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潔艷
責任教育需要家長根據(jù)孩子不同年齡的發(fā)展特點采取相應的教育要求與措施。3-4歲的孩子屬于被動責任階段,能按家長的指令完成一定的任務,但這一階段的孩子只是一味地順從大人,并不理解責任的意義。5-6歲的孩子屬于半被動半理解的責任階段,開始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要互相幫助等責任和規(guī)則,但常常需要他人提醒,因此這一階段是對幼兒進行責任培養(yǎng)的關鍵期。具體的策略思考如下:
一、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以促進親子責任教育的順利進行
親子關系是保證家庭教育中親子責任教育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條件。那么,家長應如何提升親子關系呢?
(一)給孩子自由
旅美華裔女作家小巫在她的《給孩子自由》一書中寫道:當初皮亞杰決定研究兒童,是因為在智商測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兒童的錯誤回答有著獨特的邏輯,他們跟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他們的情緒反應跟我們也不同,只有理解并接受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加貼近的理解他們的行為。那么究竟怎樣做才是給孩子自由呢?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買來玩具之后會手把手的教孩子怎么玩,怎么玩是正確的,怎么玩是錯誤的,甚至無視孩子對于玩具玩法的創(chuàng)新,這實際上是在剝奪孩子探索事物的權利,對于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是非常不利的。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摸索出包括玩具在內(nèi)的日常事務的玩法和用法,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去認識這個世界。
(二)包容孩子的對與錯
孩子不會永遠正確,也不會永遠錯誤。對于孩子的正確行為,我們應該給予鼓勵與嘉獎,強化正確行為的心理暗示;對于孩子錯誤的行為,家長也不應該大驚小怪,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幫助孩子分析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找到錯誤的癥結(jié)所在,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改正錯誤。同時家長不能用過高的標準要求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吹郊议L喜歡在一起攀比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拿了獎,自己的孩子沒有拿,別人的孩子大方懂事,自己的孩子內(nèi)向沉默等等,無謂的比較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自卑和抵觸情緒,對孩子的發(fā)展極為不利。聰明的家長應該盡量發(fā)掘孩子的優(yōu)勢潛能,鼓勵孩子在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方面進一步發(fā)展,同時要客觀看待自己的不足,虛心向他人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三)尊重孩子
隨著社會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絕對的封建家長制已經(jīng)不存在,但仍然有不少家長把自己擺在一個絕對權威、需要絕對服從的位置,不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喜歡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的身上。例如家長喜歡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特長班、興趣班,希望孩子擁有一技之長,然而很多家長不征求孩子的同意,僅僅憑借自己的意愿強迫孩子學習一些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特長,這樣直接導致了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熱情。筆者曾經(jīng)見過一個小男孩被媽媽強迫學習舞蹈,究其原因是因為媽媽從小熱愛舞蹈卻終因種種原因無法完成夢想,因此把自身未完成的舞蹈夢強加在孩子身上,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實在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悲。
尊重孩子,家長要以觀察者的身份幫助孩子去的成功,而不是以主導者的姿態(tài)去嚇唬孩子。如家長強迫一個孩子去練習鋼琴,并對孩子說:你不好好練琴,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如果你不好好練琴,我就不給你買好吃的了,諸如此類。這種功利的行為和強壓式的語言,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彈琴,并把是否彈琴與媽媽是否愛我劃等號,最終導致孩子對鋼琴徹底失去興趣,更嚴重的會導致惡劣的親子關系。因此作為新時代的父母,應該充分認識到孩子人格與大人人格的平等性,尊重孩子的自身意愿,聆聽孩子的內(nèi)心聲音,給孩子充分表達自身意愿的機會,蹲下身與孩子對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獲得孩子的尊重與喜愛,才能真正與孩子分享到家庭生活的幸福快樂。
二、在生活點滴中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意識
生活是培養(yǎng)幼兒責任意識的源泉。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例如,孩子的手帕臟了,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洗。如果孩子碰到了困難,家長可以用語言在旁邊指導,讓孩子有機會把事情獨立地做完。如果孩子任務完成的效果不好,那么作為家長不要一味的批評,而要多和孩子進行討論,進行交流,找出問題的所在,鼓勵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例如,孩子在一起玩玩具,一個孩子把另外一個孩子的玩具弄壞了,作為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是由于自己的過失造成的后果,并且?guī)椭⒆映袚鹭熑危愫⒆右黄鹑ベI玩具賠償給另一個孩子并且道歉,使他進一步認識到這是自己的過失,鼓勵孩子要勇于承擔責任;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服務工作,這是培養(yǎng)孩子社會責任的開始。具體的培養(yǎng)方法有以下三種:
