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要: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好文言文教學工作,對于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的文言文基礎,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初高中文言文知識的順利銜接,起重要作用。本文將先秦散文作為初中必要的課外閱讀素材,提出可行性的分析與建議。
關鍵詞:先秦散文;課外閱讀素材;初高中文言文;銜接
一、前言
在初中語文課堂,文言文教學是一個重難點。短期來看,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從無到有、從淺顯到深刻的文言文知識體系,實現(xiàn)教學成果與考核目標相吻合;長遠來看,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與高中文言文知識體系的和諧銜接,乃至引導學生探索文言文之中傳承的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具備整體觀念,豐富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積累,才能帶動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同時,課外閱讀書目的選取也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難題。當前,我們很多的初中學校推薦給學生的課外讀物都是名著,鮮有關注先秦散文。這種現(xiàn)象使得文言文教學的;力度和難度也在增大。
本文就先秦散文作為課外閱讀書目的必要性,將從其意義、優(yōu)缺點等方面作出簡要分析。
二、何為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主要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優(yōu)秀散文著作。主要包括以《左傳》《戰(zhàn)國策》為代表的歷史散文和以《論語》《莊子》為代表的諸子散文。
歷史散文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先秦時期各諸侯國和歷史人物的事跡,不僅對后世史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亦因其條理清晰、語言豐富、思想深邃的特點在歷史文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許多故事已廣泛流傳于民間,諸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等成語皆出于其中。在人教版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曹劌論戰(zhàn)》《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等篇目皆出于先秦歷史散文。
諸子散文則是對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概括與記錄,或出于諸子本人之手,如《莊子》《韓非子》;或出于其弟子的記錄,如《論語》《墨子》。這些文章不僅共同構筑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盛世,成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石,更作為百家的思想結晶,展現(xiàn)了后人難以逾越的思辨性、哲理性與想象力,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部編版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材收錄有諸子散文中《論語》十二章、《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等篇目。
三、先秦散文作為課外閱讀書目于初中語文教學的積極意義
1.課外閱讀先秦散文利于初高中文言文知識銜接
初中階段,學生們初步接觸文言文,其文言知識的積累與閱讀素養(yǎng)的練成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課本內容和教綱要求如《論語》等必讀典籍。其閱讀量相當有限。而高中文言文的文字復雜度與理解難度遠甚于初中,常有語文基礎薄弱的學生反映初高中銜接時出現(xiàn)文言知識斷層的現(xiàn)象,學習高中文言文非常吃力,導致學生出現(xiàn)畏學厭學,為考試而學的心態(tài),故加大課外文言文閱讀量,拓展文言文學習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很有必要。
先秦散文大多語言簡練而內蘊哲理,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與要求。此外,先秦散文具有篇幅短小然而基數(shù)龐大的優(yōu)勢,這意味著同樣作為課外閱讀篇目,在短時間內便可完成相當大的閱讀量,這一點是課外現(xiàn)代文閱讀難以比擬的。因此,以先秦散文的課外閱讀量為積累,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語感、積累文言文詞語很有幫助,學生對文言文的熟悉程度也能獲得較大的提升,有利于初高中文言文學習和諧銜接。
2.課外閱讀先秦散文利于學生精神世界的良好構筑
眾所周知,先秦散文(尤其是諸子散文)是傳統(tǒng)文學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學的經典和精髓,其中儒家、法家等學派的思想更是為歷朝歷代的君王所推崇。相比起質量良莠不齊的課外讀物,先秦散文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歷千年洗禮仍不減其光華,這一點為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作出了保障。此外,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有著較為浮躁的精神狀態(tài),對外界的渴求也變得空前強烈,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學生在初中階段通過課內外閱讀先秦散文初步培養(yǎng)了思辨能力,鍛煉了抽象思維,乃至與一家的思想精神產生了些許共鳴,那將對學生往后的語文學習過程乃至人生產生不可小覷的推進力。
