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芬仙
摘 要: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的基礎平臺。語文課堂承載著對學生進行德育和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責任,有其本身的特殊性,這影響著學生的終生發(fā)展,也是最終決定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而現(xiàn)在的中學語文課堂比重失調,應試教育占據(jù)的比重很大。為還原語文課堂應有的德育和美育教育作用,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案例體驗、巧設課堂和方法指導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觀、愉悅、奮進、成功等體驗和美的享受,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挖掘文本;巧設課堂;實踐體驗;人文素養(yǎng)
一、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和學情分析
語文課標中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被谡n標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且還要引導他們觀察生活,尋找美景,時時有美的體驗和享受,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語文教學是語言教育和情感體驗的結合,在教學中要注重方法引導和情感教育。
就本校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現(xiàn)狀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有較強的正義感、愛國情感、責任心和自信心,但在升學壓力下部分孩子的自私心理較重,耐挫性較弱,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和意義。家庭生活富裕,加上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中學生出現(xiàn)了一些流行審美標準和趣味,思想道德規(guī)范隨之淡化。
作為一線的初中語文老師,應該思考:如何通過語文課堂學習,“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帶著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和實踐。
二、提高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實踐探究
(一)挖掘文本,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教材反應是多元的。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此,課堂上我充分挖掘文本中潛在的智力價值和精神價值,利用文本人物、事理、事例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情感體驗,從而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感和美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過:未嘗過艱辛的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面,而不知其另一面?!嬲娜松挥性诮?jīng)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之后才能實現(xiàn)。
【例一】
《音樂巨人貝多芬》是一篇抒寫、感悟名人的好文章。在教學中我把“深入人物內心世界,在熏陶感染中培養(yǎng)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作為教學重點,學生中很多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平常遇到一點挫折打擊就痛哭流涕,選擇逃避放棄,或是怨天尤人。因此在教學前,我讓學生收集貝多芬的生平資料,在了解了他苦難的生活經(jīng)歷背景后進行導引。
師:圍繞“命運給予了他不幸”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味。(默讀課文)
生1:第7、9段,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衣服,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發(fā),印證著生活的苦難和壓力。(肖像描寫)
生2:第10、11段,遭受嘲笑和捉弄。(不耐煩,不想被人打擾)
生3:第15、18、20段,不被理解。(三個孤獨,一株樹,一個人)
生4:第26段:最后一次指揮。(徹底失去能力)
師生小結。
師:圍繞“命運造就了他不屈”,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進行體味。(再讀課文,小組合作)
生1:第5段,獨自整理房間,自己做飯,嘗試獨立,與身體抗爭。
生2:第6段,兩肩寬闊,挑起生命的重荷。
生3:第9段,力量的臉,深邃的不可逼視的眼睛;緊閉的嘴,無比的生的意志。
生4:第22段,燃燒,頭顱,拼命掙扎出來。
師生小結。
通過朗讀、研討、對話、感悟,使學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覺、想象中感悟貝多芬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當學生感悟到貝多芬的偉大后,再引導學生關注題目思考:貝多芬僅僅是一個巨人嗎?學生這時也明白貝多芬不僅是巨人,更是凡人!作者將貝多芬還原成一個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一個身有殘疾不健全的人。巨人其實是凡人,凡人通過不懈努力終將變成巨人,學生情感與作品人物產生共鳴,領悟到其心靈美和人格美,更受到精神上的震撼!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增強了學生的抗挫能力,懂得了樂觀進取的重要性,更讓學生學會如何抗拒痛苦,如何與痛苦共舞,甚至學會享受痛苦,樹立起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例二】
