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張 旭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川菜在中國甚至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而說起川菜必然會提到它的經典味型之一的魚香味[1-3]。雖然使用的原料中沒有魚,但烹制時使用的調料是從前家里烹制鮮魚時所用的調料,從而使本身沒有魚的原料,產生了魚特有的香氣[4]。魚香味菜品烹制過程復雜,要考慮諸多的因素(如火力的大小、油溫的高低等),既要確保菜肴主料的品質特性又要突出輔料的特色,還要將各種調味料按一定比例調制出魚香味,只有經驗豐富、烹調技藝高超的廚師才能保證魚香肉絲的品質[2,5-6]。因此,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研究具有色澤紅亮、酸甜平衡、姜蒜味突出的傳統(tǒng)魚香味復合調味醬非常迫切,其不僅滿足了眾多食客的就餐需求,更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制作美味菜肴。
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比起傳統(tǒng)單一的調味品的安全營養(yǎng),人們更加青睞復合調味料的便利快捷。據統(tǒng)計,2007年我國發(fā)酵制品和調味品企業(yè)總產值已經達到900多億元,其中復合調味品的增長率達到20%,是所有調味品中增長最迅速的[7-9]。復合調味品的崛起,同時也帶動了相關企業(yè)的發(fā)展。有關食品科研人員明確指出:“往后十年,復合調味品會以非??斓乃俣劝l(fā)展。”這說明復合調味品的發(fā)展已經成為調味品行業(yè)進程的里程碑[10-12]。
目前市售的魚香調味料很多,但大多存在色澤暗淡、酸甜比例失衡、姜蒜味過分突出等問題,本研究旨在開發(fā)一種傳統(tǒng)魚香味復合調味醬,既可解決上述傳統(tǒng)魚香調味料的不足,同時在調味料研制過程中進一步細化工藝研究,從而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投入生產應用,提高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和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泡紅辣椒、大蒜、生姜、生抽醬油、白砂糖、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保寧醋、食用鹽、蔥、蔥油,以上輔料均需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要求,采于成都市市售。
ASTREE電子舌 法國Alpha MOS公司、電子天平、電磁爐、炒鍋、刀具。
1.3.1 基本配方
基本配方如表1所示。
表1 魚香味型調味料基礎配方數據
1.3.2 工藝流程
1.3.3 操作要點
原輔料的預處理:泡紅辣椒去蒂、同時去籽,剁碎成細末; 生姜和大蒜去皮、洗凈。
切配:將泡辣椒、大蒜、生姜等原料剁成細末狀備用,按照配方分別稱量好原料和輔料。
紅油的炒制:為炒出紅油且泡紅辣椒不被炒煳,先將油燒熱后把鍋放在旁邊冷卻半分鐘左右,投入紅辣椒末。
糖和醋的炒制時間點控制:將糖和醋稱量好以后,嚴格把控放置的順序和時間,糖的炒制時間需短,防止發(fā)生焦糖化反應,其次醋投入以后,應立刻關電磁爐,以免食醋揮發(fā)。
裝罐:洗好并烘干盛醬的罐子,冷卻后裝罐,操作時避免產品碰到瓶蓋,留3mm的頂隙。
成品管理:為避免調味醬與空氣接觸,裝罐后將罐口密封。
1.4.1 單因素實驗
在魚香味復合調味料的生產過程中,食用油品種、蔥油、泡辣椒以及食醋和白砂糖的糖酸比對產品的色澤、口感、滋味影響較大。在傳統(tǒng)魚香味復合調味料基礎配方的條件下,對這5個原材料進行單因素實驗,食用油分別選取了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3種,分別選用大蔥和蔥油作為一組對比,對泡辣椒的添加量在35~75g之間設置5個梯度實驗,分別為35g、45g、55g、65g、75g;對食醋的添加量在10~30g之間設置5個單因素實驗,分別為10g、15g、20g、25g、30g;對白砂糖的添加量同樣在10~30g之間設置5個單因素實驗,分別為10g、15g、20g、25g、30g。根據感官評價選出最優(yōu)原料及其最佳添加量范圍。
