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玉輝
摘 要:作文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心理思維過程。學生習作實踐活動中,有復雜的心理過程。情緒的觸動對學生的習作十分重要;學生本身的習作動機和態(tài)度,也影響其行文的質(zhì)量;教師的鼓勵與肯定,促進學生才思的迸發(fā)。
關鍵詞:高中生;習作;心理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22-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2.088
很多學生習作的現(xiàn)實與習作的愿望無法統(tǒng)一,未能達到其年齡所應當顯現(xiàn)的能力水平。本文就心理因素,對學生習作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引導的方法。
長期“畏文”情緒,使學生對作文形成一種失衡異化、偏頗、壓抑心理,這就極大地束縛了他們的表達欲望和能力。為此教師更應以自身的情感,細致飽滿的情緒去觸動、感化學生的心靈,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沒有沉重心理負擔的氛圍,以提高其表達素質(zhì),高質(zhì)量地完成習作這樣一個心智過程。
1.觸動情緒,喚起情感體驗。我組織幾位文科教師與學生就“父母能不能私拆子女信件”進行辯論,由于論題本身極大地觸動了學生的情結(jié),為學生所能說、所愿說,因此,學生自由組合,三人一組,群情激越,與教師辯得難分難解,選材精當而又觀點鮮明。
2.營造輕松的表達氛圍。我在課堂45分鐘中,專為學生開辟“課前五分鐘”自由說話領地,這樣,很多學生以飽滿的情緒,以熱情誠摯的情感談人生,談學習,談生活,表達素質(zhì)得到鍛煉,作文素質(zhì)得到鍛煉。
3.生活情景是豐富多彩的,稍加引導,學生的表達就滔滔不絕。有了“心求通”的欲望,必有“口欲言”的沖動。廈門大學音樂系實習生到我校實習,師生情深意濃,臨別之際,感慨萬千。我要求學生寫一段送別詞,結(jié)果,大多情趣盎然,感人肺腑。
4.自然美景,勾起情懷。漫步在夕陽下的沙灘上,自然的壯美令人震懾,心曠神怡,眼界大開,浮想聯(lián)翩,情郁于胸而言流于外。
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有些學生腦子很聰明,其他東西一學就會,反應很快,但作文總是沒“上道”。因為作文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心智活動,還涉及動機、態(tài)度、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這里,就動機與態(tài)度提三點看法。
1.在維持與激發(fā)學生習作的動機和態(tài)度時,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自尊感、歸屬感、成功感。教師要熱情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合理肯定。因為教師合理的肯定,無疑使學生在習作中產(chǎn)生歸屬感、成功感。學生習作動機越強烈,就越有“學無止境”的感受,這種良性循環(huán)在學生的思維中一經(jīng)建立,學生習作興趣越濃,信心就越足。
2.必須激發(fā)學生的靈感。學生的習作往往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平淡無味,這就是沒有“創(chuàng)”的靈感的表現(xiàn)。我曾主持廈門市教研課題“看述評社會焦點,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就是把社會焦點新聞(焦點訪談、新聞觀察、新聞縱橫)引入語文課堂,在聽的感受中,體會評的思維,激發(fā)自己的靈感,產(chǎn)生強大的表達的內(nèi)驅(qū)力。有了靈感,作文構(gòu)思就能別出心裁,言他人所未能言,形成自己的表達風格,而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據(jù)。
3.確立一個恒定的習作態(tài)度。兩個效應有利于習作態(tài)度的確立:第一,群體效應。多多組織一些演講會、辯論會、朗誦會,利用群體的活躍氛圍,確立一個恒定的、積極的習作態(tài)度。第二,教師效應。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教學風格、教育方法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近年來,作文教學中時興的“下水作文”,就是一項有利于共同啟發(fā),教學相長的活動,也有利于使學生確立創(chuàng)作的恒定態(tài)度。
在作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須加強對學生的鼓勵與肯定,不斷地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強化他們的自信心。
1.變“不會寫”為“會寫”。在學生的習作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對學生的習作自信至關重要。學生的作文,一定有他的亮點。給予肯定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及時準確。我在教學中,遇到一位剛?cè)敫咭坏膶W生,起初,他非常不愿意寫作文,總是百般推脫,一味地說“不會寫”。對待他我非常耐心,有一次,我看到他寫了入團申請書,中肯地肯定了他的一系列優(yōu)點,如書寫、格式、語言等等。以后,在課下閑聊中,我又多次肯定了他的表達,從心理上拉近了與他的距離,并發(fā)現(xiàn)了他的閃光點,這樣鼓勵他從寫日記開始,逐步寫作文,最后該學生進步很快,能很好地寫作表達。
2.變“怕寫”到“愛寫”。學生的社會生活經(jīng)驗較少,閱讀面也不寬,這是實際的情況。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應該是平等的,不能居高臨下,寫作中,我也勇于自我解剖,敢于“獻丑”,我跟學生講,我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思維短路的問題”,寫個東西遇到自己沒有思路的時候,也時有發(fā)生。在與學生的“作文下水比賽”中,學生也看出了這一點。這樣,學生明白了寫作心理的困惑,不是自己個人的問題,是自然的現(xiàn)象。
3.變“隨遇”到“隨意”。我們常說,生活處處皆語文,那如何真正引導學生進入這樣的境界呢?如何扭轉(zhuǎn)厭寫心理、隨便應付的現(xiàn)實狀況呢?我認為,應該做到兩個“一體”,即聽說讀寫一體和為學為文為人一體。為了踐行這樣的一個作文理念,我曾經(jīng)主持開展了一個廈門市教育科研課題研究,課題名稱是“看述評焦點訪談,提高高中生聽說讀寫能力”,利用高中生的晚自習,把看、聽、說、評、寫一體,做人做文一體,開闊視野,開闊胸襟,培養(yǎng)社會關切和人文關懷,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內(nèi)驅(qū)力被大大調(diào)動,目遇能成色,筆遇而能成文,張口能表達的局面逐步形成。
4.豐富傳統(tǒng)的語文活動,強化寫作能力。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是學生語文能力的源頭活水。我堅持開展這一系列的語文活動,如課前5分鐘演講、作文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等等。生活永遠是人類語文活動的“黑土地”,讓學生腳踏實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是我不懈的堅持。
[1] 黃雄杰.中學生作文心理初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5).
[2] ? ?趙嫚莉.作文教學的中心理效應初探[J].寫作,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