教學《散步》時引導學生抓住“生活細節(jié)”,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濃濃親情。采用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關鍵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文字下的深長意味。學生找出了“我母親身體不好,我勸她多出來走走”“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前面是母親和兒子,后面也是母親和兒子”等等這些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驗,奶奶疼愛孫子,爸爸孝順,媽媽善解人意,兒子天真聰慧,家幸福溫馨,都深深映入學生心中。又通過對田野美麗春景的體驗,讓學生有了對“生命”深層次的理解!正如培根所言:“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yǎng)父母才是人類特有的文化之舉。”“老吾老及人之老”,通過本文的情感體驗,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和尊老愛幼的高尚情感,更認識到關愛老人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增強孩子的社會責任感。課后,我布置了家庭作業(yè):給媽媽洗一次腳,陪爺爺、奶奶做一次晨練,分擔一份家務。學生都很樂于完成,并寫了文章,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一位叫小羅同學這樣寫道:“我原本以為媽媽不喜歡我了,因為在不久之前,我有了小弟弟,媽媽變得很忙碌,很沒有耐心,對我不理不睬,昨天我給媽媽洗腳,媽媽感動得掉眼淚,說我是她最乖的孩子,我決定從今天開始多做家務,照看弟弟,孝敬媽媽!”課堂無聲地滲透,讓孩子思想提升,明白了自己的責任并付諸行動。
【例三】
《丑小鴨》這節(jié)課,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學生人格的教育上,結合安徒生的身世,告訴學生:如此偉大的作家,童年生活非常艱辛,但他有遠大理想,通過自己不懈努力,終于成為舉世矚目的童話作家。“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就算出生在養(yǎng)鴨場也沒有關系”,學生感悟到只要有美好追求、不怕艱難的精神,終將會變成白天鵝。上完這節(jié)課,剛好學校組織了拔河比賽,班級口號就是“加油丑小鴨,沖向白天鵝”,全班學生士氣高昂,團結協(xié)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在深入文本師生情感體驗的實踐活動中,這些生動形象的人物、事例潛移默化滲透、滋潤著學生心田,讓每一個學生智慧得到開啟,思想得到熏陶,品德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二)巧設課堂,創(chuàng)新學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各種課堂形式穿插運用,使學生置身于自己喜愛并能滿足自身心理需要的情境和活動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從而真切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提高品德修養(yǎng)、提升審美情趣。
1.課堂表演法
初中階段,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聽,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而文言文博大精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積淀。這些名家名文攜帶著滄桑的文化氣息,給每一位讀者以熏陶,把我們的目光引向古代,感受那一顆顆光彩奪目的星星。因此,讓學生喜歡文言文,將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感受人物魅力并從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愛國主義佳作,它流傳甚廣,文藝性很強,學生很感興趣。我把“學習仁人志士的品格,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定為情感目標,采用課本劇表演,引導學生尋找人物的“美”,感受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高大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jié),所以在分析唐雎與秦王兩個人物的性格時,同學們推薦了擅長表演和朗讀的小鵬和小峰,分別扮演唐雎和秦王,小鵬佩戴唐雎的劍,他們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合理想象和夸張,通過語言、神態(tài)、表情、動作等表演把秦王的傲慢、狂妄、嘲笑、恭敬,唐雎的不卑不亢、義正辭嚴詮釋得淋漓盡致,對作品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帶領同學們走進人物情境,深入人物心靈,與人物情感、思想相碰撞,在碰撞中發(fā)現(xiàn)人物美德,收獲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他們出神入化的表演,贏得了滿堂喝彩,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不畏強暴和敢于斗爭精神也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心中,充滿正能量,同時更讓學生對文言文“刮目相看”!
又如《孫權勸學》,我也采用對話表演法展開課堂教學,讓學生體驗學有所成的喜悅和成就感。同學們踴躍參與表演,體驗成功,擁有自信。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采用誦讀表演法展開課堂教學,感受詩人情愿“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也要“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高尚品格,詩人舍己為人的博大胸懷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給學生很大的震撼力,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2.課堂辯論賽
采用辯論賽能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換角度看問題的積極心態(tài),增強自信心。梁啟超先生的《敬業(yè)與樂業(yè)》,我把這“業(yè)”的解釋主體放在學業(yè)上,重點放在“敬業(yè)”兩字,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教育大家心目中沒有什么人不可教誨,獨獨對懶人卻搖頭嘆道:“難,難!”可見,人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yī),只有無業(yè)游民,大圣人也沒辦法。這篇文章征引儒門的這句話就是要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yè),人人都要不斷勞作。針對班級部分學生在作業(yè)上比較懶惰的現(xiàn)象,圍繞“百行業(yè)為先,萬惡懶為首”這句話,我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賽。正反雙方各抒己見,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課堂氣氛異?;钴S!