1.4.2 正交試驗
通過單因素實驗結果,確定了白砂糖、食醋及泡紅辣椒的最佳添加濃度范圍。為進一步確定魚香味調味醬的最佳配方,根據單因素實驗結果,選取對呈味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泡辣椒、白砂糖、食醋),采用L9(33)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試驗(見表2)??疾旄鱾€因素在魚香味復合調味醬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確定各因素對魚香醬各方面的影響效果。
表2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
1.4.3 傳統(tǒng)魚香味復合調味醬的感官評價
隨機選擇10名食品專業(yè)同學組成的評定小組,對不同產品嚴格按照感官評價的流程進行綜合評價,以10名同學的感官鑒評評分平均值作為感官評價結果,感官評定標準如表3所示。
表3 傳統(tǒng)魚香味復合調味料感官評定標準
1.4.4 電子舌測定
電子舌待測樣品處理:將正交試驗得出的9個不同配方的產品,在4℃的環(huán)境下貯藏24h后作為待測樣品。分別稱取20g樣品置于500mL樣品瓶中,按1∶10的比例加入200mL蒸餾水,密封。每個正交試驗的樣品同種同劑量5組進行電子舌測定。
操作步驟:取20g樣品,用200mL蒸餾水溶解,過濾取100mL濾液,將制備好的電子舌待測樣品于電子舌圓形托盤中,首先利用純凈水對傳感器進行清洗,清洗之后再對每個待測樣品進行測定,每個樣品測定5次,每次測定之后必須對傳感器進行清洗,所得的數據采用ASTREE電子舌自身配套的數據分析軟件Alphasoft進行數據整理。
通過單因素實驗,以10名食品專業(yè)同學評分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標準;取感官品評得分最高的因素作為最優(yōu)條件;分別確定泡辣椒、白砂糖、食醋最適添加量范圍;食用油的品種;蔥與蔥油的選擇記過進行分析。
2.1.1 食用油品種單因素試驗
由于食用油的品種對傳統(tǒng)魚香味調味醬最后的呈味由一定的影響,當選擇花生油和玉米油時,由于其固有的味道,對最后成品的魚香味一定的影響,導致口感較差,當使用菜籽油時這種影響幾乎沒有,口感較好,所以最終結果選擇菜籽油從營養(yǎng)價值方面看,人體對菜籽油消化吸收率可高達99%,并且有利膽功能。
2.1.2 蔥與蔥油的單因素實驗
由于蔥與蔥油對傳統(tǒng)魚香味調味醬的色澤、香氣和滋味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影響,當選擇用蔥末時,蔥末的綠色與傳統(tǒng)魚香味調味醬的透亮的紅色色澤有所沖突,且蔥末不僅原料處理相對蔥油較難處理,不利于工業(yè)化,且香氣與滋味也相對較差,所以最終選擇蔥油。
2.1.3 泡紅辣椒單因素試驗
由于泡紅辣椒的添加量對魚香味復合調味醬的色澤和口感影響較大,泡紅辣椒添加量為35~45g時,由于添加量較少,成品色澤較暗淡,缺少魚香味復合調味醬應有的鮮亮色澤,且成品酸甜味突出,缺少應有的辣味;當泡紅辣椒添加量為65~75g,由于添加量較多,成品的泡椒味過重,掩蓋了魚香味原有的酸甜口感,口感較差;當泡紅辣椒添加量為45~65g時,魚香味復合調味醬成品口感適中,色澤鮮亮紅潤,滋味較好。因此,通過對泡紅辣椒添加量的單因素實驗,最終得到最適泡紅辣椒添加量范圍在45~65g之間。
2.1.4 白砂糖單因素試驗
由于白砂糖的添加量對魚香味復合調味醬的色澤和口感影響較大,白砂糖的添加量為10~15g時,魚香味復合調味料的糖酸比失去平衡,從而影響魚香味復合調味醬的口感與滋味,導致酸味突出,而缺少魚香味復合調味醬應有的甜味;當白砂糖添加量為25~35g,成品的甜味過重,同樣致使魚香味復合調味醬酸甜比例失衡,口感較差,且當白砂糖添加量過多時,發(fā)生的焦糖反應會影響魚香味復合調味醬原本鮮亮的紅色,使其色澤偏暗;當白砂糖添加量為15~25g時,魚香味復合調味醬成品口感適中,色澤鮮亮紅潤,滋味較好。因此,通過白砂糖添加量的單因素實驗,最終得到最適白砂糖添加量范圍在15~25g之間。
2.1.5 食醋單因素試驗
由于食醋的添加量對魚香味復合調味醬的滋味和口感影響較大,食醋的添加量為10~15g時,由于添加量較少,食醋的揮發(fā)性強,使魚香味復合調味料的糖酸比失去平衡,甜味突出嚴重,而缺少魚香味復合調味醬應有的酸味,從而影響魚香味復合調味醬的口感與滋味;當食醋添加量為25~35g,由于添加量較多,成品的酸味過重,且醋味濃重刺鼻,致使口感較差,且色澤偏暗;當食醋添加量為15~25g時,魚香味復合調味醬成品口感適中,色澤鮮亮紅潤,滋味較好。因此,通過食醋添加量的單因素實驗,最終得最適食醋添加量范圍在15~25g之間。
