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喆雋 編輯/清風(fēng)
(一)
曾經(jīng)有人寫過這樣一句話:“自然在卑微處最偉大?!边@個人就是寫了《瓦爾登湖》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wèi)·梭羅。這句話出自梭羅的遺著《種子的信仰》。據(jù)說,1845年7月底,梭羅向別人借了一柄斧頭,然后就一頭扎進了康科德附近無人居住的林中。他一個人砍下木頭,在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他說:“我來到樹林,是因為我希望過從容不迫、深思熟慮的生活?!彼粋€人采集、垂釣、思索、感受、體驗、呼吸、冥想……梭羅獨自在瓦爾登湖邊一住就是整整兩年零兩個月。
如今,我們崇尚的是說走就走??赡芩罅_心里從來沒有這樣的念頭,因為他從來就是特立獨行,從心而動。1847年9月6日,他又突然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dāng)中。
我覺得,古今中外,大概只有阮籍可以與梭羅共鳴。出世與入世,從不需要扭捏、造作,更不會糾結(jié)、躊躇。在滾滾紅塵中、蒼茫天地間,進退自如,來去自由。離開了瓦爾登湖的梭羅,開始研究自然。此后十余年里,他留下了長達9000頁的原始筆記。這就是《種子的信仰》這本書的底稿。
(二)
無論是在《瓦爾登湖》中,還是在《種子的信仰》里,梭羅都透露出一個淳樸的想法: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師。
人類曾經(jīng)自詡為萬物之靈長,地球之主宰。然而,正是因為這樣狂妄、自大的想法,使得人類把自然當(dāng)作單純的對象,赤裸裸的物。作為對象的自然,被砍伐、被開采、被濫用、被污染、被糟?!?/p>
曾幾何時,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想象就是,城市的地平線上矗立著無數(shù)煙囪,每一根煙囪里都冒出滾滾濃煙。
如今,我們才幡然悔悟,這是夢魘,而非夢想。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能不能堅定地喊出一句口號:我們?nèi)祟悜?yīng)當(dāng)效法自然!
梭羅的好友艾默生,在一篇名為《自然》的散文中寫道:“自然永無惡意可憎的容顏。如同大智慧者不會因窮盡自然的和諧底蘊而失去對她的好奇之心。自然之于智慧的心靈絕非玩具。花朵,動物,群山,它們折射著智者思維的靈光,如同它們娛樂了他純真的童年。當(dāng)我們這樣談?wù)撟匀粫r,我們的心靈感覺,清晰獨特,詩意盎然。”
(三)
我們應(yīng)當(dāng)效法自然,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自然中找到很多老師。他們都可以默默地給我們詩意的啟示。他們都可以為我們乏味的生活指示一點全新的活法。
德國哲學(xué)家康德在其名著《判斷力批判》中寫過:“對自然的美擁有一種直接的興趣,這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善的靈魂的特征?!?/p>
我認為,我們首先應(yīng)當(dāng)效法的是種子。種子意味著希望,種子意味著可能,種子意味著未來。但種子從不急于生根、發(fā)芽。這樣也沒有消耗,不顯山不露水,渾然唯一。種子善于蟄伏,只有在恰當(dāng)?shù)臅r節(jié)和適合的地點,種子才會生根、發(fā)芽。
可以說,梭羅的那本書《種子的信仰》本身,就是一顆種子。它蟄伏了一百多年,在梭羅逝世130年后才最終得以出版。請允許我借用梭羅的說法:如果地球也生發(fā)于一顆種子,那么地球的種子就像一個直徑差不多4千米的圓球。這是多么神奇!
即便時世維艱,依然擋不住人對種子的信仰。梭羅寫道:我不相信, 沒有種子,植物也能發(fā)芽,我心中有對種子的信仰。 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等待著奇跡。
當(dāng)一顆種子消失的時候,成就了一個嶄新的生命。這就是德國古典哲學(xué)家黑格爾所說的“揚棄”
(四)
我們應(yīng)當(dāng)效法自然。我認為,我們也可以效法樹根。樹根具有一種美德,那就是奉獻。樹根意味著基礎(chǔ),樹根意味著來源,樹根意味著初心。樹葉向上伸展觸摸陽光,而樹根反其道而行之,向下扎根,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一個向上,一個向下,同樣偉大。
常有人贊揚綠葉襯托了紅花,卻少有人看到樹根默默的功績。梭羅說:“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惡語詛咒它。”古羅馬斯多葛派哲學(xué)家奧勒留在《沉思錄》里寫過:“吾人內(nèi)心之主宰,在與自然之道相吻合的時候,對于一切發(fā)生之事均能適應(yīng);凡是可能的,凡是所遭遇的一切,均能從容不迫地適應(yīng)之。”
(五)
我們應(yīng)當(dāng)效法自然。我認為,人類還可以效法蘭花。植物學(xué)家會告訴我們,蘭科是很古老的科。我找到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按照基因測序的結(jié)果,蘭花早在白堊紀晚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也就是說在七八千萬年前,蘭花的祖先已經(jīng)在地球上生長了。所以說,蘭花一定還和恐龍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蘭科也是一個很大的科。蘭科下面有880個屬,有大約25000個種。這個物種數(shù)量大致是鳥類物種數(shù)量的兩倍,哺乳動物物種數(shù)量的四倍。蘭花或爭奇斗艷,或孑然獨立,蘭花之美似乎在告訴我,參差多樣不僅是幸福之源,而且還是美好之源。
《孔子家語·在厄》中有云:芷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勞而改節(jié)。意思是說,蘭花生長在茂密的森林里,卻并不因為沒有人來,而不發(fā)出幽雅的香氣。同樣,君子樹立自己的道德志向,也并不會因為外部環(huán)境的困難和窘迫,而有所動搖。如今,我們能看見如此之多的蘭花,全要感謝那些開放在深山中的蘭花。這就是所謂“自在”。
(六)
我們應(yīng)當(dāng)效法自然。我認為,人類或許可以效法止水。止水也就是靜止不動的水。古往今來,文人騷客一般都喜歡描寫流動的水,或飛流直下三千尺,或滾滾長江浪淘盡。很少有人在意止水。止水可以在水池、水潭、水缸里,也可以在寧靜的江河湖海中。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止水并非死水。止水意味著寧靜淡泊,止水意味著不計功利,止水意味著蓄勢待發(fā)。假以時日,止水要么蒸騰為云霧,潤澤萬物;要么匯入江河,奮力入海。
止水似乎在告訴我們,自然從不匆忙。自然總是大道至簡。奧勒留說:“做事不可遲緩,言談不可雜亂,思想不可游移,靈魂不可完全傾注于自身,或者過分焦躁不安,生活中不可始終忙碌不止?!?/p>
致大自然(節(jié)選)
〔德〕弗里德里?!ず蔂柕铝?/p>
當(dāng)我還在你的面紗旁游戲,
還像花兒依傍在你身旁,
還傾聽你每一聲心跳,
它將我溫柔顫抖的心環(huán)繞;
當(dāng)我還像你一樣滿懷信仰和渴望,站在你的圖像前,
為我的淚尋找一個場所,
為我的愛尋找一個世界;
當(dāng)我的心還向著太陽,
以為陽光聽得見它的躍動,
它把星星稱作兄弟,
把春天當(dāng)做神的旋律;
當(dāng)小樹林里氣息浮動,
你的靈魂,你歡樂的靈魂,
在寂靜的心之波里搖蕩,
那時金色的日子將我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