正方觀點:懶惰使人退步。
反方觀點:懶惰使人進步。
正方1:懶惰使人退步,人如果長期不用腦的話,思維會變得遲鈍。
反方2:人類就是因為懶惰,才有了新發(fā)明,比如有人不愿意走路,就制造了汽車。
正方3:雖然制造了汽車,但人還是需要走路鍛煉身體,否則會生病。
反方4:人有懶惰思想,才會發(fā)明各種各樣的東西,比如不想洗衣服,就有了洗衣機;不想數(shù)錢,就有了點鈔機……
……
學生對這個“懶”進行了熱烈地探討,對“懶”字有了很獨特的見解。
我沒有公布辯論賽結果,只是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大家表情各異,有:驕傲、慚愧、迷惑,大悟……通過創(chuàng)新開放式課堂,學生懂得了做事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學習最高境界是“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每個學期,我都會安排兩次辯論賽,如“開卷是否有益”“不求甚解的讀書理念是否適合我們”“我想做鄧稼先或楊振寧”等,在課堂上交流思想,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信心,讓受教育者擁有愉悅、奮進美的享受。
3.答記者問、扮演“小老師”、編手抄報
把競賽機制引入活動中,凸顯學生自我意識,誘發(fā)心理潛能,同時淡化考試,突破評價方式,注重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讓課堂充滿人文,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健康成長。
(三)引經(jīng)據(jù)典,實踐體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言為心聲”,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緒往往通過文字表現(xiàn)出來,一句話、一段文字、一篇作文都能反映學生的心靈世界,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通過對近幾年作文考題的收集和研究,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經(jīng)典故事、名人語錄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一些材料作文進行審題立意方面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品質,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1.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莊子》中朱平曼的故事(略)
★找關鍵句(請學生劃出來):
立意:①樹立目標要從實際出發(fā);②要學有所用。
2.名人名言,如:
a.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兩種:鷹和蝸牛。(埃及諺語)
b.我貼著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c.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列寧)
★運用“求同法”選取最佳立意:
(1)腳踏實地走向成功;
(2)沉穩(wěn)務實的人生最美;
(3)腳在大地,心在云端。
3.含義深刻的故事(省略故事)
★通過“同中求異”的方法分析引導:
(1)學生回答。
同:在大難面前如何逃脫的問題。
異:結果不同。有組織指揮,先人后己,全部安全逃出;爭先恐后,互不相讓,全都葬身火海。
(2)學生歸納。
立意:要學會仁愛禮讓。
(3)引導學生把眼光從學校、家庭投向社會,關注生活,尋找生活中的美。
(4)整理范文。
(5)學生分組,進行交流,小結收獲。
《“等等”是最美的旋律》這篇作文討論給學生的收獲很大:景物描寫語句優(yōu)美、外貌描寫生動傳神、善于捕捉生活中感人細節(jié)、有社會視角、感情真摯……我又引導學生結合《散步》這篇課文,提出更好的建議:寫老年人的幸福和從容,最好能寫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這樣使文章立意更深。
通過這些材料的實踐體驗,學生收獲很多立意,如“做事要腳踏實地,日積月累,切忌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一個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懷大志,又要能做到腳踏實地”“人生價值不在于外表光鮮,而在于對社會所作貢獻”等等。實踐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讀寫合一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多向思維能力,而材料往往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借此喻彼、借古諷今、借小喻大、寓深刻道理于簡明的故事中,促進學生高層次的認知與思考,提高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三、實踐的收獲和反思
筆者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進行了深入文本的情感體驗,采用了多樣化的創(chuàng)新學法和結合經(jīng)典的實踐體驗,學生在樂學、思學過程中,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啟迪,審美得到提升。課堂點點滴滴地滲透,如春雨般悄無聲息地浸潤學生的心靈,用文字和情感代替枯燥的思想道德說教,在學生心中種下陽光的種子,努力不讓他們被社會的功利所淹沒,成年后仍擁有一顆“初心”。
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需要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優(yōu)化的學校教育,三者齊頭并進,前兩者是教師所無法掌控的,而后者以“老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學校以升學為本”的應試教育大氣候下,我們的課堂壓力很大,困難重重,雖然教師能安排課堂,卻無法掌控教育,這也是我們戰(zhàn)斗在一線教師的無奈和悲哀。學生平時對學習和生活的觀察、思考、體驗、感悟、實踐和反思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課后的交流和跟進有待更合理、更細致地思考和實踐。
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持續(xù)、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分離、分段、分塊。課堂應不執(zhí)著于中考成績,應更關注學生的終身素養(yǎng)。語文老師不僅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還要盡力還原課堂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基礎職責,給學生終身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審美情趣留下印記,努力為社會輸送較高人文素養(yǎng)的學生,它比多培養(yǎng)幾個高分生更有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洪忠.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3).
[2]許澄.從我國教育的歷史發(fā)展狀況看當前的教育改革[J]. 商情,2010(8).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謝君榮.發(fā)掘語文教材內容的美育因素提高學生審美能力[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