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附屬贛州醫(yī)院 神經外科,江西 贛州 314000)
聽神經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和電生理監(jiān)測技術的廣泛應用,聽神經瘤手術死亡率已不足0.5%,但術后面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一項Meta分析表明大型聽神經瘤術后面神經解剖保留率為88.8%,功能優(yōu)良率僅62.9%[2]。因此功能保留逐漸成為治療的首要目標,在聽神經瘤中,正常的面神經因腫瘤的擠壓、推擠后形態(tài)及位置發(fā)生改變,面神經保留率不高,本研究擬采用全程監(jiān)測,即術前面神經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fiber image,DTI)技術,明確面神經與腫瘤相對位置,在術中電生理監(jiān)測確定并加以驗證,探討該方法對面神經術中定位和功能保護的意義。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南昌大學附屬贛州醫(yī)院就診的聽神經瘤11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年齡38~68歲,平均(44.5±8.4)歲;病程2個月~20年。所有患者均有聽力下降,其中聽力喪失2例,4例術前面癱明顯。術前行頭顱MRI平掃及增強掃描,運用DTI技術進行面神經成像檢查。采用德國Siemens公司的3.0T磁共振機采集信號,參數為:重復時間6 500 ms,恢復時間95 ms,矩陣128×128,成像時可見范圍230 mm×230 mm,層距1 mm,層厚1.5 mm,層間距0,層數90。部分各向異性分數為0.1,將薄層掃描圖像信息進行3D重建,并將DTI信號疊加于3D模型中,進行面神經追蹤,以內耳門或面神經出腦干區(qū)為種子點,選擇走行于內耳門和面神經出腦干區(qū)之間的纖維束,并排除跨越中線,連接腦干與小腦或穿行于腦干內的干擾信號。腫瘤直徑為2.1~5.0 cm,患者手術前后面神經功能評估采用House-Brackmann分級。
本研究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選擇乳突后直切口,長約6 cm,骨窗大小約2 cm×3 cm。暴露橫竇與乙狀竇交匯及乙狀竇后緣。切開硬腦膜后先釋放腦橋小腦池或延髓小腦池內腦脊液,使腦組織充分塌陷。沿小腦半球外側達小腦腦橋角區(qū),暴露腫瘤后,先電生理監(jiān)測主動電刺激(0.1 mA)腫瘤背側,查看腫瘤背側是否存在面神經,沒有面神經則先切開背側行囊內減壓,視具體磨鉆磨除內聽道后壁,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動態(tài)肌電圖,口、眼輪匝肌出現(xiàn)電活動時及時反饋給手術醫(yī)師,注意保護面神經,直至肌電圖正常。無法辨別的組織是否為面神經時,需以電刺激確認,先以小電流0.1 mA開始,并逐漸增大至0.5 mA,依據面肌肌電圖勾畫出面神經纖維的走行方向,然后與術前DTI對比,腫瘤切除在蛛網膜界面內,全程行面神經肌電監(jiān)測,避免面神經損傷。
使用美國尼高力儀器公司Nicolet Endeavor CRl6通道的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患者的面神經自由肌電和間斷刺激器電流誘發(fā)肌電。記錄電極(針型電極)分別刺入雙側眼輪匝肌和口輪匝肌,正負電極相距約1 cm,以貼膜固定電生理監(jiān)測系統(tǒng)。手術過程中對疑為神經的組織以恒壓單極刺激探頭刺激,刺激量由小到大,由遠及近準確定位,監(jiān)測術中持續(xù)自發(fā)面神經自由肌電圖,準確向術者反饋各神經信息。肌電圖的分析時間100 ms,靈敏度35μV,濾波 20 ~ 1 500 Hz。
