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燁婷
摘 要 貼標簽是一種認知過程上的簡化,提高了認知效率。身份標簽會改變大眾對被標定者的他人評價,同時也會改變被標定者的自我評價。對標定者的他人評價容易上升到對其道德人格的批判,標定者的自我評價會導致被標定者的自我實現(xiàn)預(yù)言。高職院校學生身份特殊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推崇賞識教育,切勿隨意給學生貼標簽,創(chuàng)造平等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還要引導學生探尋自身的閃光點,合理應(yīng)對被貼上的身份標簽。
關(guān)鍵詞 高職學生 身份標簽 他人評價 自我評價 賞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他們中大多人都是帶著差生的身份標簽走進大學。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如果教師還是唯成績論,很多學生又再次淪為差生、問題學生。在與高職學生交流過程中,很多同學說道,其實他們來大學,學習成績不是主要的,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最擔心的就是來自他人的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思維還停留在自身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上,用自己接受到的教育理念來要求現(xiàn)在的學生,尤其是青年教師,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并不適合現(xiàn)在的學生,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是技術(shù)應(yīng)用型人才。如果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沒有轉(zhuǎn)變思維模式,還是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好壞,難免會給學生貼上形形色色的身份標簽。身份標簽會改變學生的自我評價,李宇等人(2014)在總結(jié)前人關(guān)于社會知覺的研究成果時梳理出社會知覺的思維維度:他人知覺、人際知覺,群際知覺和社會決策知覺,前三種社會知覺在歸類其實可以分為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兩種知覺過程。根據(jù)身份標簽理論,身份標簽不僅會改變對學生的他人評價,還會改變學生對自我的評價,從而產(chǎn)生認知、情緒和行為上的一系列變化。
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最先出現(xiàn)在犯罪學領(lǐng)域,其基本假設(shè)是被社會貼標簽導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犯罪行為不是來源于犯罪行為本身,而是由于人們對犯罪行為和犯罪者的標定,改變了犯罪者的自我概念,犯罪人對標簽內(nèi)容產(chǎn)生認同和內(nèi)化,導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英國學者R.C.Rist首次嘗試將標簽理論應(yīng)用到教育教學領(lǐng)域,他認為,教師會根據(jù)自己的期望給學生貼標簽,學生又會根據(jù)這些標簽來形成自我概念,這類似于自我實現(xiàn)預(yù)言過程。后來教育領(lǐng)域的標簽理論多集中在學生被貼上標簽后會對其行為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現(xiàn)有的文獻可以總結(jié)獲得一致性的結(jié)論:負性身份標簽會造成學生邊緣化,在學校中形成不同的學生層級,如“優(yōu)等生”、“中間生”、“差生”最終會影響學生正確的自我概念形成;再被貼標簽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潛移默化的接受周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通過鏡像自我形成自我概念,標簽具有導向作用,使學生產(chǎn)生個人社會角色意識認同,從而向著被標定的方向發(fā)展。當然,正性的身份標簽,如“好學生”、“學生干部”等,會促使學生按照“好學生”的標準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最終成為標簽所要求的個體。雖然研究者已經(jīng)很明白標簽會對學生產(chǎn)生的可能影響,并且也呼吁教育工作者不要隨意給學生貼標簽,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并且認識到正性標簽的積極作用。但是有三個問題需要明確并加以解決:負性身份標簽是如何有如此巨大破壞作用的?被標定后學生心理上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變化?高職身份本身就是一個標簽,如何在教育過程中如何處理交織在一起的身份標簽以及如何應(yīng)對負性的身份標簽?zāi)兀?/p>
1負性身份標簽的破壞作用
負性身份標簽發(fā)揮作用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改變他人評價和改變自我評價。標簽化是一種認知上的簡化,人們首先會根據(jù)標簽對個體進行評價。有關(guān)身份突顯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的特定身份時,個體往往會在這個身份框架內(nèi)感知周圍的世界,意味著被貼標簽后,標簽會改變個體的自我概念,個體的認知、情緒和行為都會受到標簽的影響。
1.1負性身份標簽會上升到對標定者道德性的評價
Rosenberg等學者(1968)最早對社會知覺內(nèi)容維度進行了探索。后來主要是Fiske等(2002)研究者開展了一系列關(guān)于社會認知內(nèi)容模型的研究,最著名的是提出了刻板印象內(nèi)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它通過熱情和能力兩個維度區(qū)分對不同群體的刻板印象,意味著社會大眾對他人的評價主要從對他人的熱情和能力兩個維度進行。新近的研究指出在社會知覺過程中熱情維度還可以劃分為道德和社交性兩個子維度,并且在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過程中,道德維度占據(jù)主導地位。在印象形成過程中,首先會考慮到評價對象的道德水平,其次才是社交能力和道德水平。一旦出現(xiàn)負性的身份標簽,人們對其評價就會自動先對其道德水平進行評價,并且會產(chǎn)生暈輪效應(yīng),如經(jīng)常會聽到有人評價高職學生說他們是一群不好好學習的人,這明顯具有道德水平的批判。
1.2身份標簽會改變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社會知覺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以自我為知覺的對象視個體自我概念形成過程。根據(jù)符號互動理論,個體的自我概念通過兩種途徑形成:我們?nèi)绾慰创约阂约拔覀冋J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來自他人的實際評價并不能直接影響自我概念,而是反思自我評價間接影響自我概念。Becker(1996)認為被標簽化的個體會產(chǎn)生兩種主要影響:形成難以磨滅的身份烙印,這種身份標簽還會超過其他任何身份,重塑個人自我形象??陀^的身份標簽在轉(zhuǎn)化為主觀的標簽時才會產(chǎn)生實質(zhì)的效用。這個過程類似自我實現(xiàn)預(yù)言,被標定者會形成標簽圖式,圖式越強大越發(fā)達,我們越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與這些圖式相符的信息和特征上。很多標簽如差生、問題學生等圖式都是在學習過程中漸漸形成的,慢慢積累導致。
