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梅
【摘 要】幼兒教育歷來是教育界的重點研究課題。同時,音樂學科又是主要的藝術類科目之一。因此育人功能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體現是值得學者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文圍繞小學音樂教育與兒童性格塑造的關系,從情緒調節(jié)、學習態(tài)度、價值觀念、集體認識這四個角度論述小學音樂教育在兒童性格培養(yǎng)方面的積極作用;最后,結合音樂教育理論知識和音樂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一系列有效措施。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兒童性格;培養(yǎng)研究
小學階段優(yōu)質的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學會運用音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因此小學音樂教學工作者要注意把握兒童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通過美好的音樂教育塑造兒童健全的性格。
一、科學的選擇音樂作品
優(yōu)質的音樂教育應當是兼具形式美和內容美的音樂教育,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科學地選擇音樂作品。第一,教師在選取音樂作品時需要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和欣賞需求。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身體和心理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對音樂的記憶能力和敏銳程度均在逐年提高。這一時期的學生對于不同音高、不同節(jié)拍和不同調式的變化都能產生相對正確的反應。第二,音樂作品的選取還應當符合小學階段兒童的審美需求。因此教師應當盡可能選取短小精悍且生動形象的音樂作品。比如:《好娃娃》就非常適合兒童欣賞和演唱的典型歌曲?!逗猛尥蕖返母柙~貼近小學生日常生活,旋律動感,“給我穿啥就穿啥,給我零錢不亂花,給我飯菜不挑揀”鼓勵小學生養(yǎng)成不挑剔、不浪費、不挑食的好習慣;《趕花會》活潑的節(jié)奏和動聽的旋律響起時,學生仿佛成為花海里自由快樂的小動物,享受美妙的大自然,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
二、讓音樂融入學生心靈
小學音樂教學應當引導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喜愛音樂,運用音樂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因此音樂教師需要打開學生感情世界的大門,樹立學生音樂信心、激勵學生音樂創(chuàng)造、啟發(fā)學生音樂靈感。第一,同其他科目相似,音樂課堂上也存在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接觸音樂初期沒有正確認識自己音樂學習方面的能力,導致學習效果差,逃避課堂,學習效果更差的惡性循環(huán)。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動用自己的音樂能力,鼓勵學生在音樂方面的自信。以歌唱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安排這些學生同歌唱能力較好同學一起表演,引導學生開口唱歌,接受同學的掌聲。歌唱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同學們的鼓勵下逐步樹立歌唱信心。第二,教師應當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提高學生音樂課堂的參與度。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課堂任務,給與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創(chuàng)作的空間。面對學生的音樂探索成果,教師應當予以熱情的贊揚以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第三,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小學音樂教育并非把培養(yǎng)音樂家作為主要目的,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基礎的音樂能力,使其能夠獲得終生的音樂樂趣。因此教師需要利用音樂課堂啟發(fā)學生,使其獲得靈感,認識到音樂具有的奇妙作用從而把音樂當作一項終生愛好。
三、采取多種形式進行音樂活動
音樂活動是有別于靜態(tài)音樂知識傳授的動態(tài)教學方法,彌補了靜態(tài)課堂的不足。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從作品欣賞、歌曲演唱、器樂演奏三個方面組織多姿多彩的小學音樂活動。作品欣賞方面,欣賞能力是學生的基礎音樂能力之一。作品欣賞過程中,學生在動用體驗音樂情感、領悟音樂情感和表達音樂情感的能力時也鍛煉著這些能力。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兒童的課堂興趣,促進兒童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消化。第一,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示歌曲的資料。圖片和補充的音頻資料化抽象的音樂形象為具體形象,有助于降低理解難度。第二,創(chuàng)設情景是促進兒童理解音樂作品的有效措施。以《迷人的火塘》的歌曲賞析為例,老師或者學生可以擔任導游,其余學生擔任游客,結合圖片和音頻資料,帶領學生充分了解作品內容。第三,教師應當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鼓勵學生發(fā)表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看法,主動聆聽學生的音樂感想。
歌曲演唱方面,演唱歌曲具有形式簡單和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同時,演唱歌曲可以直接體現演唱者的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能力。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審美情趣、審美感悟以及審美能力。學生在演唱歌曲時必然要運用自身的想象力。在演唱歌曲前,學生需要熟練背誦歌詞、理解歌詞內涵、領悟歌曲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學生要把握歌曲節(jié)奏和旋律變化,發(fā)揮想象力,表現歌曲內容,表達歌曲情感。演唱活動具有高度聯系性,歌曲中的種種元素會使演唱者聯想到具有類似特征的事物。比如,舒緩的節(jié)奏和悠揚的旋律通常用于渲染遼遠天空和壯闊大海的宏偉氣勢;緊湊的節(jié)奏、輕快的旋律通常用于表現跳躍、奔走、跑步等動作。歌曲啟發(fā)演唱者從過往記憶中搜尋與當下歌曲表現相符合的審美體驗,從而形成一種帶有主觀色彩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因此,演唱活動通過調動學生的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
樂器演奏方面,樂器演奏豐富了學生的音樂學習選擇,給予不擅長歌舞的學生獲得音樂成功的機會,增強這些學生在音樂方面的信心,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在音樂課堂上,教師需要注意課堂教學在時間和人力方面的局限性。每一種樂器都擁有獨特的演奏方法,樂器種類的增加會增加教師的教學難度、縮短每一種樂器的課堂有效時間,最終導致器樂教學效率的下降。因此,一到三種的樂器教授是理想選擇。在幫助音樂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時,教師不妨安排學習較差的學生坐在學習較好的同學身邊,方便學習較差的學生有更多機會聆聽和觀賞正確的樂器演奏方法。此外,音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觸摸樂器、使用樂器,促使學生在親手實踐的過程中激發(fā)探索音樂世界的熱情。
參考文獻:
[1]童琳.多維聯動,讓課堂精彩滿溢[J].新校園(中旬刊),2016,(1):136.
[2]李蓮花.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兒童性格的培養(yǎng)[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