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種桑、養(yǎng)蠶、織絲的國家。2100多年前,當漢代使者張騫向異國國王奉上禮物時,那輕柔光亮、色彩絢麗的神奇絲綢驚動了世界。從此,中國的絲綢沿著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這條路,源源不斷地販運到中亞、西亞和地中海各國。后來這條古代連接中西方的商道被命名為“絲綢之路”,成為多國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技藝交流的華麗紐帶,在世界版圖上蜿蜒刻畫出不可磨滅的深遠印記。作為絲綢之路歷史的主角,至今絲綢不僅是中國獨家生產、奇貨可居的商品,更被看做是東方國度的文化表征。
絲綢的故鄉(xiāng)蘇州,自古以來就是生產錦繡之鄉(xiāng)、積聚綾羅之地,不僅擁有當今中國最大的蠶種場,而且是現(xiàn)存絲綢生產歷史遺跡、絲綢樣本以及絲綢工藝檔案最豐富、最系統(tǒng)的城市。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中,跟隨兩名航天員一同遨游太空的6只帶著特殊使命的“蠶寶寶”,就來自有著“中國綢都”之稱的蘇州。
每年蠶繭結成、正待采摘繅絲的小滿時節(jié),蘇州的城鄉(xiāng)大地上處處上演著充滿濃郁絲綢文化風情的祭蠶神民俗??梢哉f,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起點,就在蘇州的桑園、蠶坊、繅絲車、織綢機、刺繡架中。
據(jù)《通鑒綱目外記》所述,嫘祖是中國第一個種桑養(yǎng)蠶的人,被世人敬為蠶神。古時民間祭祀蠶神等習俗十分盛行,各蠶絲產區(qū)如蘇州所轄的盛澤、震澤等多地,歷史上皆建有“先蠶祠”之類的蠶神祠廟。相傳“桑葉正肥蠶食飽”的小滿節(jié)為蠶神誕辰之日,每逢這天,蠶農、絲商們便紛紛延請各名班名伶登臺唱大戲,以慶神誕,祈佑新絲上市、生絲交易旺季的到來。其中尤以蘇州盛澤鎮(zhèn)名聞遐邇的先蠶祠慶?;顒幼钍?,且傳承數(shù)百年至今不衰,成為蘇州最具代表性、最為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盛澤鎮(zhèn)先蠶祠興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其規(guī)模和氣勢讓人贊嘆,它也是江南地區(qū)乃至全國規(guī)模較大的弘揚絲綢文化的古建筑。蘇州市區(qū)到盛澤鎮(zhèn)的大巴每20分鐘一趟,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后,我們從位于蘇州市區(qū)的酒店到達先蠶祠。眼前的門樓飛檐斗拱,氣勢軒昂,上面鑲有古時綢絲牙行、織戶染坊、裝綢貨船等和絲綢相關的圖案。門樓正中懸掛“先蠶祠”豎匾,兩側拱門上方分別書有“織云”和“繡錦”的語句,正是當年蘇州絲綢業(yè)繁榮的寫照。
祠內蠶皇殿里供奉著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蠶神嫘祖三座神像。正殿西南,月洞相隔的是盛澤絲業(yè)公所辦事處的議事廳。據(jù)介紹,晚清民國年間,盛澤大小絲行近百家,從業(yè)者千計。數(shù)千年來,絲綢已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凝聚出沉厚豐富的蠶桑文化。
在蠶皇殿前遇到了從事絲綢工作三十余年的盛澤人吳躍進,據(jù)他講“雖是本地人,但因一直在外地工作,難得回盛澤休息一兩天,總有家務事要處理,有時也只路過順便看看,很少純粹游玩。今天機會很好?!闭f起傳統(tǒng)絲綢正受到化纖絲的沖擊,吳先生認為“桑蠶絲及真絲綢無疑依然是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且文化依靠傳承才會延續(xù),只有在延續(xù)中才可能創(chuàng)新。”
步出議事廳,不遠處就是戲樓,戲臺朝北,臺下可容萬人的石板廣場擠滿了前來觀劇的蠶農、票友和游人。從小滿前一天開始,這里連唱幾天的戲,每天一個劇種,包括越劇、蘇劇、錫劇和滬劇等,皆是祥瑞之戲。悠揚婉轉的“咿呀”聲中,掌聲連連,熱鬧爆棚。
以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蘇州絲綢博物館,坐落在北寺塔風景區(qū)內,是中國第一所絲綢專業(yè)博物館。在大門廣場邊,就可以看到一條象征絲綢之路的東西通道,與貫穿主樓南北的白色墻面相交。主樓頂部塔式蓋頂建筑,讓人聯(lián)想起絲綢之路沿途的異國風情。步入館內,絲綢古國的輝煌歷史,便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在眼前。珍貴的絲綢文物及模型、圖片,近代農家養(yǎng)蠶種桑的真實情景和桑園再造,將我們帶入“蠶、桑、絲、帛”的神奇世界。
