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花香 鄒錢華
21世紀以來,互聯(lián)網新興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的同時,思想上也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一方面,人們對幸福的渴望和對成功的追求比以往更加強烈;另一方面,人們對生活的失望以及對未來的迷惘也更加明顯?,F(xiàn)時期,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價值觀日益多元化,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有抬頭傾向。當人們習慣于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進行情感宣泄,這樣一種觀念或者見解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因沖破道德底線而給社會帶來危害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從國家層面來說,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依托仍然是人的發(fā)展。新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想實現(xiàn)“樹人”的目標,我們必須先做好“立德”的工作。一個具有良好德性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人才。時代正呼喚著德性的到來!因此,把握時代對德性的訴求,探尋德性的要素及其內涵,找到對德性培養(yǎng)切實有效的路徑,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當面對的問題。
一、關于德性內涵的界定
對于德性的內涵,學界眾說紛紜,以致德性問題成了一個極其復雜的難題。目前,中西方在德性問題上達成共識的是:德性是品質的德性,而品質與人格相關聯(lián),德性品質的內容主要來自人內在的善良因素。這也預示著對德性問題的研究更多的是從德性本體角度進行展開。
實際上,德性內涵的演變和發(fā)展與所處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比如在先秦戰(zhàn)爭動亂時期,孔子提出了以“智、仁、勇”為核心的君子人格思想;魏晉時期,文人對才性的論爭促使兩漢的才性命定論向注重個性、注重人格方面轉化,彰顯出個體濃烈的感性生命意識;宋明時期,理學在道德層面上更是將“尊德性”與“道問學”的關系問題上升到了理論高度,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對二者的關系展開了激烈討論。而在西方,關于德性的理解,其線路似乎更加清晰:在荷馬英雄社會中,“勇敢”被視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共同體所必需的品質;雅典時期,“美德即知識”、四主德(智慧、勇敢、節(jié)制、正義)等成為人才培養(yǎng)所需要的關鍵要素;在啟蒙運動時期,康德提出應以“實踐理性”作為道德準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被看作是理想社會所具備的基本規(guī)定,也凸顯了個人強烈的理性生命意識。因此,我們在對德性內涵進行分析時要結合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在動態(tài)中把握德性的演變與發(fā)展。
當下,有研究者認為對“德性”的理解應當具有三個層次:其一,德性的核心內涵是“道德”;其二,德性是人的一種內在文化品質的存在;其三,這種人類的品質指向卓越,具有真善美特性。而感性生命意識與理性生命意識正是這種內在文化品質的真實寫照。提出“德性自證”觀點的著名哲學家與哲學史學家馮契更是認為:“個體的精神發(fā)育,德性的全面發(fā)展,說到底,是要達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他認為:“古人講立德,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行為和倫理關系中的品德;我這里講德性,是以天性為基礎,在實踐和教育中認識自己和塑造自己,化自在之物為為我之物,我作為德之主便自證其自由的品格?!边@說明個體德性養(yǎng)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自我身心與外界環(huán)境相互適應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使自身達到真善美統(tǒng)一的境界。如果將“社會”“環(huán)境”“教育”看成是德性形成的外在因素,那么“真”“善”“美”則可以看成是個體積極主動的內在生成,其表現(xiàn)便是主動踐行自身的感性生命意識與理性生命意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德性指的是個體在社會、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下,逐步增強感性生命意識與理性生命意識,并通過自身積極主動的身體力行,形成真善美健康人格的過程。
二、語文四重德性框架的構建
近年來,學界對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與研究已有相當?shù)臍庀???傮w上來看,核心素養(yǎng)回答的是“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學者們作出不同的界定。張華認為核心素養(yǎng)是指人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需要,解決復雜問題和人適應信息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與人性能力。褚宏啟把核心素養(yǎng)界定為適應21世紀的社會變革,人所應具備的關鍵要素。陳佑清認為核心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成功應對實際生活中某種活動所需要的“勝任力”或“競爭力”。鐘啟泉認為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趨勢須涉及人格構成及其發(fā)展。這說明個體人格是核心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性是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之關鍵。當然,若要真正培養(yǎng)21世紀的國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就得落實到教育層面各科課程標準的制定上。