標簽之所以會產(chǎn)生破壞作用,首先是標簽會改變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其次標簽會導致群體集群行為,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學生的互動過程中,被標定為“好”或“壞”的學生往往會形成自己的小群體,在這個群體中,他們的行為受到所在群體成員的導向和認同,并使這些行為得到強化,形成一種群體行為模式。
2負性身份標簽化的后效
社會大眾會根據(jù)負性身份標簽對個體進行道德評價,個體也會內(nèi)化和認同負性的身份標簽。被標簽化會對個體產(chǎn)生怎么樣影響呢?楊秀飛(2016)在碩士論文研究三中3個平行實驗探索了負性身份標簽對刑滿釋放人員的影響。“有前科”、“刑滿釋放人員”等標簽對這個群體來說就是一種不可磨滅的身份標簽,按照標簽理論,前科作為犯罪標簽,容易引發(fā)再犯罪行為。“有前科”的標簽導致刑釋人員(群體)存在自卑心理,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更多考慮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在意別人的評價,對與犯罪等有關(guān)的信息容易產(chǎn)生注意偏向,行為和言語均小心翼翼生怕再犯錯。為了尋求社會認同,被標簽化的刑釋人員還容易形成犯罪團體,帶來更嚴重的社會危害。
負性的身份標簽會導致焦慮、抑郁的情緒后效,認知上損害被標簽者的社會公平感并對負性的身份信息產(chǎn)生注意偏向,行為上產(chǎn)生同化效應(yīng),向著負性的身份標簽方向發(fā)展。情緒、認知和行為上的后效最終會改變被標定者的自我概念,造成二級破壞后果。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結(jié)論推廣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3高職學生如何處理負性的身份標簽
高職學生本身就是一個身份標簽,職業(yè)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配備普遍低于普通學校,許多地方把職業(yè)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錄??;職業(yè)學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率雖高,但就業(yè)質(zhì)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擇業(yè)、升學、報考公務(wù)員等方面存在諸多政策限制和歧視。由于人們對于職業(yè)教育的認知不夠,甚至存在明顯偏見與歧視。要想不受這個身份標簽的束縛,首先,要做到的是接受這個身份標簽,高職教育本來就有別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高職技術(shù)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高職生未來面向的是專業(yè)技能型崗位;其次,做好自己。高職生面臨的不僅是“高職生”這一共性的身份標簽,還面臨一些個性的身份標簽,針對負性的身份標簽,要認識標簽的破壞作用,以及對自己的可能影響,還要防患于未然,盡量避免被貼上標簽。
有關(guān)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自我肯定的個體能更加客觀公正地處理威脅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的信息,促進個體成長,自我肯定主要是通過增強人們的心理資源來實現(xiàn)防御保護作用的。身份標簽對高職學生來說是一種威脅信息,接受這種標簽會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亂,尤其是剛進入大學的高職學生,這一時期面臨的最重要的心理任務(wù)就是完成自我同一性。排斥這種身份標簽的話同樣會損耗個體的認知資源,所以可以通過自我肯定來獲得足夠多的心理資源來抵御身份標簽的不良后果。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增加群際接觸,減少群際偏見的主要方式是與外群體在最佳的條件下進行接觸,群際接觸會增加群際信任,高職生被貼上身份標簽大多是由于人們對高職教育本身認識不足,不了解高職教育的價值。
4對教育工作者的啟示
合理利用正性的身份標簽,有助于幫助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認同內(nèi)化負性的身份標簽會給學生帶來焦慮、抑郁的情緒體驗,導致學生產(chǎn)生不公感,還會帶來攻擊性行為,所以教育工作者再教育過程中,首先,切勿隨意給學生貼標簽,不要以學業(yè)成績給學生進行分類;其次,開展賞識教育,倡導“育人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要關(guān)注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個體差異,創(chuàng)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后,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自我評價,客觀地看待自己及別人的評價,增強受挫能力,肯定自身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延,郭文力.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的比較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25(05):133-134.
[2] 李宇,王沛,孫連榮. 中國人社會認知研究的沿革、趨勢與理論建構(gòu)[J].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2(11):1691-1707.
[3] 薛博文.標簽理論對班級邊緣群體的分析與啟示[J].課程教學研究, 2015(05):63-65.
[4] 李肖璇.標簽理論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啟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0, 2(02):7-8.
[5] 馬向真.社會標簽理論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解讀與啟示[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41(06):126-129.
[6] 吳小勇,楊紅升,程蕾等.身份凸顯性:啟動自我的開關(guān)[J].心理科學進展, 2011, 19(05):712-722.
[7] 楊秀飛,舒敏,李偉強.道德評價在社會知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6(09):4-7.
[8] 岳彩鎮(zhèn),黃希庭,彭玉等. 投射自我研究述評[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34(06):16-21.
[9] 楊秀飛.即將刑滿釋放人員元刻板印象的激活與后效[D].寧波:寧波大學(待刊出),2016.
[10] 侯秀麗.社會標簽理論視角下高校貧困生思想貧困解讀[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3):33-37.
[11] 石偉,劉杰.自我肯定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 2009, 17(06):1287-1294.
[12] 辛素飛,明朗,辛自強. 群際信任的增進:社會認同與群際接觸的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 2013, 21(02):290-299.
[13] 曹麗穎.標簽理論視角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 2015(0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