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凱元
(山東省青島格蘭德中學 266035)
“微元法”指的是在局部具有相同物理規(guī)律的前提下,將一個復雜的大問題分解為多個小問題,即多個“元”,然后選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局部進行分析,從而解決整體問題.“微元法”的使用可以把變化的物理過程轉(zhuǎn)變?yōu)椴蛔兊奈锢磉^程,從而簡化了物理問題,是高中生必須要掌握好的物理方法之一.
將一個復雜的問題進行分割,即可以讓原來問題變得簡單化.在力學問題當中,常見的“元”有:“線元”、“面積元”、“質(zhì)量元”以及“時間元”等.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首先需要分析研究對象,選取最為合適的“微元”,然后運用所學物理規(guī)律分析“微元”的運動過程,最后疊加求解整個過程.
例1 現(xiàn)使用一個大小為10N,方向沿圓周切線方向的力作用于小滾珠,讓其沿著半徑為R的圓周運動,請思考:當滾珠回到起點時,力F做功的大小.
解析在本題中,由于力的方向時刻在變化,不能從整個過程考慮,使用恒力做功的公式,但是力的方向始終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同.選擇“線元”來解決此題,即將整個圓周分為若干個小部分,觀察每個“線元”,我們可以認為是恒力做功,使用公式W=F·ΔL,所有的小部分之和為整個圓周的周長,因此可以得到W=∑F·ΔL=F∑ΔL=F·2πR=2πRF.
例2 將一木塊水平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左端使用彈簧與豎直墻壁鏈接,右端有一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木塊,使物體緩慢前進,已知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k,求拉力對木塊做的功?
高中物理當中諸多的運動學概念都使用了微元法進行定義,在人教版的教材上,微元法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例如在闡述瞬時速度時,教材考慮的時運動對象從t到t+Δt這段時間內(nèi)速度的變化,將Δt趨于零即可以認為這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即為瞬時速度.實際的解題過程當中,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等問題上使用到“微元法”,可以讓解題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例3 在距離水平面h高的平臺上,現(xiàn)使用定滑輪勻速拉動水平面上的一木箱,現(xiàn)假設水平面與木箱之間不存在摩擦力,若人勻速拉動繩子的速度大小為v,則當繩子與水平面夾角為α時,求木箱運動的速度.
上述的三個例題都是“微元法”的簡單應用,但是實際的考試當中,綜合類的題目仍然占很大比重.綜合類的問題往往會結合力學、電磁學、運動學等各個知識點進行綜合性命題,這類題目往往難度較大,對學生物理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解決綜合性問題時,首先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題目中涉及到的相關物理概念以及規(guī)律,然后找到使用“微元法”的研究對象,借助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下面結合具體的題目進行分析:
例4 有兩條間距為L的平行導軌.導軌的上方有一個平行板電容器.現(xiàn)將導軌放置于勻強磁場當中,方向垂直于導軌所在的平面.將一個金屬棒放置于導軌上,金屬棒沿著導軌由靜止開始下滑,且始終接觸良好.現(xiàn)已知導軌與水平地面之間的夾角為α,電容器的電容為C,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金屬棒質(zhì)量為m,與導軌之間的動摩擦因子為μ.求:金屬棒的速度大小與時間的關系.
分析此題綜合性較強,考察了電學、電磁感應以及運動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拿到題目以后,首先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在一個時間段流經(jīng)金屬棒的電荷量等于平行電容器極板在該時間間隔內(nèi)增加的電荷量.從而建立起一個與時間相關的等式.因此此題中選擇“時間元”進行解答.
經(jīng)過上述例題,可以發(fā)現(xiàn)使用“微元法”進行解題時,思路是將一個整體的物理問題分解成為多個局部的問題,進行分析思考之后,將結論放回到整體中.關鍵在于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元”.常見的解題步驟:1)判定研究對象 2)分析局部的過程和規(guī)律 3)疊加到整體進行求解.
隨著物理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生面臨的物理問題越來越復雜,綜合性更強.對高中物理的學習造成了更多的困難.“微元法”是處理復雜物理問題常用的一種思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微元法”思想的核心并且學會根據(jù)具體的題目進行應用.教師要把重心放在方法和技巧的教學上,讓學生的綜合物理素養(yǎng)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崔利花.分析高中物理解題中“微元法”的應用探析[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15(15):56-56.
[2]曹志揚.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題過程中的應用分析[J].中學生數(shù)理化:學習研版,2017(9):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