行體驗,道德品性的認知和實踐活動變得水到渠成,真正認識到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做一個真正的小主人,生活才能更美好。
三、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常常激動于這樣的思品課堂:理論在心中漸漸明晰,而與此相對應(yīng)的行動也在靜悄悄地展開,正所謂:知行合一,才能生長成適合兒童的“活德育”。的確,內(nèi)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才是思品課堂中最需要的,才是最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才是最艱巨、最生動的、最有效的。
比如,仍然以《我要做小主人》的教學為例,可以進行以下拓展:
1.很多同學的父母這也不讓干,那也不讓干,說你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管,面對這種情況,你是怎么理解的,面對溺愛,你打算以后辦?請同學們想想具體怎么做。
2.討論:在家里你還有什么勞動不會做?你們有什么辦法解決呢?
3.小小心愿瓶:讓學生在全班同學監(jiān)督下制定一個家務(wù)勞動計劃,由老師收集保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一個學期內(nèi)),看看大家是否完成了自己制定的計劃,對完成的同學進行嘉獎。
以上活動,一定要引領(lǐng)孩子們說真話、訴真情,進而“學做真人”,形成健康的人格。[2]當孩子們真心說出自己的“被溺愛”時,才能真正認清自己,改變自己。引領(lǐng)孩子們從認識到實踐,并在以后的人生中行以成之,應(yīng)該成為思品教師的經(jīng)常性工作和基礎(chǔ)性工程。
參考文獻:
[1]姜春玲.巧用“例子”,讓品德教學“親近”學生[J].中小學德育,2015(2):52.
[2]周琳.讓“真”成為品德教學的一泓清泉[J].中小學德育,2013(5):7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