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缽苗機插對沿江雙季稻北緣地區(qū)雙季晚稻生長特性與產量的影響

    2018-06-14 12:26:30潘志軍吳晨陽張曉紅
    江西農業(yè)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雙季稻基本苗晚稻

    潘志軍,吳晨陽,張曉紅,周 兵

    (安徽省廬江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廬江 231500)

    水稻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和農業(y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雙季稻對水稻總產的貢獻很大,單位面積雙季稻產量較單季稻高57%左右[1-2]。近年來,受勞動力轉移、雙季稻機械裝備不足、農機農藝配套技術相對落后和種植大戶種植意愿不強等因素的影響,雙季稻種植面積逐年銳減,雙季稻機械化以及配套技術的研究成為限制雙季稻發(fā)展的重要因素[3-4]。廬江屬于沿江雙季稻北緣地區(qū),該地區(qū)的光溫條件有限、栽植期高溫和安全齊穗、茬口銜接緊、機械化栽植的不適應是生產上主要限制因素。

    毯苗機插高效省工,是近年來推廣的主流機插模式,但存在秧齡彈性小、秧苗素質不高、移栽植傷重、返青期長等缺點[5-6],尤其在雙季晚稻生產中適應性表現較差,因此遴選適宜雙季晚稻的新型機插模式代替人工栽植,解決毯狀秧機插適應性問題成為雙季晚稻生產的迫切需要。缽苗機插是一種新型機插方式,具有栽植秧苗素質高、活棵發(fā)苗快、產量群體優(yōu)良等優(yōu)點,逐年成為多地主攻高產的重要機械栽插模式。張洪程等[7-9]研究表明:在單季稻生產條件下,缽苗機插機械水稻增產優(yōu)勢明顯,平均較毯苗機插增產6.0%~12.6%。缽苗機械已在單季稻種植中廣泛運用,但在沿江地區(qū)雙季晚稻栽培中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在廬江縣典型雙晚生產區(qū),連續(xù)2年進行定點專項試驗,試驗選用2種類型早熟雙晚品種為供試材料,以新型乘坐式高速插秧機作為缽苗機插機械,并與寬窄行毯狀秧機插模式和傳統(tǒng)塑盤旱育拋栽模式作對比,比較不同栽植方式對沿江雙季稻北緣地區(qū)雙季晚稻生育期、莖蘗消長動態(tài)、產量結構和實測產量等影響,期望篩選出雙季晚稻適宜栽植方式,探究缽苗機插的應用表現。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地點

    試驗田位于廬江縣湯池鎮(zhèn)雙墩村(117°06′32″ E,31°21′31″ N),前茬作物為雙季早稻,田塊面積2154.4 m2;供試土壤為河流沖積物母質發(fā)育形成的潴育型水稻土亞類沙泥田土屬沙泥田土種,土壤理化性質:土壤pH值6.0、有機質31.1 g/kg、全氮0.83 g/kg、有效磷(P2O5)3.6 mg/kg、速效鉀(K2O)40.0 mg/kg。

    1.2 供試材料

    供試品種:春優(yōu)284(A)、鎮(zhèn)稻18(B)、甬優(yōu)4550(C);缽苗機插采用日神牌RXA-60T型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毯苗機插采用井關PZ80D-25型插秧機。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裂區(qū)設計,主區(qū)為品種,副區(qū)為3種栽插方式。3種栽植方式分別為:T1,缽苗機插模式,行距33 cm和27 cm(平均行距30 cm),株距11 cm;T2,毯苗機插模式,行距25 cm,株距11 cm;T3,拋栽模式,拋秧密度控制為45萬/hm2。

    缽苗機插模式于6月中下旬播種,春優(yōu)284和甬優(yōu)4550每穴谷??刂圃?~3粒,鎮(zhèn)稻18每穴谷??刂圃?~5粒;毯苗機插模式于6月下旬播種,春優(yōu)284和甬優(yōu)4550每盤播種量為80 g干籽/盤,鎮(zhèn)稻18為100 g干籽/盤;拋栽模式于6月下旬播種,春優(yōu)284和甬優(yōu)4550每孔谷粒數為2~3粒,鎮(zhèn)稻18每孔谷粒數為4~5粒。3種模式同時栽插,2種機插模式均栽插4機幅。每處理小區(qū)面積在76 m2左右,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試驗處理區(qū)四周設3.0 m以上保護行。所有試驗處理均采用相同田間管理且保持同一施肥水平:施肥量純N 269.4 kg/hm2、純P 90.0 kg/hm2、純K 225.0 kg/hm2。

