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揚, 劉永翔, 李 俊, 王 輝, 陳朝軍, 陳中愛, 唐健波, 劉 輝
(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6)
苦蕎是一種蓼科蕎麥屬植物,因其有高含量的淀粉(71.6%~72.61%)以及抗氧化物質黃酮,兼具藥食兩用的效果??嗍w的栽培主要集中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包括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區(qū)),四川省的涼山州被認為是苦蕎種植的發(fā)源之地,是當前世界上苦蕎麥分布最集中、種植面積最大的產區(qū)[1]。貴州省威寧縣地處貴州西北部,高海拔、苦寒環(huán)境適合苦蕎的種植,播種面積達5.33萬hm2以上,是貴州省重要的苦蕎生產基地,也是國內苦蕎生產極其重要的原料供應基地[2]。
由于苦蕎豐富的氨基酸成分,以及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氧化作用的黃酮類物質[3-4],已經被開發(fā)成形式多樣的產品,包括苦蕎茶、苦蕎面條、苦蕎沙琪瑪等。貴州省威寧縣的苦蕎加工可追溯到600多年前,威寧縣生產的蕎酥成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御用貢品。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和工藝改進,目前貴州省威寧縣的苦蕎加工產品有蕎酥、苦蕎米、苦蕎酒、苦蕎飯等。而經過特殊工藝精制而成的苦蕎粉,是面條、饅頭、餃子、糕點等食品的添加原料,且由于工藝不復雜、營養(yǎng)成分損失少等特點,非常適合“三高”人士作為主食食用。2014年,農業(yè)部發(fā)布了NYT 894—2014《綠色食品 蕎麥及蕎麥粉》行業(yè)標準,對苦蕎粉中的總黃酮、水分、黃曲霉毒素、重金屬等提出了不同限度要求,其中總黃酮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蕓香苷含量為標準進行測定。但是,單一成分的測定不能真實反映苦蕎粉中總黃酮含量的實際水平,達不到綜合評價的效果。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3個不同部位的苦蕎粉(籽粒粉、芽苗菜粉、蕎麥葉粉)中3種主要黃酮類活性成分蕓香苷、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并對其進行比較研究,以期為苦蕎粉的應用和質量控制提供依據。
MS105DU電子天平,購自上海閔勝科技有限公司;LC-20A高效液相色譜儀,二極管陣列檢測器為SPD-M 20A,自動進樣器為SIL-20A,高壓輸液泵為LC-20A,購自日本島津公司。色譜柱為Agilent ZORBAX Extend-C18(5 μm,250 mm,4.6 mm),購自美國Thermo公司;電熱恒溫水浴鍋(HWS-26),購自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LGJ-10B真空冷凍干燥機,購自杭州創(chuàng)意真空冷凍干燥設備廠;CS-700超微粉碎機,購自廣州市旭朗機械設備有限公司;UV-245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購自日本島津公司。
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標準品,均購自中國醫(yī)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甲醇、乙酸為色譜純,購自貴州金摩爾化學有限公司。黔苦1號苦蕎種子、苦蕎芽苗菜由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苦蕎葉片采自貴州省威寧縣試驗地。
本試驗于2016年8—12月在貴州省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農業(yè)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及貴州省威寧縣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地完成??嗍w品種為黔苦6號。
1.2.1 不同來源苦蕎粉的獲得 籽粒粉:參照濮生財等的方法[5]制得。芽苗菜粉的制作:選擇籽粒飽滿的蕎麥種子放在平皿中,加入適量清水浸泡10 h后,將種子轉移至另一個干燥平皿中放置16 h左右。然后將種子均勻地碼在鋪有紗布的帶孔塑料盆中,將紗布蓋上,每天撒適量清水于紗布上,使其保持濕潤。約7 d后,種子經過發(fā)芽、生根、長葉,將上層紗布打開,維持10 h左右,使葉片可以獲得足夠光照,保證芽苗菜有充足的水分。在第13天左右,收集苦蕎芽苗菜500 g,于-30 ℃冰箱預冷凍12 h,然后在真空冷凍干燥器中將芽苗菜凍干,并用超微粉碎機將其打成粉末,即得芽苗菜苦蕎粉。蕎麥葉粉的制作:蕎麥葉片采自貴州省威寧縣試驗地,制粉過程與芽苗菜粉制作過程一致。
