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形成能力。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模式,有效地引導學生 “豐富語言積累”,“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現(xiàn)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3-0054-01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仍存在碎片化、滿堂灌、無趣無味和教學單一性這些現(xiàn)象。顯然,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符合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的要求,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提升閱讀素養(yǎng),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才是我們應該遵循的方向。鑒于此,筆者主張要重視語文閱讀教學,提出巧用教材、聯(lián)系生活和注重積累三大策略。
1 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
第一,語文教學的碎片化。很多語文教師還沒有完全按照語文教學新理念所指導的實行,將一個完整的閱讀文本硬生生拆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學習目標,在教學中仍然習慣于把知識嚼碎,把語文知識內容碎片化、段落化,而不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體會語文之美。
第二,語文課堂滿堂灌。老師一味灌輸,學生得不到思考和自我感悟。老師講,學生聽,那么學生就變得“機械化”。老師一味采取“填鴨式”的教學,學生根本是無法進行語文的學習,沒有辦法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更別說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了。語文知識與技能都要靠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領悟獲取的,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代替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學生身上。
第三,語文課堂枯燥無味。部分老師不管是教散文也好,教詩歌也好,不管是教文言文也好,教說明文也好,采取的都是同一種方法套路。在課堂上,教學形式枯燥,基本上就是一問一答,老師問,學生回答,循環(huán)往復。教學工具也是只有黑板和粉筆;課后,每天的作業(yè)布置除了寫作文就是完成練習。語文課堂死氣沉沉,缺乏生機,老師沒有充分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教學手段與技術干枯無味,教學內容沒有味道,學生自然提不起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道路“多點真誠,少點套路”,那學生是可以提高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能力的。
第四,語文教學的單一性。部分老師往往會給學生限定標準答案,答不出他所預想的答案,要么不給分,要么就少給分,讓學生的答題思路囿于標準答案。其實,我們所重視并不是結果,而是在這個探討的過程中,學生思辨能力及價值觀的形成。
2 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2.1 巧用教材
葉圣陶先生說:“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中,必須不斷地用心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比~老的這段話,道出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所在。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們并不是要扣字詞,而是立足文本,進行整體把握,抓住文本的特色之處,從作者情感出發(fā)。
筆者認為在現(xiàn)今階段的教學,需要更加注重的是作者是怎么寫出這篇文章的,而不是寫了什么。內容人人得見,涵義只給有心人得知,活用教材,用教材教,就可以讓學生基于文本內容、思想、情感,厘清文本的篇章結構和語言特質。例如,《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友人的形象,我們讓學生評價友人的形象時,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種的,也許學生會覺得友人是一個有禮貌的人,因為“尊君問不”中的“尊”字可以看出友人的有禮貌,也許學生會覺得有人無禮,因為“對子罵父”,或許還有學生有其他的思考,但是筆者覺得在這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2.2 聯(lián)系生活
語文是和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學科,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能服務于生活,所以學習語文既在“課內”,又在“課外——生活”。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語文課內和課外的關系。
近幾年來,中考命題材料很多并非教材上現(xiàn)成的,而是取自課外,于是,有些師生對課外的復習資料加倍青睞,卻不重視有效運用語文教材。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所以,語文的學習更要重視“課內”課本的學習。但是,我們只把語文學習局限在課內也是不對的。如果說語文素質的提高僅僅靠課堂上面每天一兩課的課時,那肯定是不夠的。語文素質的提高是需要從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去落實到位的。《語文學習》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边@句話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如果我們只是讓學生上課聽聽講、課后做做練習,而不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和體悟生活,進行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那么學生就不能學好語文,提升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把語文課堂教學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才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2.3 注重積累
語言材料積累,包括生字、詞語、句子的積累,這些需要通過大量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材料的輸入,積累詞語的運用搭配,體會詞與句和句與句組織的經(jīng)驗,對處于語言發(fā)展關鍵期的學生而言,毫無疑問是重中之重。教材中很多經(jīng)典篇章《秋天的懷念》《春》《濟南的冬天》等等都是學生課內積累語言的很好范本,讓學生背誦、仿寫,然后運用,最后加上自己的情感認知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這就是閱讀課對語用的最好詮釋。比如,《白楊禮贊》一文,運用了生動的象征手法,讓讀者咀嚼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一方面可讓學生反復誦讀,通過不同的展現(xiàn)方式體會寄予在白楊的情感,達到熟讀成誦的積累目的。同時,還可提供一個新的語段,讓學生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遷移運用這些句式,積累屬于自己的優(yōu)美句段。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最終目的就是學會運用,形成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必須從改變老師的課堂理念和方向引領入手,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豐富語言積累”,“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魏本亞.在獨立與自由中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J].初中生世界,2016:32.
[2] 錢夢龍.“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探索[A].語文教學在前進[C].北京:1981:46.
[3] 胡良華,彭家芳,杜飛,范德君.什么是“好的語文課”[J].《語文教學內容重構》閱讀討論會,2013:2.
[4] 楊樹亞.思辨行走——我的語文生活[M].北京:語文教育出版社,2009:30.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陳婷(1995-),女,漢族,湖南人,職務:人文與教育學院研究生碩士,專業(yè):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