(一)陶冶感染法
孩子與父母朝夕相處,很多品格是在這其中自然而然,長期熏陶習得的。父母可有意識的創(chuàng)設條件,做一些有關的事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比如父母在領孩子外出時,要教育孩子不要亂扔垃圾,不要隨地吐痰,不采摘花草,遵守交通規(guī)則,在家中看電視要放小音量,不打擾鄰居的休息等。通過這些事讓孩子明確人在社會中生活是要受到拘束的,遵守社會規(guī)范是每個人的責任,否則給別人造成麻煩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快。還有逢年過節(jié)可領孩子給父母寄錢,送禮品,讓孩子給爺爺、奶奶寄賀卡,讓孩子從小孝敬老人,明白贍養(yǎng)老人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以培養(yǎng)孩子最初的家庭責任意識。盡管這都是些小事,但家長應知“不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一件小事可能對孩子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另外,家長也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段為孩子提供一些有關責任感內(nèi)容的書籍、報刊或觀看一些相關影視節(jié)目,利用這些榜樣示范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二)委托任務法
家長可和孩子共同制訂一些家庭規(guī)則。有這樣一個事例,男孩可可十分喜歡看電視,每次家長讓他睡覺時都大哭大鬧。后來家長想了個辦法——和可可一起制訂看電視的家庭守則,約定看電視的時間,并讓可可負責開關電視,于是可可成了家中的“電視負責人”。每次到時間,可可想看,但一想到自己不遵守,就沒威信了,也就放棄了。通過這件事,家長不但順利解決了家庭難題,也同時培養(yǎng)了孩子的責任意識。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廣泛制訂一些其他的規(guī)則,如誰每天負責發(fā)筷、收拾自己的玩具、扔垃圾等,給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大家一起嚴格遵守,保質(zhì)保量完成。除制訂規(guī)則外,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負責喂貓、狗、鴿子、澆花等,利用孩子感興趣的事,順其自然讓其來做。在這期間,家長不要隨意幫助孩子,只需提醒其注意自身的責任,按時完成任務就可以了。
(三)隨機教育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時會做出逃避責任的行為,這時候家長要善于抓住機會,給以適當?shù)慕逃?。在澳大利亞,有這樣一位父親,一天,他的兒子用鞭炮炸壞了鄰居家的信箱,父親領著孩子來到鄰居家,告訴鄰居:“這就是損壞你信箱的那個人,不管你控告不控告他,他都要賠償你的損失,他還會樂意地替你干一些院子里的活,以彌補他給您帶來的不便和不安”。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孩子為鄰居平整了院內(nèi)小道,除去了雜草,還把攢起來準備買一件新的自行車裝飾品的錢,為鄰居買了一只新信箱。這位父親的這種做法使孩子認識到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使孩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時您的孩子是否弄壞了別人的東西,欺負了別人的小孩,摘了別人家的花等等。這時孩子的表現(xiàn)如何,如果認識到了錯誤,就鼓勵孩子去道歉,并想辦法彌補損失,而不要過多責怪孩子。如果孩子逃避,家長不要姑息遷就,也不要顧及自己的面子,而應效仿這位澳大利亞父親的做法。這既讓孩子明確了不應該做妨礙他人的事,否則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可避免類似行為再次發(fā)生,對孩子以后的成長有百利而無一害。
三、利用榜樣示范法等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意識
孩子具有強烈的模仿傾向,父母是他們直接模仿學習的榜樣。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父母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做好孩子的學習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意識。其次,增加與同伴相處的機會,父母可以經(jīng)常帶幼兒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認識更多的新朋友,把握幼兒與同伴交往中的教育契機,用直接的經(jīng)驗為幼兒提供實踐責任行為、分享責任感受的機會。開展小型家庭聚會,父母間可以交流育兒心得,也為幼兒提供了與同伴相處的機會,給幼兒布置一些任務,比如照顧比自己小的朋友等,在幼兒完成任務后及時表揚,增強責任意識,鞏固責任行為。
總而言之,責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品質(zhì),它有助于建立一種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格,同時也會使一個人經(jīng)常性地考慮社會利益,并從為大家的幸福而進行的努力中獲得享受。親子幼兒責任教育不僅需要意志的支持,還需要實際的鍛煉,更需要策略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龐麗娟、姜勇.幼兒責任心發(fā)展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03):12.
[2]劉闖、楊麗珠.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3-6歲幼兒責任心發(fā)展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07(01):56-58.
[3]趙初元.淺談加強幼兒責任心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07(7).
[4]劉紅艷.淺談幼兒責任感的養(yǎng)成[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