3.課外閱讀先秦散文利于學生文學知識的積累
文學知識的積累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歷史知識的積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諸子百家爭鳴,華夏大地上政治與文化的格局迎來空前激烈的激蕩與變革,而先秦散文作為這一時期的忠實反映,可以為后人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研究素材。對于學生來說,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在大時代格局下的命運交匯與思想碰撞,其復雜度與精彩程度不輸任何長篇小說,在保證了深度廣度的同時還保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故而先秦散文相較于其他閱讀素材有著難以替代的魅力。須知,語文與歷史是息息相關的兩個學科,學生若藉由先秦散文加深對歷史的了解,其對民族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將得到增強,亦會對民族文化的內蘊產生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會。
二是寫作素材的積累。記敘文方面,先秦散文獨特的記敘筆法、簡明生動的語言和清晰的行文邏輯都可為初中學生的閱讀與寫作作出參考與示范,其中涌現(xiàn)的大量成語故事,如杯弓蛇影,游刃有余,望洋興嘆,邯鄲學步,諱疾忌醫(yī)等更是可以作為現(xiàn)學現(xiàn)用的寫作素材。論述文方面,先秦散文開創(chuàng)了“寓言”這一體裁的先河,將深刻的哲理通過生動的比喻與故事包裝并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其思辨性可謂耀古爍今;拋開外飾,其純粹的議論文字也具有條理清晰、靈活多變的特點,為學生高中學習議論文寫作起到初步的參考作用。此外,先秦散文中大量的歷史故事本身也可作為平日積累的論證素材。
四、先秦散文作為初中課外閱讀素材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作為課外閱讀素材,先秦散文雖然具有諸多優(yōu)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其缺點可以被忽略。相對地,我們也不能因為缺點的存在而因噎廢食,將這樣一座素材寶庫棄置不用。故下文將對存在問題作逐一分析。
(一)閱讀理解難度
首當其沖的問題:初中生應對課內文言文已經是焦頭爛額,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課堂上個個悶頭作響,對于課外文言文難以提起更多興致。圍繞這個問題,身為教師我們應注意兩點:
①是閱讀選材,雖然先秦散文基數(shù)龐大,但仍有很大的選擇空間,對于具有更高文學價值與歷史地位者,可排至優(yōu)先推薦的地位;其他的,閱讀選材可以精確至特定章節(jié)或題材類型。
②是理解難度。將先秦散文作為閱讀素材的目的絕不是給學生增添課外壓力,故而對于這點個人推薦先引導學生們從簡單易懂的譯文入手,先作為簡單易懂的現(xiàn)代文故事進行通讀,在培養(yǎng)一定閱讀量與興趣之后再系統(tǒng)地向半文言、純文言的縱向方向過渡。教師可以先行閱讀,作出甄選。
(二)思想體系選擇
上文提到先秦散文中的歷史散文可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故推廣難度應較低。但對于諸子散文,以初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能只能達到泛讀、粗解的程度,因此對于其思想體系的取舍,則需要教師從旁輔助。教師可視具體情況進行體系選擇,但因始終秉持兩個原則:
①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就算是先秦散文這樣的思想瑰寶,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含有“局限性”的雜質,如重男輕女、強調順從等思想糟粕,這些都是教師應當注意的。教師應為學生的困惑作出解答,課下召開研討會,對于提高學生篩選知識的能力,有很大的助益。
②曰“循序漸進,各取所需”。諸子百家中,部分較為深邃或是與現(xiàn)實生活相距較遠的思想并不適合初中生作出深入的閱讀與理解,如陰陽家等;此外,應根據(jù)學生年齡與閱歷以及理解能力、個性與興趣作出相應的推薦,不能盲目地推而廣之,閱讀難度的設置也應逐步遞增。
3.閱讀效果反饋
不同于現(xiàn)代文閱讀,先秦散文課外閱讀對于初中生而言目的性的比重應大于趣味性。這就意味著要想保證長久高效的閱讀,教師就需要通過堂上檢測,知識競賽等措施來檢驗學生的閱讀量與閱讀能力提升幅度。詳細措施需要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自行設計,但應始終注意一個原則,即雖名為文言文拓展閱讀,實際上不應為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學業(yè)負擔,如死記硬背、拆解翻譯等。配套措施的設計需要在實用性和趣味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怎樣才能在吸引學生閱讀先秦散文的同時保證其閱讀質量,這是值得我們教師思考的問題。
五、總結與展望
歸根結底,先秦散文,作為中華民族歷經千年傳承至今的文化瑰寶,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思想寶藏,不應在碎片化、平面化的文學環(huán)境中被埋沒。對于初中生而言,課外閱讀先秦散文短期來看可助其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為中考和高中學習更好地鋪路;長期來看,可助其在人生的道路上尋覓指引,乃至獲得鼓舞心靈的內源力量。在時代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在時代不斷地提高對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下,新時代的雛鷹們立于先秦散文的峰肩上,當將羽翼漸豐,振翅翱翔。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