跨進館內的“織造坊”,猶如身臨明清時期蘇州絲綢業(yè)“東北半城,萬戶機聲”的繁榮境地??椆冋谶M行各種類型的古代織機和傳統(tǒng)工藝的手工操作表演。天鵝絨織機、漳緞織機、云錦織機、腳踏繅絲機、緙絲機都在運轉操作,古代云錦、彩經絨、緙絲等著名絲綢品種的織造過程在這里都有演示。館內工作人員介紹說,這里不僅是個博物館,同時還是一個活態(tài)保護基地,館內的能工巧匠們,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等修復了很多件古代皇家珍稀絲織品。
走在蘇州大街小巷,不僅可以看到圍巾、連衣裙等真絲制品,圖案秀麗、色彩清雅、繡工細致的蘇繡工藝品也極其吸引眼球。刺繡與養(yǎng)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又被稱作“絲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繁榮昌盛的蠶桑,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絲線,為蘇繡發(fā)展傳承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有“錦繡之冠”美譽的宋錦便在此誕生。
山水之趣,樓閣深邃,人物之情,花鳥之態(tài),蘇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被譽為“以針作畫”、“巧奪天工”。走進景德路上的蘇繡藝術博物館,立即被館內繡娘們飛針走線的刺繡表演所驚艷?,F(xiàn)場一位蘇繡藝術家說,蘇繡講究平、齊、和、光、順、勻。為了更好、更完整地表現(xiàn)一幅看似簡單的作品,繡工們往往需要萬千針線。僅以一只小小的貓眼睛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種色線來表達,這樣才能將貓眼繡得活起來。
“一條運河水泱泱,兩岸盡是采桑娘。汗衫掛在桑枝上,上風吹過下風香。”這是水鄉(xiāng)養(yǎng)蠶人獨有的小調。綿延數(shù)千公里的中國大運河自開鑿以來,催生了兩岸絢麗多彩的運河文化。蘇州的蠶桑和絲綢文化,即是其中的主流文化之一。而絲綢商貿繁榮又得益于運河的開鑿利用。
大運河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家顧問舒乙,在幾次考察大運河后感嘆:“運河已經與桑農的生活密不可分”,并“代表一種生活方式,是僅有的,僅存的,令人叫絕,令人特別珍惜”。今年76歲的蘇州“原住民”諸星巖,原是滸墅關蠶種場里的工人。他告訴我們,江浙地區(qū)的蠶農大都舉家生活在運河畔桑林中,祖祖輩輩就在運河水域兩旁,種桑養(yǎng)蠶。“那時河道里縱橫交錨的全是運蠶繭的船只,陽光下,一只只蠶繭銀光閃閃。”運河水滋養(yǎng)了桑蠶,蠶吐絲織成絲綢,再沿運河源源不斷的北上或南下,經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海內外。就這樣,影響人類歷史的大運河與絲綢之路,在蘇州以絲綢為媒,千絲萬縷的織出一片華彩。
大運河蘇州段自春秋時開建,隋唐時基本定型。唐代以后,雖多次重筑、修繕、疏浚,但運河的變動不大。濤濤運河水不僅滋養(yǎng)了兩岸桑蠶,更與城內河水融匯,一起構建了蘇州古城“三橫四直”的城市構架和“水路并行,河街相鄰”的街巷格局。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毖刂鵁o數(shù)歷史名人的腳步,曾數(shù)次漫步在“姑蘇第一名街”山塘街上,看著《姑蘇繁華圖》中“居貨山積,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燦若云錦”的恢宏繁盛景象,透過舊時墨色躍然眼前。河上裝載貨物的船只和游船畫舫穿橋而過,沿河兩岸蘇繡、絹扇、絲綢服裝、桃花塢年畫等店鋪鱗次櫛比,仿佛穿越了時空。
·交通:可乘飛機至上海的虹橋機場或浦東機場,再乘班車前往蘇州,兩機場每日往來蘇州的班車非常頻繁,絲毫不會影響旅游行程。今年小滿節(jié)氣為5月21日,江南地區(qū)有“小滿動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的習俗。養(yǎng)蠶是江南農家的傳統(tǒng)副業(yè),到小滿時,家蠶已結繭,人們開始煮繭,拾掇紡車繅絲。
·美食:蘇州是京式、蘇式和廣式三大飲食文化中,蘇式飲食文化的發(fā)揚地。主要美食有松鼠桂魚、蟹粉蹄筋、清熘蝦仁、響油鱔糊、太湖莼菜湯、生煎等。主要美食街有盤門地區(qū)的十全街、鳳凰街,觀前街地區(qū)的太監(jiān)弄、碧鳳坊,以及兩區(qū)之聞的學士街、干將路和石路金門商市美食街等。這些古老而傳統(tǒng)的美食街上聚集了松鶴樓、得月樓、黃天源、朱鴻興等眾多老字號。
·購物:碧螺春、蘇繡、微型雕刻、蘇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