自2015年起,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我國普通高中各科課程標準的修訂開始將核心素養(yǎng)要素滲入到課程中去,使得各科課程承擔起部分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任務。具體到語文學科,其中包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德性培養(yǎng)有著深遠的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簡稱“課標”)規(guī)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從語文教育對德性培養(yǎng)的角度來看,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可以看成是語文教育對個體言語德性、感性德性、理性德性以及自覺德性的培養(yǎng),其具體緣由如下。
語言建構與運用反映的是語文教育對個體言語德性的培養(yǎng)。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是語文教育的最基礎層面。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到“語言”與“言語”的區(qū)別時認為:語言不是說話者的一種功能,它是個人被動地記錄下來的產物;言語卻是個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為。李海林老師認為言語的本質在于語言與思想的組合。事實上,在討論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別時,我們主要關注的應該是語言和言語的側重點,應當注意的是語言更多地體現(xiàn)在社會層面上,而言語則是從個人角度來講的。我們學習語言是為了形成自己的言語,因為言語能夠切實地反映一個人的所思所想。語文教育的最終指向是具體的個人,個人的言語在具體情境中體現(xiàn)的是言語經驗,反映出的是一個人的言語德性。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分別反映的是語文教育對個體理性德性與感性德性的培養(yǎng)。課標對“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解釋是: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以及思維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從課標對“邏輯”“創(chuàng)造”“敏捷”“靈活”“批判”和“獨創(chuàng)”等詞語的使用來看,“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更多的是從思維進行的過程以及所要生成的價值來進行描述的,注重的是學習者理性思維方式的運用,反映了“理性生命意識”在德性養(yǎng)成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課標對“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解釋是: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高雅的審美情趣、高尚的審美品位、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體驗、欣賞、評價、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達到“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目標需要學習者自身“情感態(tài)度”的參與,也就是說,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習者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因此,學習者的審美表達在一般情況下會借鑒以往的語文學習經歷作為工具,或者通過想象說出自己的主張,形成一條以“感性生命意識”為主的思維路線。
“文化傳承與理解”反映的是語文教育對個體自覺德性的培養(yǎng)。中華文化歷經數(shù)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文化素養(yǎng),語文教材編寫本著“文質兼美”的原則,從浩瀚的文化書典中萃取經典的文化作品(必要的語文課程內容)作為學生學習的對象,讓學生形成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這可以為學生的語言積累、德育養(yǎng)成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可以幫助學生走進更加廣闊的文化世界。與此同時,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也需要更加積極地理解、吸收和借鑒其他不同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從而不斷地開拓我們的視野。作為語文教育的最高標準,達到“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崇高目標,其前提是學習者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在實踐層面上,個人主動以文化傳承為己任,并一如既往地執(zhí)行,體現(xiàn)的是一個人的自覺德性。因為文化的傳承始終是出于自發(fā)狀態(tài)主動進行的,只有這樣才能帶來更多的理解。穩(wěn)定的德性形成習慣的德行,這是語文教育對德性培養(yǎng)的應然狀態(tài)。綜上,語文教育對德性的培養(yǎng)建構了以言語德性為基礎,以感性德性與理性德性為兩翼,以自覺德性為最高狀態(tài)的語文德性框架。
三、語文教育對德性培養(yǎng)的具體闡釋
學生德性的養(yǎng)成在于汲取語文教育內容所蘊含的德性精華。在這里,我們的語文教育內容指的是學校的語文教育內容,是基于學科視野下學生所要學習的對象,也就是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語文四重德性的培養(yǎng)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貫徹落實是同時進行的。
