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佩君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留足時間,讓學生眼、耳、口、腦、手等感覺器官動起來,促使學生多思、多想,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讓學生多講,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思考后,說說自己的想法和自身的體會;教師要讓學生多練,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練習,使知識真正為我所用.
【關鍵詞】主動 動嘴 動手 動腦 總結 輕松
在深化課改的背景下,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課堂教學,這些觀念盡管已深入人心,但對于具體的操作方法,學校和教師一直都在積極探索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本人在教學中從如何促進學生動手、動腦、動嘴、如何對學習知識進行總結和輕松面對學習五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讓學生動嘴,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鼓勵學生發(fā)言。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如果對這部分理解準確深刻,應該發(fā)表出來供其他同學參考;如果理解不準確或出現錯誤,更有必要說出來,以得到同學、老師的修正,使自己當堂能弄懂弄準問題。學生到學校來學習,就是由于不懂或懂之甚少,出現錯誤是正?,F象,不要怕出錯,要積極主動爭取發(fā)言。
學會傾聽。老師應該要耐心地傾聽,讓學生盡量做的暢所欲言,做他們的忠實聽眾。不要太擔心時間不夠,教學任務完不成。因為對于學生來講,你講一節(jié)課說講解10題,他們都不懂,不如一節(jié)只講一題,卻懂了,對他們更有效。學會傾聽既增加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又發(fā)展學生多向思維的發(fā)展,同時也能培養(yǎng)了學生敢想敢說的氣質。
二、讓學生動手,給學生自我表現
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在他們自己的操作過程中體會概念及其應用。
討論函數零點的個數問題。首先,給出問題“討論二次函數y=x2-ax+的零點個數?”學生畫二次函數的圖像過程中發(fā)現,需要討論二次函數y=x2-ax+2的對稱軸的位置,以及△的正負。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就會感覺到操作起來很麻煩!這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把這個問題變得簡單一點?更好操作呢?”引導學生思考x2-ax+2=0,由函數的零點的個數即圖像的交點個數,轉化為求函數y=x2+2和y=ax的交點個數。再讓學生動手畫y=x2+2和y=ax圖,畫圖中學生感到變化一次函數y=ax很麻煩!再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一次函數的圖像復雜,那么哪些函數變化時操作簡單呢?”學生自然想到y=a簡單,于是就
把x2+2=ax變成 (^)/D (即y=x+)和y=a交點個數的問題。最后總結求交點個數的解題方法。如果我們直
接跟學生說這樣做很好,他們根本體會不到好在哪?只有通過自己的操作,學生才會體會哪種方法較簡便!
三、讓學生動腦,使學生體驗樂趣
讓學生動手,動嘴的目的還是為了促進孩子的思考,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利用手中工具研究橢圓的定義時,想到如果我用的是一條閉合的繩子,能否完成這次動手活動?結果是顯然可以。通過這次動手和思考,學生了解到橢圓的定義是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值。雖然和課本上的不一樣,但是定點之間的距離是定值,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值,道理是相同的。
練習中有一題:已知球的半徑是 ,求球的內接圓柱側面積的最小值?做完這一題后,老師可以再引導學生思考將題目中的內接“圓柱”改為“正四棱柱”,這題怎么處理?那我還能不能將球內的幾何體再變一下?變成“正四棱錐”或“正三棱錐”又怎么做呢?通對題目條件的變換,促進學生對這類題目的解題方法的思考和總結。同時學生下次遇到題目也會想著通過變換題目的條件達到研究一類題解題方法的目的。
只有當學生真正動腦去思考,去分析問題,才會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愛上學習。
四、讓學生學會總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
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做題是做一題是一題,不能夠達到做一題會一類題的目的。于是在教學中每解決一個題目,試著讓學生自己總結。這道題目考察了哪些知識點?解決這些問題用的什么方法?這些方法的關鍵點是什么?通過這樣的總結,學生自然能夠發(fā)現考察的知識點就那幾個,只是形式不同,解決的方法都一樣。
讓學生自己出試卷。每張試卷共6題,其中3題選擇題,2題填空題和1題解答題,時間30分鐘。做完后,我先將各組組長的試卷改改,再由組長將各組組員的試卷批改。學生只有在對這段時間所學知識有所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才能知道這張試卷中應該涉及的知識點,那么學生也就能把握住重點和難點。另一方面,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對這階段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題目的把握,還實現了學生自動學習的愿望。
五、讓學生變輕松,打造學生青睞的數學課堂
讓學生聽得輕松。講課時,都會做的不講,講完后還是不會的題不講。將講課的重點放在重點和難點上。聽課變得更有針對性了,學生能夠抓住課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大大提高了聽課效率。
讓學生做的輕松。重復的題目不做,過難的題不做。精選例題習題做到精講精煉,不搞題海戰(zhàn)術,不浪費學生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生做作業(yè)前先將練習中重復的題目,過難的題目刪除,讓學生輕松做題,快樂學習!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調整,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了,以前課堂氣氛沉悶,現在學生踴躍提問,積極發(fā)言。問題的同學比以前多了,問的問題也發(fā)生了改變。由以前的“這題怎么做?”變成了“為什么他會這樣想呢?”
在課本導數的四則運算乘法運算公式的推導中
=……
學生提出“為什么課本這樣整理代數式呢?不是把簡單的問題變復雜了嗎?”理解到課本這么安排是為了湊成 和 ,然后求極限得到f(x0)和(x@),得到了乘法運算公式。
學生又提出“這樣太麻煩了,我這么做更好!”
學生提出的解法既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又簡便!顯然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能動性,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實現了主動的學習的目的。
通過讓學生動起來,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愿,他才能有信心,有了信心,才能感到輕松、活躍、精力充沛,才能培養(yǎng)出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這樣就像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向面包上一樣。”學生自然就能夠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