    1.4 取樣測定方法

    每處理設置3個重復,每重復分別定點測定葉齡和莖蘗動態(tài),葉齡與莖蘗動態(tài)均每隔5 d左右測定1次,高峰苗期加密記載;在水稻成熟期收獲前,每重復調查60穴數測定每穴有效穗數;取6穴測定穎花數和結實率;收獲時隨機取樣晾干測定千粒重;每小區(qū)單打單收并去雜、稱重,折合14.5%含水量標準產量,并計算單位面積產量。

    1.5 試驗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03和SPSS 22等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插方式對生育期的影響

    缽苗擺栽模式秧齡彈性大,且可以配合大齡壯秧機栽技術,毯狀秧機栽模式對秧苗的秧齡要就較高,一般不超過30 d[10],雙晚茬口銜接較緊的現實情況下,秧齡彈性大,早齊穗、黃熟有利于生產安全。結果表明:缽苗機栽處理較毯狀秧處理齊穗期提前2~3 d,黃熟期提前3~6 d,缽苗機栽模式與傳統(tǒng)拋栽模式在齊穗期和成熟期方面較為相似(表1)。

    2.2 不同栽插方式對群體莖蘗動態(tài)的影響

    本地區(qū)拋栽模式一般拋栽170萬/hm2左右,而毯狀秧機栽以最小株行距栽植,一般基本苗在140萬/hm2左右,缽苗機栽受機插株行距限制基本苗低于拋栽和毯狀秧機栽模式,基本苗約100萬/hm2。通過對2年莖蘗動態(tài)數據分析發(fā)現,傳統(tǒng)拋栽模式在基本苗和有效穗方面有絕對優(yōu)勢,毯狀秧機插處理基本苗和高峰苗都要高于缽苗擺栽處理,缽苗機插模式緩苗期短發(fā)棵快,表現出較好的群體彈性,在栽植后不斷縮小與毯狀秧機插模式的莖蘗數差距,至成熟期有效穗數趨于相似,說明缽苗機栽模式的成穗穩(wěn)定性更好(圖1)。

    2.3 不同栽插方式對產量構成指標的影響

    2年連續(xù)試驗發(fā)現,在3種栽植模式中,傳統(tǒng)拋栽模式與缽苗機栽均有較好的產量表現,缽苗機插模式產量較毯苗機插模式高5.2%,且在2017年試驗中增產達到顯著水平。考察主要產量的構成指標發(fā)現,各處理在千粒重方面無顯著差異,在穎花數、結實率和單位面積有效穗方面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比較2種機栽模式,缽苗機插處理在穎花數和結實率方面均表現出領先優(yōu)勢,分別較毯狀秧機栽處理高11.78%和12.32%。綜合來看,缽苗機插模式雖然在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方面落后于毯狀秧機栽模式,但缽苗機插模式產量構成更為均衡,穎花數和結實率表現突出,理論產量較常規(guī)毯狀秧機栽顯著提高(表2)。

    表1 不同栽插方式下生育期比較

    注:2016A、2016B分別為2016年參試的A、B品種。下同。

    圖1 不同栽植方式對莖蘗消長動態(tài)的影響

    3 討論與小結

    傳統(tǒng)塑盤旱育拋栽模式基本苗可控,彈性大,而機械栽插模式均受機械性能限制,基本苗很難大幅變動[11-12]。試驗發(fā)現,塑盤旱育拋栽模式產量優(yōu)勢主要來源于單位面積有效穗數的提高,本試驗中缽苗機插模式以最大基本苗栽插時,依然比拋栽模式約少40%,本田期缽苗機插模式不斷縮小與拋栽模式莖蘗數的差距,但由于雙季晚稻栽插氣溫偏高、分蘗時間短等特點[13-14],成熟期有效穗數依然少于拋栽模式,同時拋栽模式低位分蘗較多,理論上在穗粒結構方面存在一定優(yōu)勢[15-16],傳統(tǒng)拋栽模式較為適合雙晚生產安全,但在勞動人口轉移和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大趨勢下,傳統(tǒng)拋栽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雙晚生產和產業(yè)發(fā)展的需求。缽苗機栽具有與拋栽模式同樣優(yōu)異的產量構成,特別是在緩苗發(fā)棵、結實率和穎花數方面表現突出,試驗中缽苗機栽模式與傳統(tǒng)拋栽模式均表現出較好的增產效果,與拋栽模式相比提高產量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