1.2.2 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Agilent ZORBAX Extend-C185 μm,4.6 mm×250 mm,流速為1.0 mL/min,柱溫為35 ℃,進樣量為20 μL,檢查波長為365 nm,流動相A:甲醇,流動相B:0.1% 乙酸,進樣量為20 μL,根據表1進行梯度洗脫。
表1 梯度洗脫程序
1.2.3 溶液樣品的制備 標準使用液的制備:分別精確稱取10 mg對照品蕓香苷、10 mg槲皮素、10 mg山奈酚于25 mL量瓶中,用甲醇定容,配成濃度分別為400 μg/mL的對照品貯備液。
分別量取5 mL蕓香苷、3 mL槲皮素、2 mL山奈酚的對照品貯備液于10 mL容量瓶中,分別制成蕓香苷、槲皮素、山萘酚濃度約為200、120、80 μg/mL的混合對照品使用液,然后用甲醇進行稀釋,經0.45 μm濾膜過濾,進樣20 μL,進行高效液相色譜(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簡稱HPLC)分析,繪制標準曲線圖。
供試樣品溶液制備:分別精確稱取苦蕎粉樣品約1 g,于85 ℃用90%甲醇索氏提取,旋轉蒸發(fā)濃縮于100 mL量瓶中,加甲醇定容,取1 mL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吸取上述樣品,經0.45 μm濾膜過濾,進樣20 μL,進行色譜分析,用外標法計算樣品中的蕓香苷、槲皮素、山萘酚含量。
分別精確吸取混合標準使用液、苦蕎供試品溶液各 20 μL,用LC-20A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測定,獲得液相色譜分離圖。由圖1可以看出,蕓香苷、槲皮素及山奈酚與其相鄰色譜峰的分離度均大于1.5,理論塔板數、各色譜峰面積均超過10 000,溶劑對譜峰幾乎無干擾。
通過UV-2450日本島津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190~380 nm范圍內分別對混合對照品溶液中的蕓香苷、槲皮素和山奈酚色譜峰進行紫外掃描,結果顯示,上述3種成分均在280、365 nm附近有最大吸收,因此本研究選擇280、365 nm 2個波長,對樣品進行檢測。由于365 nm紫外光獲得的HPLC譜峰較好,因此最后選擇吸收波長為365 nm的紫外光對樣品進行檢測。
在試驗過程中,采用甲醇-水、甲醇-0.1%磷酸、甲醇-0.1%乙酸作為流動相,結果發(fā)現以甲醇-水、甲醇-0.1%磷酸作為流動相的色譜峰存在拖尾現象,沒有達到理想的分離效果。而以甲醇-0.1%乙酸溶液作為流動相以后,可明顯改善HPLC色譜峰峰形,分離效果較好。因此,本研究最終選擇甲醇-0.1%乙酸溶液為流動相。
分別精確量取適量混合標準品溶液,用甲醇進行稀釋,使各成分的濃度達到如下水平:蕓香苷,0.5、1、5、25、50、100、200 μg/mL;槲皮素,0.3、1.5、3、15、30、60、120 μg/mL;山萘酚,0.2、1、2、10、20、40、80 μg/mL。將各溶液注入液相色譜儀,按照設定色譜條件進行HPLC測定。平行進樣測定3次,以峰面積平均值y與進樣量x(μg)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表2)。
表2 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線性回歸方程
結果表明,所得線性方程的相關系數均在0.99以上,表明曲線具有很好的線性關系。以2倍基線噪聲所對應的濃度計算出本方法中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的檢出限分別為 0.011、0.004、0.004 μg,表明本方法的線性范圍較寬。
精確吸取“1.2.3”節(jié)中的混合標準品溶液20 μL,按設定的色譜條件連續(xù)進樣6次,測得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峰面積相對標準偏差(RSD)分別為0.29%、0.27%、0.28%(n=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取同一批樣品芽苗粉,按照“1.2.2”節(jié)中的方法,平行制備4份供試樣品溶液,分別進樣測定。結果表明,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平均含量分別為25.27、0.31、0.021 mg/g,相對標準偏差分別為2.22%、1.63%、2.37%(n=6),表明本法重復性良好。
取芽苗粉,按照“1.2.3”節(jié)中的方法,配制供試樣品溶液,分別于制備后0、12、24、48 h進樣測定。結果表明,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峰面積RSD分別為1.06%、1.31%、1.42%(n=6),表明48 h內,供試樣品溶液可保持穩(wěn)定性。
在同一組容量瓶中,分別加入等量的芽苗粉樣品,然后再分別加入不同量的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標準混合溶液,測定其回收率。結果表明,苦蕎粉中蕓香苷回收率為 97.77%~99.17%,槲皮素回收率為93.97%~97.99%,山奈酚回收率為96.76%~98.59%,RSD分別為0.71%、2.09%、0.94%(表3),符合定量分析中準確度的要求,回收效果較好。