全部采用靜脈加吸入復合麻醉,肌松藥物從切開硬膜后就停止用藥。
①術后第1天復查MRI平掃及增強掃描,了解腫瘤的切除程度。②面神經功能評定:對所有患者均進行術前、術后2周和6~12個月復診時面神經功能評定,按House-Brackmann標準評分:Ⅰ級為功能正常;Ⅱ級為輕度功能障礙;Ⅲ級為中度功能障礙;Ⅳ級為重度功能障礙;V級為嚴重功能障礙;Ⅵ級為完全麻痹。
患者聽神經瘤面神經可DTI成像技術顯示,面神經均位于腫瘤腹側(見圖1)。7例位于腫瘤中部1/3,2例位于腫瘤下部1/3,2例位于腫瘤上部1/3,術前定位結果與術中所見吻合率為100%。
患者術后復查MRI平掃及增強掃描示10例腫瘤全切除,1例內聽道部分腫瘤殘余(見圖2)?;颊呙嫔窠浘馄时A簦ㄒ妶D3A),保留率為100%。術中面神經動態(tài)肌電圖監(jiān)測可提示并定位面神經,主動刺激肌電圖監(jiān)測有助于確認可疑組織是否為面神經并證實其完整性(見圖3B)。術后隨訪1~12個月,面神經功能House-Brackmann標準Ⅰ級4例,Ⅱ級6例,Ⅲ級1例(見圖4)。術后MRI復查未見腫瘤復發(fā)。
圖1 面神經DTI圖像
圖2 右側聽神經瘤MRI圖
圖3 術中面神經位置圖及電刺激肌電圖
圖4 患者術后1周面部表情、閉眼情況
聽神經瘤專家共識建議除完全位于內聽道內的小腫瘤可考慮觀察、隨訪外,其余腫瘤(除無法耐受手術)建議行手術治療[3]。隨著手術技術進展,聽神經瘤全切及手術死亡已明顯好轉,但術后面癱率高導致生活質量下降[1]。因面神經受腫瘤推擠壓導致位置及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術中難以辨認易致?lián)p傷[4]。目前主要的面神經保護是術中面神經電生理監(jiān)測,但監(jiān)測過程中有可能已經發(fā)生了不可逆性損傷。有學者報道手術全程都未能監(jiān)測到面神經,但術后面神經仍具有一定功能,而術中可記錄到良好的面神經肌電反應,但術后面神經功能卻不理想,故該監(jiān)測具有一定的滯后性[5]。因此術前能初步判斷面神經的位置、面神經與腫瘤的關系對保留面神經具有重要的作用。
DTI技術是新近發(fā)展起來的一項MRI技術,可以無創(chuàng)地顯示活體神經傳導束[6]。最近國外學者報道了對大型聽神經瘤患者進行基于DTI的纖維束追蹤技術面神經重建,初步對該技術的可行性和臨床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7]。WEI等[8]使用DTI定位面神經的同時,在部分具有實用聽力患者的瘤體周圍發(fā)現(xiàn)一些神經束,推測其可能為耳蝸神經。國內學者報道在大型聽神經瘤中術前DTI對面神經的顯示率約78.3%,術中對囊性聽神經瘤面神經顯示率低[9]。本組患者中,術中面神經的位置與術前DTI定位全部吻合,且全部解剖保留,術后隨訪面神經功能(Ⅰ、Ⅱ級功能保留率達90.9%,10/11)較既往文獻高??紤]本組11例腫瘤,>4.5 cm的巨大型腫瘤只有1例,其余以2~3 cm為主,故術前DTI對面神經顯示良好,術前了解面神經與腫瘤的關系,術中切除腫瘤過程中更有的放矢,接近面神經時提醒術者需異常謹慎操作。
術中電生理監(jiān)測已成為聽神經瘤手術必備的常規(guī)技術。常用的監(jiān)測為誘發(fā)神經肌電圖,在牽拉或擠壓面神經時可誘發(fā)出小的間斷的自發(fā)性面肌電圖,監(jiān)護儀發(fā)出警報,提醒術者[10]。當面神經與腫瘤包膜在顯微鏡下難以分辨時,面神經刺激肌電圖監(jiān)測是尋找和確認面神經的唯—手段。腫瘤切除完畢,刺激肌電圖還可以證實面神經結構和功能完整與否。
通過DTI技術實現(xiàn)面神經的影像學成像,術前了解面神經的走形、相對位置及與腫瘤的關系,術中電生理監(jiān)測技術的聯(lián)合應用,即全程的面神經監(jiān)測,可相互驗證,提高面神經解剖及功能保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