作為語文四重德性的基礎,個體言語德性的養(yǎng)成可以借助語文教育中的多種通道。那么,如何發(fā)揮語文教育對言語德性培養(yǎng)的應有作用呢?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言語價值觀。這種言語價值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能夠完善自身人格修養(yǎng),與朋友、家人等社會共同體共甘苦,與國家的發(fā)展前途共命運。學生長時間地受文化經典中真善美價值觀的熏陶與濡染,有助于德性的養(yǎng)成。如“我善養(yǎng)吾浩然正氣”“吾日三省吾身”“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佳句,在這些崇高言語價值觀的感染下,有助于學生找到立言的真正出發(fā)點與歸宿。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德性對學生的德性也會產生重要影響。盡管每個教師言語風格、言語特點不盡相同,但課堂上必須一致的便是充滿愛、散發(fā)美的語文話語。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論述教育的本質時提到:“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應當發(fā)揮榜樣的作用,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與支持。學生獲得教師的肯定與認可后,也會更加積極地投入于課堂上的言語活動,獲得自身的存在感、成就感。另外,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會產生關于思想價值觀的碰撞,這樣也有利于學生相互取長補短,獲得良好的言語價值觀,形成自己的言語德性。
教師與學生對經典文本的解讀,既是對感性德性的培養(yǎng),也是對理性德性的培養(yǎng)。學生借助優(yōu)秀的作品,讓自己浸潤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以達到以文載道、用文養(yǎng)德的目的。感悟與體會作品的詩意與現(xiàn)實指向,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從而豐富自己的涵養(yǎng)。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朝如青絲暮成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等句子都反映了文人濃烈的感性生命意識,體現(xiàn)了一種對美好人生的向往與追求,易于塑造學生的感性德性。對于理性德性的培養(yǎng),在語文閱讀教學層面來說,實質是一場對話的過程。對于文本的解讀,讀者首先要做的便是正確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明白作者苦心經營背后的感情。這便需要用理性的思維方式看待文本。讓學生自己去“聽”,讓學生自己來“說”,“而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體現(xiàn)了教學對話理論、閱讀對話理論的精神。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傾聽權”與“言說權”是培養(yǎng)理性德性的正確途徑。因此,課堂上需要發(fā)生“真對話”。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認知批判地檢查論據(jù)的邏輯性,使思維更具有深刻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回歸到理性德性的思維方式。當然,我們在看待“文本解讀如何對學生德性產生影響”這一問題時,同樣也應該樹立起關于文本的文體意識。各類文本對德性培養(yǎng)的功能與效用是不同的,其對感性德性與理性德性的培養(yǎng)側重點也是不同的。比如具有抒情性質的散文、小說、詩歌偏向于感性生命意識的表達,在教學過程中指向感性德性的培養(yǎng);具有說明、議論等類別的文章更偏向于理性生命意識的闡述,其教學側重點在于對理性德性的培養(yǎng)。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感性德性與理性德性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以發(fā)揮語文教育對德性培養(yǎng)的應有作用。
自覺的德性,這是語文四重德性的最高狀態(tài)。學生自覺德性的養(yǎng)成需要在語文課堂上汲取“營養(yǎng)”,更需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釋放“能量”。學生自覺地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自覺地借鑒其他民族和地區(qū)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和審美情趣,都是在淺層面上走向自覺德性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將自己所學到的東西運用于實際,要將從語文教育中獲得的感性生命意識與理性生命意識付諸行動。新時期,社會更加關注的是教育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的基本理念中強調:要堅持增進語文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guī)劃人生,實現(xiàn)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的價值追求。因此,語文課程旨在讓學生接受語文教育后能夠親身參與社會活動,讓學生在今后的人生實踐上有所建樹。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既是提升自身言語德性的過程,也是提升感性德性與理性德性的過程。那么學生如何在日常的語文學習生活中踐行自覺德性呢?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文化傳播與交流活動,置身于充滿人文情懷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主動將自己的收獲和感想與他人交流分享。這樣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提升了自身與他人的語文素養(yǎng),開闊了視野。另外,在寫作層面上,學生也可以將日常的感悟付諸筆端,書寫人生的真善美,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自覺踐行自身內在的德性,體現(xiàn)出—個人良好的德行。正所謂“人能宏道,非道宏人”,這便是學生對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最好詮釋,因為好的德行會感染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