在三因素三水平設置9次正交試驗,并根據表3的評分規(guī)則進行感官評價,傳統(tǒng)魚香味復合調味醬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正交試驗結果分析表
由正交試驗結果分析表結果得出,在泡紅辣椒、食醋及白砂糖3個因素中,對魚香味復合調味醬影響程度分別為:泡紅辣椒>食醋>白砂糖,由此確定最優(yōu)配方為A3B3C1,即最佳條件為:泡紅辣椒添加量為55g,食醋添加量為25g,白砂糖添加量為20g。
圖1是傳統(tǒng)魚香味復合調味料正交試驗9個樣品的電子舌主成分分析圖。由圖2可知第一主成分為97.006%,第二主成分為2.132%,二者貢獻率達到99.138%。因此通過對傳統(tǒng)魚香味復合調味料的電子舌傳感信號的主成分分析,降維得到的PCA圖保留了原始數據的絕大部分有效信息,反映了魚香味復合調味料滋味的整體數據信息。此外由這9個樣品主成分分析圖還能得知:在PCA的不同區(qū)域類聚了不同滋味的魚香味調味料的樣品,說明該方法對魚香味復合調味料滋味的識別度較高。通過進一步分析可知9個樣品在圖像上都存在交集,說明8個樣品的滋味具有相似之處,都存在一定的魚香味。
圖1 魚香味復合調味料電子舌PCA圖
本實驗通過單因素實驗和正交試驗,對傳統(tǒng)魚香味復合調味醬影響較大的3個因素:泡紅辣椒、食醋、白砂糖的添加量進行確定,最后確定在基礎配方的條件下,設置這3個因素的添加量分別為:泡紅辣椒55g、食醋25g、白砂糖20g。由本實驗得出傳統(tǒng)魚香味最佳配方為:食用油50g、姜末20g、蒜末15g、泡紅辣椒55g、醬油8g、食醋25g、白砂糖20g、蔥油5g、食鹽3g。結合電子舌技術,得出9個樣品之間有所差異,對本實驗結果提供強有力的輔助性說明。本實驗由于醋的揮發(fā)性對傳統(tǒng)魚香味調味醬影響較大,以后可在這方面更進一步研究,在保證傳統(tǒng)魚香味香氣、滋味等屬性不變以及少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下,延長傳統(tǒng)魚香味調味醬的保質期。
參考文獻:
[1]馬漢軍,宋照軍,劉璽,等.魚香味專用調味醬工藝試驗[J].食品工業(yè),2005(5):22-24.
[2]賈洪鋒,梁愛華,秦文,等.氣質聯(lián)用法分析魚香肉絲中的揮發(fā)性風味物質[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1(3):121-125.
[3]盧黎,陳應富,熊軍,等.傳統(tǒng)冷菜魚香味型標準化制作工藝研究[J].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報,2011(6):26-28.
[4]辛松林,肖嵐,劉明.淺談川菜菜肴中的風味之魚香味型[J].中國調味品,2014(8):135-140.
[5]辛松林.魚香味的基礎調味汁標準化初探[J].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報,2008 (2):15-16.
[6]賈洪鋒,蘇揚,周凌潔.我國復合調味料的研究進展[J].中國調味品,2014(5):129-133.
[7]紀艷青,趙蘭坤,籍廣紅,等.我國復合調味料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6(2):70-72.
[8]郭曉強,陳朝暉,王衛(wèi),等.復合川菜調味料生產工藝的研制[J].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1-15.
[9]鄧成萍,全明海,張惠.復合調味料的研究進展[J].中國調味品,2005(2):8-11.
[10]毛羽揚.復合調味料在中國烹飪發(fā)展中的作用[J].美食研究,2015(1):52-54.
[11]呂懋國.調制新型魚香味[J].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報,2006(1):21-22.
[12]田文廣,李雁,劉素梅,等.氣質聯(lián)用分析復合佐餐調味料的香氣變化及保存條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3(3):34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