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運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準確地掌握并使用一定數(shù)量的常用詞匯,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因為從語文教學的本身來講,掌握的詞匯量反映著語言發(fā)展的狀態(tài),詞匯越豐富,那么語言也就越豐富、越發(fā)達。所以說,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當前課堂對于詞語教學卻出現(xiàn)了“省略不講”“直白告訴”或“查找工具書”種種無效或低效現(xiàn)象。對于詞語教學有效性策略,必然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聯(lián)系課文內容,理解詞語意思
聯(lián)系上下文是理解詞語的最基本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小語教育專家斯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經(jīng)常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來指導學生學習字詞,理解字詞。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寫道:有境自成高格。一篇課文、一段文字、一句話,就是一個美妙、完整的語境,只有將詞語放入語境之中,才會理解到位。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文,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隨遇而安”的意思的。
《蟋蟀的住宅》教學片斷:
(學生朗讀完第一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師:剛才大家都讀得非常認真,誰來說一說蟋蟀在選擇住址的時候有什么要求嗎?
生:蟋蟀與其他昆蟲不一樣,選擇住址非常慎重,不肯隨遇而安。
……
(課件投出“隨遇而安”。)
師:“隨遇而安”這個詞語是比較難以理解的,誰能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生:老師,我從字典里查到“能適應周圍環(huán)境,不論環(huán)境好壞自己都能適應”。這就是“隨遇而安”。
師:遇到難以理解的詞語,你能主動去查找工具書,這是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如果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我相信會更棒!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聯(lián)系課文內容理解詞語意思。)
生:“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隱蔽所藏身。它們藏身的地方得來全不費功夫,棄去毫不可惜。”這些昆蟲只要有一個洞,有一個窩,不管是誰居住過,不管是否舒適,它們都能居住下來,這就是“隨遇而安”的意思。
生:我也是從課文內容中讀懂“隨遇而安”詞語的意思。這段話前面的句子是寫別的昆蟲只是利用現(xiàn)成的洞穴,臨時能藏身就感到滿足,后面的句子是寫蟋蟀很在乎自己的住宅,不愿利用現(xiàn)成的洞穴,一定要自己一點一點挖掘。從對比中,我理解了“隨遇而安”的意思。
師:你們兩位同學都說得非常好,理解詞語不僅要查找字詞典,而且要聯(lián)系課文內容去理解,這樣理解得更準確、更深入。
二、激活想象空間,理解詞語意思
我在執(zhí)教《燕子專列》(人教版國標本實驗教材三下)一文,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長途跋涉”一詞的。
師: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在瑞士境內遇到了很多麻煩,是哪些麻煩呢?請大家用心默讀課文,找一找、畫一畫,寫出自己的理解。
生(朗讀): 燕子經(jīng)過長途跋涉,已經(jīng)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饑寒交迫,瀕臨死亡。
(課件出示上面的內容。)
師: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一定飛過很多地方。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它會飛過哪些地方呢?
(學生思考、交流。)
生:它們飛過連綿起伏的高山。
生:它們飛過波濤洶涌的大海。
生:它們飛過一望無際的田野。
……
師:是啊,燕子飛過了高山、大海、田野、森林、農(nóng)村……這么長的路程,它們來不及休息,來不及尋找食物,非常辛苦。這就是文中詞語所寫的——
生(齊聲):長途跋涉。
兒童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盡管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已有了發(fā)展,但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地位,主要還是以感應、想象為主。感應、想象應該占據(jù)它們思維活動的進程,是感悟、理解文本語言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想方設法去激活學生想象力,腦海中出現(xiàn)一幅幅畫面,以“循文明像”的教學方法,來理解詞語。
三、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理解詞語意思
《燕子專列》教學片斷:
師:我們來做個猜詞游戲,好嗎?(出示:專。)猜的詞要用上“專”字。
師:對某個人進行單獨采訪叫──
生:專門、專訪。
師:應該是──
生(齊說):專訪。
師:商店里單獨賣一種商品的柜臺叫──
生:專業(yè)、專柜。
師:是專柜。把你的作文、日記收集起來的集子可以叫──
生:專集。
師:某人對某一學問知道得很多,特別有研究,我們可以稱他為──
生:專家。
師:為某人某事特地安排的飛機就是──
生:專機、專列。
師(板書):專列。
師:什么是專列?
生:專門的列車。
生:專門為人乘坐的或專門運某一種貨物的火車。
師:你們看,現(xiàn)在開來了一個專列??纯催@是專門為誰開的列車。(師出示課文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學生自由讀。)
師:這個專列就是──
生(齊聲):燕子專列。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是大語文觀的教學思想。從生活意義的角度審視文本,其實都是作者的生活體驗、見識與感悟訴諸文字的表達。文本都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許多情況下往往就是生活的典范,引領并審視生活潮流。因此,閱讀教學要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使文本恢復到鮮活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提煉生活素材,來理解詞語意思,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四、借助課文插圖,理解詞語意思
課文插圖作為語文教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啟迪性等特點,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這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寫思想,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有效地運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也是一種有效的辦法。
特級教師俞國平在教學《父親的菜園》一文的時候,學生不理解“猙獰”一詞的意思,教師就出示“猙獰”的圖片,并引用《山海經(jīng)》中關于“猙獰”一詞的解說: “章莪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然后教師結合古文進行介紹:猙獰,民間傳說的一種野獸。人形,直立行走,面目恐怖。在野外與人相遇,先將上肢遮蓋其面目,待人接近時,突然放下上肢,露出面目,使人驚嚇而死。后用來形容面目兇惡、極度恐怖和恐怖的怪物。教師巧妙地借助插圖資源,幫助學生理解“猙獰”的意思。
【作者單位:蘇州市陽山實驗小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