    毯狀秧機栽是現行較為成熟水稻機械化栽插解決方案,但實踐中毯狀秧機插存在對秧齡要求較高,秧齡彈性小,栽插植傷大、緩苗期慢、成穗率較低的缺陷[17],缽苗機栽通過培育大齡壯秧配套無植傷栽插技術,緩苗期極大縮短。在本試驗中,缽苗機插在雙季晚稻生產中更能挖掘水稻品種潛力,表現出較好的群體爆發(fā)彈性和群體質量,成穗率高于毯狀秧機插處理;同時,缽苗機栽模式較毯狀秧機栽更早安全齊穗,成熟期提前,在雙晚茬口銜接緊和全生產期短的現實困難下推廣缽苗機栽有重要現實意義,從生產角度看,缽苗機栽是更適合于雙晚的機械化生產。在缽苗機插技術基礎上,配合大齡壯秧培育技術,改良新型缽苗機插機械,縮小株行距配置提高機插基本苗數,可望破解雙季稻北緣地區(qū)機械化機插難以大面積推廣的瓶頸問題。

    表2 不同栽插方式對產量結構的影響

    注:同列數據后的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的差異顯著性,字母相同則差異不顯著,字母不同則差異顯著。

    參考文獻:

    [1] Zhang X, Wang D, Fang F, et al. Food safety and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J]. Resourc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5, 26(1): 85-88.

    [2] 朱德峰,陳惠哲,徐一成,等.我國雙季稻生產機械化制約因子與發(fā)展對策[J].中國稻米,2013,19(4):1-4.

    [3] 王全忠.我國長江流域發(fā)展雙季稻的調控路徑選擇[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5(7):70-71.

    [4] 張元紅,劉長全,國魯來.中國糧食安全狀況評價與戰(zhàn)略思考[J].中國農村觀察,2015(1):12-13.

    [5] 孫德超,李曉東,姜阿利,等.水稻缽育秧苗機插技術特點及其優(yōu)勢[J].農業(yè)機械,2010(20):69.

    [6] 胡雅杰,邢志鵬,龔金龍,等.缽苗機插水稻群體動態(tài)特征及高產形成機制的探討[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4,47(5):865-879.

    [7] 張洪程,朱聰聰,霍中洋,等.缽苗機插水稻產量形成優(yōu)勢及主要生理生態(tài)特點[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3,29(21):50-59.

    [8] 姚月明,沈明星,孫華,等.缽苗移栽對單季晚稻生育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yè)科學,2000(1):13-15.

    [9] 高連興,趙秀榮.機械化移栽方式對水稻產量及主要性狀的影響[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2,18(5):45-48.

    [10] 吳一梅,張洪程.秧齡對機插水稻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稻米,2009(1):36-38.

    [11] 潘曉華,陳小榮,楊福孫.雙季水稻塑盤旱育拋栽基本苗公式的建立[J].中國水稻科學,2006,20(3):290-294.

    [12] 張洪程.缽苗機插水稻生產特點及其利用的核心技術[J].農機市場,2012(8):19-21.

    [13] 李木英,黃程寬,譚雪明,等.不同機插條件下雙季稻不同品種的分蘗特性[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6,37(2):245-252.

    [14] 鄒應斌.長江流域雙季稻栽培技術發(fā)展[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1,44(2):254-262.

    [15] 曾勇軍.雙季稻高產群體株型指標及調控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08.

    [16] 邴延忠,陳宗凱.水稻缽苗移栽機械化技術研發(fā)與應用[J].農機科技推廣,2011(4):52.

    [17] 張洪程,龔金龍.中國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藝研究現狀及發(fā)展探討[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4,47(7):1273-1289.

    猜你喜歡
    雙季稻基本苗晚稻
    海南雜交水稻雙季稻單產突破1500千克
    早熟蓮藕-晚稻栽培技術
    基本苗和施氮量對小麥生長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2014年晚稻新品種生產試驗
    咨詢臺 要大力發(fā)展雙季稻生產
    不同基本苗與氮肥用量對機插水稻群體質量及產量的影響
    洞庭湖區(qū)蓮藕套種晚稻高效栽培技術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3
    安徽安??h:發(fā)放晚稻測土配方施肥卡
    基本苗數對席草東席1號產量及性狀的影響
    施肥模式對雙季稻產量、養(yǎng)分吸收及經濟效益的影響
    靖远县| 剑阁县| 兰西县| 沭阳县| 巩义市| 扶沟县| 宁明县| 绿春县| 嘉峪关市| 乌拉特前旗| 鄂伦春自治旗| 双城市| 金坛市| 武邑县| 宜兰市| 改则县| 威信县| 梅州市| 濉溪县| 芮城县| 泽库县| 宁南县| 潮州市| 临朐县| 天镇县| 江孜县| 永顺县| 西乌珠穆沁旗| 通海县| 惠来县| 普格县| 台湾省| 广水市| 安新县| 确山县| 定安县| 海淀区| 天长市| 河池市| 永宁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