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嬋
【摘要】隨著我國將“發(fā)展普惠金融”列入“十三五”規(guī)劃,國家將大力推動金融行業(yè)的改革,其中尤為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出綜合實力強的應用型金融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加快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在金融學教學過程中注入更多新鮮養(yǎng)分,以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要。本文分析了當前國內金融學課程的教學現狀以及國內金融業(yè)對人才的需求現狀,并根據筆者在高校的教學經驗,從課程內容、課程教學手段以及課程考核制度等幾方面對高校的金融學課程教學提出了改革建議,以期為培養(yǎng)高素質金融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金融學 教學改革 高校 新形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020-02
2013年,我國將“發(fā)展普惠金融”列入“十三五”,2016年的杭州G20峰會更是把普惠金融作為一項重要議題。這就對高等院校培養(yǎng)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學》是我國高等院校財經類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是普及金融教育、學習金融知識的入門課程。課程學習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金融領域的基本知識,把握金融運作的內在規(guī)律,認識并能夠解決經濟生活中存在的金融問題。在新的形勢下,高校對金融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國金融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和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國內眾多高校的金融學課程教學還停留在傳統(tǒng)層面。表現在:內容上偏重理論性,實踐性不強,注重宏觀,缺乏微觀;教學手段局限于多媒體課件、板書和理論講授。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知識點,課堂氛圍沉悶,學生難學、興趣不高。
其次,一些高校使用的金融學教材更新不及時,較為陳舊,一些金融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適用于當下的經濟金融實情。同時,一些高校配套設施不完善,沒有為金融學以及相關課程設置實驗室等實踐操作的場所或平臺,更沒有引進相關操作軟件供學生學習使用,單純的課堂理論教學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當下金融學課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
另外,部分高校對金融學課程考核方式較為單一,一般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卷面成績加權平均的方式進行考核,相對于平時成績,期末卷面成績的權重更大,使得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更注重學科知識的記憶而不是理解,因此,課堂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后學生死記硬背現象也就很普遍了。
二、國內金融業(yè)對人才的需求現狀
隨著普惠金融的發(fā)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國對金融人才的需求數量大幅增長,尤其是應用型金融人才,同時也對人才的層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國經濟正步入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階段,國內經濟各領域都在孕育本行業(yè)內的轉型升級。傳統(tǒng)金融行業(yè)同樣也面臨轉型機遇,將由粗放型高增長模式向穩(wěn)健發(fā)展態(tài)勢轉變。金融機構人才戰(zhàn)略也發(fā)生了變化。隨著金融各細分行業(yè)迅猛增長,金融機構類型不斷增多,企業(yè)也愈加重視人才的綜合能力。同時,為滿足金融業(yè)發(fā)展新趨勢的要求,金融機構在引進人才時,會特別重視特定業(yè)務所需的專業(yè)能力以及面對新興業(yè)務的創(chuàng)新能力。
綜合來看,金融業(yè)內用人標準正在發(fā)生新的變化,理論知識扎實與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卓著兩者兼具的高素質綜合型金融人才更能滿足當下金融業(yè)的市場需求。
三、新形勢下高校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思路
1.教材與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教材、教師、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三種基本要求,也是教學質量生成的三種基本要素。教材是教師執(zhí)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國內外《金融學》教材數不勝數,很多教材一直在不斷修訂更新,其根本原因就是,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fā)展,教材中的部分篇目,無論從理論、內容、結構等方面,都已經跟不上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因此高校在選擇金融學教材時也要與時俱進,關注最新修訂的金融學教材,對比挑選,及時更替。
另外金融學的教學內容必須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與金融實際接軌,體現時代性。
從學生的需求來看,他們希望能學到更貼近時代的金融知識。教師在講解貨幣制度、外匯儲備、信用工具、金融市場等內容時,適當引入金融領域的經典案例或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金融現象等,對教材內容加以補充,借助實例分析與講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解外匯儲備時,引入案例——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合98年香港保衛(wèi)戰(zhàn),通過最終結果的對比來幫助學生認識到外匯儲備的重要作用,理解外匯儲備是如何運用的。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時時關注國內外金融動態(tài),為自己的教學注入新鮮養(yǎng)分。
2.增加課堂互動,提高學生參與度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可只沉浸在授課內容當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聽講狀態(tài),適時地與學生互動。例如增加隨堂提問,增加課堂討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見解,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提升課堂氛圍,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教師也可選取教材中相對簡單、結構清晰的部分小節(jié)作為學生自學和自講的內容,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布置自講內容同時鼓勵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搜尋相關案例等,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增加學生自講環(huán)節(jié)的趣味度和豐富度,從而提升學生學習金融學的參與感。
3.教學手段多樣化、注重實踐
《金融學》是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為了實現培養(yǎng)應用型金融人才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只進行理論講授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注重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金融操作能力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借助現代化的實驗場所。高校應積極著手建設金融仿真實驗室,配備計算機,安裝商業(yè)銀行業(yè)務模擬教學、證券市場模擬交易等軟件,為實施實踐性教學提供物質基礎,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熟悉銀行業(yè)務的操作流程以及在不需要實際資金的前提下,了解股市、期市,提高買賣策略,在模擬中學習和實踐金融理論。這種特定的教學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認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完善考核制度
我國高校金融學課程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多為學期末“一考定成績”,考試內容當中強行記憶的成分占比比較大。這種考核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個性的發(fā)展,有悖于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也容易引發(fā)學生逃課、作弊等投機心理。
基于以上問題,高校應打破應試教育的桎梏,采取多樣化的考核形式,以靈活的過程考核為主,以期末試卷考核為輔。例如除期末試卷成績外,加入平時成績和上機實驗成績兩種考核形式來綜合評定。
考核的內容也要多元化,以考察學生能力為主,理論知識掌握為輔,突出對實踐能力的考核。例如金融學期末試卷題型要豐富,增加案例分析等主觀試題的比例和分值;平時成績除了考勤情況和平時作業(yè)完成情況兩部分分數外,還應加入模擬講課、隨堂提問、課堂討論等分數來綜合考評,將考核貫穿到課程的日常教學之中,使平時成績的給定更加合理、公平、公正。
最后,要調整好各種考核形式的比例,使之更能滿足培養(yǎng)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平時成績30%+實驗成績40%+期末考試成績30%的評定方式來確定學生最終的金融學課程成績,以期從多維視角綜合評判學生的學習成果,對課程教學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四、結語
高校承擔著向國家、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責任,新形勢下金融行業(yè)對應用型金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對高校培養(yǎng)金融專業(yè)人才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高校應當重視并加快推進金融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是金融教育緊跟時代變化。以上是筆者對金融學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有待時間檢驗,希望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高水平金融人才做出一點貢獻,進一步促進我國金融行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128-130.
[2]李瓊.金融學科的發(fā)展趨勢與金融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5,(4):84-86.
[3]隆宗左,羅荷花,廖子貞,尹宜民,蔣重霄.基于普惠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時代金融,2017,(4):291-292.
[4]李文輝,孫紅果.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學教學改革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