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治 何興林
【摘 要】目的:探析研究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術的臨床療效。方法:在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間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中選擇70例進行分組治療,對照組35例采用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進行治療,觀察組35例則采取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1%、觀察組手術時間為(54.1±11.4)min、術中出血量為(86.4±3.1)ml,VAS評分為(0.9±0.2)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得到的治療效果良好,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且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小,故值得推廣。
【關鍵詞】頸椎旁肌間隙入路;胸腰椎骨折;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2-03-0-02
胸腰椎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以往多是通過剝離雙側棘突以及追變,顯露椎旁肌。但該種手術入路可能會損傷神經(jīng),出現(xiàn)繼發(fā)性的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預后康復效果[1-2]。近年來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逐漸在胸腰椎骨折手術中推廣應用,為探析該種手術入路對胸腰椎骨折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現(xiàn)將在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間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中選擇70例進行分組治療,研究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術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做下述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在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間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中選擇70例進行分組治療,依據(jù)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各3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胸腰椎骨折診斷標準。②無后柱損傷。③無脊髓神經(jīng)癥狀。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重要臟器疾病。②不符合手術指征。③病例資料不完整。④患者不同意參與研究。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颊吣挲g:41-72歲,平均年齡為(50.5±4.2)歲。23例為壓縮型骨折、12例為爆裂型骨折。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颊吣挲g:41-73歲,平均年齡為(50.7±4.8)歲。22例為壓縮型骨折、13例為爆裂型骨折。對比組間資料顯示差異不顯著(P>0.05),可比性顯著,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確定傷椎位置后做后正中手術切口,剝離雙側骨性棘突以及椎板,暴露椎旁肌,橫向距離到關節(jié)突關節(jié),在上下臨椎椎弓根植入定位針,確定位置良好后則可擰入椎弓根釘,利用前后縱韌帶牽拉恢復椎體形態(tài),確定復位良好后則可依據(jù)傷椎水平的脊柱曲度預先彎折連接桿并進行連接,安裝橫向連接桿,并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后縫合手術切口。觀察組確定傷椎骨折部位后在傷椎上下椎體雙側棘突旁20mm做縱形切口,切口長度約為20-30mm,胸椎切開胸背前側肌,腰椎切開腰背筋膜,顯露深肌群,暴露關節(jié)突關節(jié),顯露橫突上緣于椎板連接處,在傷椎及上下相鄰椎置入弓根螺釘系統(tǒng)內固定并進行復位,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放置引流管并縫合肌間隙筋膜以及皮膚。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評價標準[3]:患者治療后疼痛癥狀消失,功能恢復良好,椎體高度及后突角度恢復正常則為顯效。疼痛癥狀明顯改善,椎體高度及后突角度明顯改善,但腰背部稍有僵硬、酸脹感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顯效+有效=總有效率。②手術時間。③術中出血量。④VAS評分[4]:采用視覺模擬評價法,總分為10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疼痛越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研究中各同類計數(shù)資料(性別、骨折分型、質量總有效率)和計量資料(年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VAS評分)數(shù)據(jù)的對比處理,分別進行檢驗和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好,臨床總有效率顯著提高(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VAS評分的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54.1±11.4)min、術中出血量為(86.4±3.1)ml,VAS評分為(0.9±0.2)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胸腰椎骨折臨床較為常見,其主要表現(xiàn)為屈曲型壓縮型骨折,手術是臨床治療該骨折的常用方法,前路手術較為復雜,患者術后需要忍受較長時間的疼痛,因此臨床多采取后路手術治療。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需要椎板骨膜下剝離脊旁肌牽開顯露,長時間牽拉壓迫較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神經(jīng)損傷以及肌肉缺血,術后極易引發(fā)種種不良情況,如肌肉萎縮以及腰痛等[5]。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是近年來臨床應用較多的胸腰椎骨折入路方法,該種入路比較簡單,可較為容易到達關節(jié)面以及橫突,同時該種手術入路形式也避免了對椎旁多裂肌的剝離,保護了椎旁肌的正常生理特性,因此有助于降低術后腰背痛的發(fā)生幾率,更利于患者康復[6]。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了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1%顯著高于對照組。另外對比手術指標以及疼痛評分也提示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更低、手術時間更短且術后VAS評分更低。證明該種手術入路治療效果更佳,更利于患者康復且治療安全性更高,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小。
綜上所述,采用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得到的治療效果良好,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故值得推廣。
參考資料
彭茂秀,湯呈宣,林利興,等.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 2013, 16(2):129-131.
周樹權,蔣勁松.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2, 9(19):65-66.
林子豐,王萬明,魏梅洋.椎旁肌間隙入路和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治療胸腰椎骨折的前瞻性研究[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 2013,31(6):526-530.
黃大立,熊波,劉曉嵐,等.椎旁肌間隙入路與后正中入路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4,43(2):3-5.
林加陽,李鈿,徐耿填,等.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5,38(3):121-123.
費國策,許立新,張斌,等.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與傳統(tǒng)入路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對比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6, 45(6):7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