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
[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歷史的標志,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長征精神對于國民意義深遠,它是我國歷史發(fā)展長河中凝結出的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兒女心中的驕傲。本文將探析基于文化強國視閾下的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探究如何利用與開發(fā)紅色資源,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強國;長征精神;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 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2018) 04- 0082- 02
在不同學者的看法中,長征精神包含著不同的含義。長征精神為國民帶來的震撼,直至今天也絲毫未減,同理,長征精神的價值,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fā)揮出不同的作用,它是我黨永恒的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啟明燈,偉大的長征熔鑄了長征精神,也練就了中華兒女百折不撓的品質。
一、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
(一)堅定必勝的理想信念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的一次偉大壯舉,也是我黨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與方向的一次重要嘗試。長精神更像是我黨堅定的理想信念,科學的理想信念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它是群眾個體的價值目標與意愿,也是社會整體發(fā)展的長遠追求。正因紅軍的理想信念足夠堅定,才會一步步的突破艱難險阻,堅持不懈的與敵人力量抗衡,最終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這種頑強的信念不僅體現在整個紅軍的隊伍上,更深深的埋在每一位戰(zhàn)士的心中,即便面對惡劣的天氣,險峻的自然環(huán)境,紅軍始終都沒有放棄。俗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哪怕是一塊樹皮,也能夠燃氣紅軍的希望,將他們的革命熱情揮灑在中國的土地上,為捍衛(wèi)國家的尊嚴誓死反抗,正是這種百折不撓的信心,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夠換來中國人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崇高的理想追求
長征的路途遙遠而漫長,在沒有充足的食物與水的情況下,戰(zhàn)士們仍然能夠保持高昂的戰(zhàn)斗熱情,不怕吃苦、敢于犧牲,與眼前的利益相比,他們更相信祖國能夠迎來美好的一天,他們始終都不曾放棄,正是因為在所有人的心中,革命是必勝的,為了這必勝的事業(yè),他們甘愿貢獻自己的力量,一切以國家與人民為核心,這種崇高的理想追求使得我國擺脫了列強的瓜分與彈藥的洗禮,最終成為獨立自主、富強民主的文明新中國。
(三)不怕犧牲的戰(zhàn)斗意志
長征的艱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許多文獻與歷史材料中都曾有記載,紅軍需要參與各種規(guī)模的戰(zhàn)斗,每日行軍三十公里左右,加之沒有物質方面的補給,人體的機能早巳達到極限,在這種狀態(tài)下,紅軍毅然決然的選擇長征,這種不怕犧牲的戰(zhàn)斗精神,是安穩(wěn)條件下生存的人們所不能比擬的,也是當代國民最缺少的一種品質。
(四)不畏艱難的生存意志
紅軍長征不斷的穿梭于山川與平原,高山上氣候寒冷,飄雪會阻擋人們的視線,更有可能影響到人們辨別方向,刺骨的河水使人行動不便,渾身發(fā)抖,這些都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在極寒環(huán)境中,人常常會感覺犯困,這是因為身體的各項機能進入休眠狀態(tài),在身體異常疲憊的情況下,一旦入睡后就很難醒來。此外,草地也是長征中最為恐怖的一段路程,草地上的氣候潮濕,沼澤會讓人窒息而死,雖然沒有槍林彈雨,沒有戰(zhàn)火紛亂,但詭異地形與潮濕的環(huán)境更讓人感到恐怖。紅軍在前進的途中攻下了一道道難關,這是對生存的一種本能的追求,更是對命運的不屈服。
二、基于文化強國視閾下長征精神時代價值
(一)塑造教育價值
中國共產黨是紅軍長征的重要精神支柱,我黨在長征的過程中不斷的鼓舞戰(zhàn)士,宣傳革命必勝的信念,讓紅軍能夠不斷的克服長征中的困難,實現半個中國的戰(zhàn)略大遷移。這種共產主義思想正是人們追尋的共同目標,在長征中,許多女戰(zhàn)士充分的體現出了吃苦耐勞的精神,跟隨革命的大部隊,她們任勞任怨、不怕犧牲的品質令人動容。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進入到了新的長征階段,為了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為了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我們更應當將長征精神作為國家建設的支撐與動力,做能夠克服艱難險阻,一心求發(fā)展的“硬骨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無論是長征、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我國都在不同時期制定出針對性的發(fā)展方案,而這種方針也成為了堅持我黨不斷完成改革的堅定信念。為了能夠為國民創(chuàng)建更加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為了在國際上更好的求發(fā)展,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標,我黨始終堅定不移的走共產主義路線,“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一個國家的衰落,往往從一個信念的喪失開始,我黨深刻的領悟到這一點,堅定不移的跟隨最初的理想信念,并始終朝著同一方向努力,這種曠日持久的追求最終也會迎來最終的勝利。
(二)引領社會價值
