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紅
計算能力是進行數(shù)學學習、開展數(shù)學探究與思考的基礎能力,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頭戲。很多一線教師把計算教學的目標定位于熟練計算技能的達成,因而形成了形式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著機械、重復、繁重的訓練,在潛意識中,把計算教學和枯燥聯(lián)系在了一起。學生自然失了學習的興趣,沒有了探究的欲望,計算能力也每況愈下,這些都是存在于我們日常教學計算并亟待正視的問題。
計算好比是每個學生校園生活必吃的一道“家常菜”,如果把它生硬的擺在學生面前,學生感受到的只是毫無感情的數(shù)字,進行的只是被動的機械練習,久而久之就會覺得乏味。如果給它添置些“香料”、把控一下“火候”、搭配好“菜式”,給這道菜加點“料”,它從一道師生嚼之無味的“家常菜”變成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的“上等佳肴”。
一、添置“香料”,把計算融入生活情境
數(shù)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它沒有音樂那種優(yōu)美婉轉的旋律,也沒有美術那種艷麗多彩的畫面,更沒有文學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尤其是計算課比較枯燥單一,這與小學生好玩、好動、對不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征形成很大的反差。而計算課的特點是在教學的時候容易“為計算而計算”,脫離與生活的聯(lián)系,學生不明白計算何來,計算又有何用。
在教學新課或者練習的時候,適當?shù)亟o計算內容增加一定的情境,學生就能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去解決計算的難題,掌握計算的方法。就好比一盤菜,加些許“香料”,讓學生能“聞其香”而“增食欲”,何樂而不為呢?
在教學7的加減法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
在遙遠的大森林里,住著勤勞的七個小矮人和美麗的白雪公主。當?shù)谝惶焯柹鸬臅r候,老大扛著斧子出門伐木去了。白雪公主問:“小朋友,你知道小木屋里還有幾個矮人嗎?” 學生回答:“7-1=6”。第二天,老二也要和老大去伐木,這時屋里還剩幾個矮人? 第三天、第四天會怎樣?誰會往下編故事?學生根據(jù)不同的問題列出相應的算式:7—2=5、7—3=4、7—4=3、7—5=2、7—6=1、7—7=0。這樣的故事情境比起單純的教學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戰(zhàn)性,學生的情緒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在編故事的過程中獲得數(shù)學知識,而不是單純地依賴老師講解去獲得,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把控“火候”,讓學生經歷算法形成過程
新課標倡導:計算教學應讓學生經歷一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理。
(一)“做”數(shù)學,感悟算理
“做”數(shù)學是目前數(shù)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強調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多種器官,讓它們協(xié)同參與,幫助理解算理。如教學“筆算一位數(shù)與兩位數(shù)相乘(進位)”,例題是 36×2,最簡單、省時的方法是直接列豎式計算,但倘若真是這樣去做的話,“為什么要進位”“怎樣進位”這些問題對一些學生來說,就成了謎了,而這恰恰就是本課的難點。如何突破?我設計了師生共同擺小棒這一操作情境:用小棒上下分別擺出1個36后,學生直觀地看到左邊共有6捆(60根)小棒,右邊共有12根小棒,可把12根里的10根捆成一捆,進到左邊的6捆里,得7捆------通過這樣的一擺、一捆、一放,在學生頭腦中就形成了進位的表象,直觀地理解了進位的方法,為以后自主探究“連續(xù)進位的筆算乘法”打下了基礎。
(二)“說”數(shù)學,形成算法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種理念下,算法多樣化成了計算教學的一大亮點。算法多樣化滿足了課堂中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實現(xiàn)著使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有不同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的發(fā)展。提倡算法多樣化與讓學生開展互動交流、討論是分不開的。一道題出現(xiàn)了多種算法后,作為教師,要正視每一種算法,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和引導學生互說、互評、互學,在比較中求真,在應用中內化,從而形成算法。
如在教學了簡便計算后,讓學生計算19.8÷2.2,學生說出了這些方法:
(1)19.8÷2.2=19.8÷(1.1×2)=19.8÷1.1÷2=18÷2=9。
(2)19.8÷2.2=19.8÷(0.2×11)=19.8÷0.2÷11=99÷11=9。
(3)19.8÷2.2=19.8÷(2×1.1)=19.8÷2÷1.1=9.9÷1.1=9。
(4)19.8÷2.2=198÷22=198÷2÷11=99÷11=9。
(5)19.8÷2.2=(19.8÷1.1)÷(2.2÷1.1)=18÷2=9。
……
這么多富有生命力的算法,全是他們獨立思考所得!真讓人意想不到,也叫人不由得被蘊藏在他們身上的那份無窮的智慧與力量所折服。放手讓學生探求多樣化的算法,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這對于發(fā)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思考能力與習慣大有裨益;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方法去解決一些計算開放題,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要,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搭配“菜式”,使口算、估算、筆算有機融合
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習慣于嚴格區(qū)別口算、估算和筆算三種計算,題目要求口算就口算,要求估算就估算,要求筆算就筆算,把它們孤立起來。其實口算、估算和筆算是計算教學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統(tǒng)一體,我們應不失時機地挖掘口算、估算和筆算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它們有機地融合起來,巧妙利用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為學生的思維搭橋鋪路,實現(xiàn)多種算法和諧統(tǒng)一,使算理與算法的結合達到惟妙惟肖的境地。
教學《筆算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進位乘》的“48×2”時,我先讓學生估一估得數(shù),并交流估算的方法:48接近50,所以大約100;在此基礎上,有學生開始口算:40×2=80,8×2=16,80+16=96;有的學生嘗試筆算:
對于此題的計算,沒有按照教材上安排的先讓學生擺小棒,再列豎式的程序走,而是給了他們更開放的空間,讓他們獨立探索,于是出現(xiàn)了口算和筆算兩種形式。最后,組織學生找找口算與筆算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演變過程,從而達到學生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算法的切實把握。
計算教學的改革任務是艱巨的。作為教師,只有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武裝頭腦,探索有效的途徑,不斷給計算教學加“料”,使計算“味兒”更濃,才能成為師生百吃不厭的一道“特色菜”。
【作者單位:昆山開發(fā)區(qū)兵希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