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
摘 要:全國高校思政會議提出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體育課作為大學重要的公共課程之一,在教學中同樣要落實這一精神。需要從為什么教,弄明白“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課程的重要意義;教什么,弄明白“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怎樣教,弄明白“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課程的方式方法等三個方面,探索體育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的途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體育課程 途徑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10(b)-007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要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必須強調全面、立體、創(chuàng)新,主動轉變思路,樹立“課程思政”理念,促進專業(yè)課、通識課等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體育課作為高校所有學生都必須修習的公共課,不僅傳授強身健體的技能,更是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 培養(yǎng)意志品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教學對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實現體育育人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教學,要弄明白為什么教
1.1 是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提出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在2017年會見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的講話中強調“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從以上三項重要精神,我們可以理出三個關系: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離不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推進各類課程融入思政教育;體育課程作為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與思政教育的目標同向同行、不可分割。所以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是其應有之義、必由之路。
1.2 是弘揚體育精神挖掘體育課程人文內涵的需要
“課程思政”體系的架構,必須打破思政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藩籬,要根植各個學科的特色,找出專業(yè)通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而體育在思政教育方面有其突出優(yōu)勢,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講的“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不僅是強身健體的方式,更是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 培養(yǎng)意志品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從理論意義上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揚體育精神的內在需求,從實踐意義上講是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挖掘體育課程人文內涵的重要手段。
1.3 是結合體育課程現狀解決三項主要問題的需要
當前體育課程面臨三項突出問題:在教學理念方面。過度追求技術動作、達標成績,將體育變成了單調而枯燥的運動訓練,忽視了體育的真正內涵。在教師綜合素質方面。部分高校沒有將體育教學提高到與其他專業(yè)學科相同的位置,對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視不夠,導致部分體育教師因循守舊,除運動訓練外不重視其他方面的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重戶外教學輕課堂理論教學,重技術動作講授,輕體育歷史和文化內涵傳授,重速度、標準、力量,輕團結、合作、競爭體育精神的貫穿,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展現體育的深刻魅力,不利于學生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2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教學,要弄明白教什么
2.1 圍繞體育強國夢教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中國夢在體育領域的具體反映,就是體育強國夢。體育發(fā)展史表明,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百年奧運夢想成真”,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大國”再到“體育強國”,中國體育承載的不僅是運動員的個人榮辱和體育某個項目的興衰,更多的是人民健康的優(yōu)劣、國家形象的好壞、民族精神的聚散。所以要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強國夢的論述融入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授“中國夢”“體育強國夢”“全民健康”“健康中國”“體育強則中國強”等重要觀點及思想,讓體育夢在實現中國夢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2.2 圍繞體育歷史教文化
體育有著和人類一樣悠久的歷史,體育歷史、體育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亦是如此,在古人的“六藝”教育中,其中“射、御、舞”就包含體育的內容,實現了體育與美育、德育的相輔相成、緊密結合。由此一點,我們就可看出體育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文化現象,而且也反映出體育本身就是文化,是開展德育、美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是體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
2.3 圍繞體育理論教知識
當前體育教學普遍存在忽視理論課的情況,一方面是課時少,另一方面是教學內容的單一、枯燥。而體育理論課在設計之初的目的就是拓展體育教學內容,傳授系統(tǒng)的體育理論知識以及健康知識、心理知識等。當前體育科學發(fā)展日新月異,包括體育理念的更新,運動技巧的創(chuàng)新,運動與醫(yī)學、運動與健康的科學研究等都有著新進展、新發(fā)現,這些內容都是體育教學必須關注的領域,而且相當部分需要通過以理論的形式向學生講授,讓學生不僅僅掌握運動的技能,還要學會體育的理念和貫穿其中的健康知識。
2.4 圍繞體育鍛煉教精神
體育的核心是開展運動鍛煉,提升身體素質,體育課程的大部分教學安排也是在組織學生開展體育運動。這無可厚非,但往往產生的不良傾向是將體育卻變成了單調而枯燥的運動訓練,體育教學中體育精神的教育相對缺失。而體育精神是體育的支柱和靈魂,它由體育運動所孕育,但又超出了體育運動本身,其中體現的友誼與團結、和平與公平、關愛與尊重等精神內涵,對提升人的道德素質、提高社會文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體育教學中必須講到、講深、講透并貫穿于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核心內容。
3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教學,要弄明白怎么教
3.1 立足學生做到全面融入
要融入培養(yǎng)方案,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時就應納入思政教育理念,做到思想政治融入培養(yǎng)目標、融入課程設計、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并提出明確要求。要融入教學計劃,合理設置體育教學內容,科學設置體育理論課所占比例,在日常教學中恰當滲透體育精神與體育文化,增設一些和人文知識有關的理論課程。要融入教學設計,體育教師在教授每一個運動項目時,要將與之相關的體育理念、體育歷史、體育文化作為授課內容,巧妙地融入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程吸引力。
3.2 立足教師提升育德能力
教師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取向的關鍵,只有教師在政治上有高站位、在思想上有高水平、在道德上有高水準,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而高效地將思政內容傳遞給學生。要切實提升教師德育意識和價值教育能力,把德育意識培養(yǎng)納入到教師日常培訓體系,為體育教師量身設計培訓課程。要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鼓勵教師學習體育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提升教師的價值教育能力。要增強教師的人格影響力,促使學生能夠真正“親其師,信其道”,實現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統(tǒng)一。
3.3 立足課堂增強教育效果
課堂是體育教學的主陣地,要充分發(fā)揮其主渠道作用。課堂內容設置要從大學生的求知需求出發(fā),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注重“術道結合”,深度拓展體育教學內容。在課程設計中要豐富教學形式,在體育教學中引入情景模擬、角色體驗、團隊競爭等新式教學方法,提升課堂話語和知識傳播的有效性,促進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體會和學習,參與和思考,實現認知、情感、理性和行為認同,以“課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德”的提升。
3.4 立足課外豐富德育形式
體育課程是為數不多學生在業(yè)余時間還能廣泛參與、自覺參與、樂于參與的課程,利用好體育這一特色能有效提升德育的覆蓋面。要組織學生體育社團,吸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普及體育文化知識,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體育真正的內涵和魅力,培養(yǎng)終生體育的意識。要開展好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把促進青年學生強健體魄同堅定理想信念貫通起來,把開展體育鍛煉活動同服務學生素質拓展統(tǒng)一起來,把推進“三走”活動與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結合起來,發(fā)揮體育在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立德樹人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錢利安,黃喆.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的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20):8-11.
[2]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3]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217(1):31-34.
[4] 何健.高職體育融合職業(yè)素質養(yǎng)成的教學實踐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5,37(6):63-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