長征精神是所有優(yōu)秀文化與精神的集結體,政黨來源于社會,又服務于社會,因此政黨的社會性是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在長征的路上,中國共產黨廣泛的汲取群眾的意見與建議,時刻遵循為人們服務的基本宗旨,在批評中總結經驗,并不斷的尋求社會代表性。這種與民同在的社會思想,不僅帶動了優(yōu)良社會風氣,也促使長征取得最終的勝利。紅軍受到群眾的愛戴,致使共產黨的重要思想產生極大的社會價值,時刻引領著社會的發(fā)展。
社會的發(fā)展不僅僅需要政黨的領導,更需要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核心價值觀。在長征中,軍黨問相互信任,排除了各種不良因素的干擾,他們都選擇站在群眾與國家的角度看待問題,最終不斷的達成共識,形成無比信任的關系,紅軍對共產黨的忠誠,致使長征能夠有計劃的進展,這種認同感與感召力在長征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家進入到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隨之也滋生出大量的階級剝削與腐敗,這種精神污染散布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yè)的建過程中,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長征精神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它能夠使社會成員重新產生對我黨與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認同感。
(三)方法導向的價值
長征的艱辛不僅體現在身體上,更體現在精神上,中國共產黨利用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扳倒黨內部各種錯誤思想,堅定了我國發(fā)展的路線。實事求是是我黨的基本思想,在遵義會議后,我黨再次確定將實事求是作為重要指導思想,此外,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實際情況的結合,改革開放后,我當由提出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充分的發(fā)揮實事求是的價值,真正的解決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
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我黨在長征中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情況相結合,獨立自主的解決革命中的問題,才能夠真正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也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才深刻的認識到長征為我們帶來的啟示。只有充分的掌握科學理論,才能夠把握前進的方向;只有立足根本,才能夠真正的開拓前進的道路。獨立自主是長征精神的重要體現,它能夠為中華民族帶來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從而使中國在國際上能夠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點與時代特征。
(四)凝聚黨的價值
黨性,是共產黨的根本性質,它是我黨堅定意志的重要體現,黨性代表我黨的凝聚力與創(chuàng)造力,更是我黨為人民謀福利的重要條件。長征過程中,戰(zhàn)士們處于再艱險的環(huán)境,也不會忘記自己最終的使命,將自己的信念交付于黨,將自己的力量與千萬戰(zhàn)士的力量融為一體,作為捍衛(wèi)國家的銅墻鐵壁,紅軍始終堅信我黨的領導,堅定不移的服從我黨的指揮,這種集體團結已經超出了戰(zhàn)友間的情誼,廣大的戰(zhàn)士萬眾一心,互幫互助,這種相互間的信任是無法比擬的。集體主義的凝聚導向,也是長征精神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黨在長征的過程中,不斷的反省,最終克服了左右方面的錯誤,保全了我黨團結的大局,在遵義會議上,矛盾雙方經過激烈的斗爭,最終克服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勢力,掃清了我黨發(fā)展過程中的障礙,并與張國燾等人做出了堅決的斗爭,在關鍵時刻維護我黨的正確領導,最終迎來革命的勝利。
(五)凝聚民族力量的價值
長征發(fā)生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這種環(huán)境是煉就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條件,長征精神是在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中形成的,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役,一座座白雪皚皚的雪山,都為長征精神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紅軍戰(zhàn)士是可親可敬的人,他們不遠萬里的奔赴戰(zhàn)場,承受著常人所無法承受的壓力,人們總是會拿紅軍戰(zhàn)士的吃苦耐勞來做文章,拿他們的艱苦奮斗來教育別人,這些都說明了長征精神對現代國人的影響。沒有堅強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長征精神迸發(fā)出來的神奇力量,為中華民族帶來了不竭的精神財富,更是中國未來發(fā)展的精神支撐。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激勵中華兒女奮向前的偉大力量,本文從不同方面探析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與價值,望能夠為更多的中國人帶來鼓舞,勿忘長征的艱辛,為新中國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運普,陳曉璇.新形勢下長征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法制與社會,2017( 28):188 - 189.
[2]尹磊.淺析長征精神及其時代價值[J].馬克思主義學刊,2017,5 (1):186 - 191.
[3]袁垚.長征精神與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現實表達[N].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7,30(1):31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