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南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適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勢,近年來,為促進我省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大力開展,我院與湘西花垣縣教育局啟動2017年度湖南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實踐項目“關愛湘西留守學生,創(chuàng)建大學生德育基地,培養(yǎng)大學生德育品質”。項目的主要目的是以提高在校大學生思想認識、服務能力及培養(yǎng)留守兒童自信心,素質拓展能力為目的的學生活動。從行動、課堂、社會實踐、文化教育、素質拓展、自信心培養(yǎng)出發(fā),構建“六位一體”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實踐范本。
關鍵詞:教育基地;留守兒童;思想教育
1用行動去感動別人,讓更多大學生可以參與到實實在在的幫助行動中來
以特色教育課程為主,在通識教育課程、文化課程、環(huán)節(jié)中融入多元化教育內容,構建多元化理論課程體系,由多元化課堂向內在思想轉變,強化課堂教學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重點抓好思想課建設,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提高大學生及教師溝通水平,讓留守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圍繞培養(yǎng)學生哲學思維、歷史文化、藝術審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質,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發(fā)揮好其他課堂的育人功能,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責任、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職業(yè)精神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既培養(yǎng)留守學生思想教育,也培養(yǎng)學生合作、守紀律等素養(yǎng)。
2做好的調查研究工作
社會實踐育人體系由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構成,通過開展以實地調研為主線,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強化思想引領,堅定理想信念。通過開展一次走訪、一次調研、一次體驗、一次尋訪等實踐調研,以及校園服務類、特殊群體服務類等,出臺調查報告,通過報告運行機制,實行項目化運作,引導大學生及教師在實踐中工作能力提升,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
3采取大學生與留守兒童一一結對的方式,做長期的聯(lián)絡與幫扶
結對的方式由固定式轉變?yōu)槌B(tài)化,依托微信、QQ、微博等信息工具實現(xiàn)結對方式常態(tài)化。幫扶留守學生心理輔導,對有心理問題學生做備案,做思想解脫工作。開展愛國、愛家開放成果展、“中國夢、大學夢、未來夢”等系列主題成果展覽活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4赴實踐育人基地為留守兒童開展“在線交流”
組織湖南機電大學生及教師到教育實踐基地實地在線交流,引導學生修身立德、增強集體榮譽感,發(fā)揮學生組織在思想引領方面的作用。糾正留守學生不良作息習慣,學風建設,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責任感;打造“學習型、高效型、服務型、責任型、團結型”的學生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5開展素質拓展活動
素質拓展包括室內拓展和室外拓展,室內簡單的智力競答、心理測試、智力游戲等比賽性質的活動,以分組的形式展開,加強孩子們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鍛煉他們的溝通交往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團結意識,使他們和志愿者能夠更加融洽的相處。室外拓展包括各類體育活動,如趣味籃球賽、踢毽子比賽、羽毛球、乒乓球比賽等等。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開展,保證孩子們動腦與動手的結合,得到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培養(yǎng)他們學習、運動的興趣。
6培養(yǎng)自尊心和自信心
6.1孩子缺乏自信,更多是源于父母的自卑
如果父母總是喜歡比較,喜歡攀比,眼里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多么多么優(yōu)秀,別人家生活質量多么多么好,孩子也會被感染,這種自卑是會傳染的。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往往學習好、能力強的孩子會比較自信,在教師和伙伴面前他們敢說敢做,不怕困難,留守兒童也是如此,一些成績較好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問題”就會相對的較少。因此,在農村留守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必須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和科學知識、多種能力結合起來,使留守學生的自信心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基礎上。為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各種形式來豐富孩子的知識,引導孩子學常識引導孩子動手動腦,手、眼、腦、口,協(xié)調并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留守學生的信心的建立與能力并進、與科學知識并進,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才會得到長期的開發(fā)和保持,教學才能真正意義上的落到實處。
6.2想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也需要父母從我做起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需要拿孩子的短處去和別的孩子的長處去比較,多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被認可,自信是通過一些小小的成功積累起來的。
7總結
通過項目實施,將機電與花垣縣鄉(xiāng)村小學互動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系統(tǒng)落實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課上課下有機銜接、校內校外相互補充、學校社會聯(lián)合互動的長效育人機制,建立起可示范、可引領、可推廣的動力系統(tǒng)、激勵機制和實踐模式。經(jīng)過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實施,學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思想道德更加高尚,更加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顯著提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及時總結經(jīng)驗,形成研究報告、調查報告、論文等,通過參加國內研討會、論壇、撰寫發(fā)表論文等將成果推廣應用到其他中高職院校中,為其工作開展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借鑒,為其育人模式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芮松.高職院體育生從事社會扶貧工作的可行性研究[J].發(fā)現(xiàn),2016,10.
[2]芮松.高職院在校大學生“育人”教育現(xiàn)狀及分析[J].青春歲月,2017,11.
[3]陳衛(wèi)平.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學校加快推進學生思政教育工作[J].湖南系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2.
作者簡介
芮松(1982—),碩士,副教授,現(xiàn)任職湖南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專職教師,主要研究方向:陽光體育教學與學生德育教育。
湖南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實踐項目:《關愛湘西留守學生,創(chuàng)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培養(yǎng)大學生德育品質》編號:ZY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