采用HPLC法,對芽苗粉、蕎麥葉粉、籽粒粉中的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進行測定,利用外標法計算其含量。表4結果表明,蕓香苷在各種苦蕎粉中的含量高于槲皮素、山奈酚;蕓香苷、槲皮素在芽苗粉中的含量均高于蕎麥葉粉、籽粒粉,而山奈酚在籽粒粉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芽苗粉,在蕎麥葉粉中山奈酚含量最低。
表4 不同來源苦蕎粉中黃酮類物質含量(n=4)
采用HPLC法,對用苦蕎籽粒、芽苗菜、蕎麥葉制作成的苦蕎粉中的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進行精確定量分析,結果表明,蕓香苷、槲皮素含量在芽苗粉中的含量最高,在籽粒粉中含量最低。有研究發(fā)現,苦蕎籽粒在萌發(fā)過程中,一些活性成分如蕓香苷、槲皮素、D-手性肌醇等的含量會顯著上升,特別是蕓香苷,含量可上升十幾倍[6-8]。一般蕎麥種子在萌發(fā)過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LA)活性上升,而黃酮類物質的含量隨著PLA活性增強而上升[9],因此,苦蕎籽粒萌發(fā)成芽苗菜后,芽苗菜中的蕓香苷、槲皮素含量顯著上升。趙玉平等測定和分析了苦蕎麥不同器官中的黃酮含量差異,結果發(fā)現苦蕎葉片中的蕓香苷、槲皮素含量顯著高于籽粒[10-11]。因此可見,本試驗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表明,苦蕎籽粒粉中的山奈酚含量最高,然后是芽苗粉,蕎麥葉粉中的含量最低。這與夏清等的研究結果[12-13]類似,具體的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
綜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HPLC檢測體系,可應用于苦蕎粉中蕓香苷、槲皮素、山奈酚的精確定量分析,方法簡便快速,結果準確,且節(jié)省了時間,可用于苦蕎粉的質量控制。
參考文獻:
[1]曹吉祥,韓怡峰. 涼山苦蕎產業(yè)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 中國農技推廣,2014,30(10):9-11.
[2]馬關次,唐 艷,陳 丹,等. 威寧縣苦蕎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及發(fā)展思路的研究[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24):14-15.
[3]李 飛,任 清,季 超,等. 苦蕎籽粒黃酮的提取純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5,33(6):57-64,82.
[4]彭德川,徐家鈺,陳 思,等. 不同量黑苦蕎茶對小鼠血糖及糖耐量的影響[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8,29(9):4-6.
[5]濮生財,魯 璐,焦 威,等. 不同品種苦蕎中的4種活性黃酮含量[J].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15,21(3):470-476.
[6]侯建霞. 苦蕎麥中活性成分及其在萌發(fā)過程中變化的研究[D]. 無錫:江南大學,2007.
[7]祖 悅,張曉軍,蔣 丹,等. 蕎麥芽苗菜培養(yǎng)過程中蘆丁含量變化研究[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48-50.
[8]石 磊,劉 超,梁 霞,等. 萌發(fā)蕎麥中蘆丁和槲皮素含量變化的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6,37(15):30-33.
[9]唐 宇,趙 鋼. 蕎麥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與黃酮含量的關系[J]. 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9-12.
[10]趙玉平,肖春玲. 苦蕎麥不同器官總黃酮含量測定及分析[J]. 食品科學,2004,25(10):264-266.
[11]邵美紅,林 兵,孫加焱,等. 不同品種苦蕎麥不同器官總黃酮含量的比較分析[J]. 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11,20(1):86-87.
[12]夏 清,黃艷菲,李 波,等. HPLC法測定蕎麥不同種不同部位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含量[J]. 中藥材,2014,37(7):1149-1151.
[13]張冬梅. 苦蕎芽菜培養(yǎng)及其次生代謝產物黃酮的代謝調控[D]. 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