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在歷史、心理、社會、制度、政治、文化等層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識性的集體身份認同。
在新疆生活著維吾爾族、哈族、回族、蒙古族、漢族等等。我班的幼兒也是多民族幼兒組成的班級,如何讓他們從小都知道有著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知道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國”。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因此在我園“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活動下,我們開展了以下活動。
一、主題教育活動課
我們通過班組集體教研,在幼兒活動課里面加入了社會領域的《星光大道之中華民族情》活動以星光大道為主線教師作為主持人,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分別請了班級里面的哈、維、漢三位個民族小朋友穿著自己民族的漂亮衣服表演了一段舞蹈并且分別帶來了一段VCR,介紹了自己民族喜歡的食物,以及他們得飲食習慣,讓幼兒對三個民族的的優(yōu)美舞姿和音樂產生欣賞、喜愛之情,在這種寬松、快樂的氛圍中讓幼兒分別都了解了三個民族音樂,飲食習慣。緊接著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知識競賽環(huán)節(jié),抓住了大班幼兒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的特點,競賽的題目圍繞著三個民族的服飾,飲食,樂器等等,最后環(huán)節(jié)大家同唱一首歌曲《大中國》,增強幼兒的自豪感,我們不分民族,都是中國人。增強了孩子們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教學活動《去小克老師家做客》利用了民族教師的優(yōu)勢資源作為一個主人公邀請班級小朋友做客,品嘗了維吾爾族的奶茶,認識了他們的馕、干果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認識并欣賞不同民族帶來的不一樣的美,讓幼兒產生喜愛之情。
二、幼兒制作海報貼
《綱要》里面指出:“幼兒的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往往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的經驗和體驗而學習的。教師要注意通過環(huán)境影響幼兒。”因此我們讓孩子利用不同的材料通過合作制作關于“民族團結”的海報,貼在班級的主題墻上,樓道里面貼上有關的宣傳畫,總能聽見幼兒指著墻面說:“這是我和好朋友,我教他說國語,我們不分你我都是一家人”,“這副畫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等等,相信這樣的一顆“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埋藏在孩子們心里,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三、家園共育
俗話說得好,“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得言行多半是父母的縮影,因此我們要加強家長層面的“共同體”意識,例如:“每周一請家長一起升國旗”,“請民族家長助教來班里和孩子們一起談冬不拉,唱歌,跳舞”再說說他們的美食,服飾,習慣,等等,并且知道我們都是一家人不分你我,這一系列的活動提升了家長對“共同體”的認識,從幼兒身上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更愛自己的祖國,喜愛我們的五星紅旗。
中華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大地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相互融合的偉大結晶。正是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歷史過程與“大散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的現(xiàn)實場景,才使得“多元一體”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屬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認同中華文化和認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