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陳翔
(作者為廈門大學藝術(shù)學院藝術(shù)管理教研室主任)
過草書,其中一句“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游”道盡了書草書之旨趣—“適意”。這一點必然也正是余承堯?qū)Σ輹鴷鴮懙淖非螅墓P端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痕跡,仿佛泉水沿著石縫從高處蜿蜒流淌而下,那么自然而然。反觀許多書法家的草書寫得小心翼翼,寫得妍美流利,但未必能做到自己內(nèi)心的“適意”,未必感受到書寫草書帶來的“至樂”,這樣的書法何談打動人呢?
說到余承堯的草書風格,不得不提南管對其的影響。南管是余承堯家鄉(xiāng)的古樂,是中國古典音樂的瑰寶,從留學日本時開始,余承堯就以弘揚百代鄉(xiāng)音的“南管”藝術(shù)為己任,深入研究,竭力推廣,甚至92歲高齡仍在為他傾心的南管義賣書法作品,以籌募南管研究發(fā)展基金,足以見得他對南管的愛之深切。音樂和書法雖然一個屬聽覺藝術(shù),一個是視覺藝術(shù),但兩者都從節(jié)奏、平衡、變化、和諧等方面形成了美。南管悠長繚繞的韻味在余承堯的草書里亦有體現(xiàn),筆畫的緩急停頓、曲屈留白都有著和音樂相應(yīng)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這也成為了他草書中一個不可復(fù)制的個人特色。
余承堯的楷書骨力道勁,并且和草書同樣的自然率性。他的自信使他寫楷書仍能不囿于法度,出神入化。他吸收了端莊渾厚,陽剛雄強的顏體養(yǎng)分,化出瘦勁挺秀,點畫爽利的獨特面貌。他寫楷書并不刻意收斂筆鋒,也不僅限于中鋒用筆,更不刻求字形的工整端正,而是恣意出筆,生拙質(zhì)樸,一種“不完美的完美”,讓人回味無窮,可謂正中有險,險又見正。唐代孫過庭的《書譜》中關(guān)于書法的學習過程有言:“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既能險絕,復(fù)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卑盐掌秸c險絕的平衡絕非易事,余承堯一生錘煉方得通會。
可惜的是,余承堯留下的書論只言片語,未成系統(tǒng),但在《余承堯書學點滴》中有零星的體現(xiàn)。例如當中他結(jié)合自身的草書、楷書實踐經(jīng)驗談到:“楷書若不夠熟練,則點、撇、捺等筆法不靈活,便無法將草書寫好。寫草書時,單字書寫容
1992年臺北蘇比富的拍賣會上,《山水四連屏》以超過預(yù)估價兩倍的682萬新臺幣落槌,拔得水墨畫頭籌,作者余承堯(1898-1993)這個名字在臺灣地區(qū)變得愈加炙手可熱。雖然時至今日這位福建籍的藝術(shù)家在大陸依然很少被人提及,但是從20世紀末起,他就被臺灣地區(qū)媒體認為是“足以與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齊名”“唯一能與大陸畫家李可染抗衡”的藝術(shù)家。亦有人將他比作是“遲開的花朵”。的確,從福建永春的貧苦少年,到留學東瀛的愛國志士,又經(jīng)歷了30年的軍旅生活和8年的商場浮沉,余承堯56歲才初拿畫筆,大隱于市,88歲首次個人畫展,聲名鵲起,92歲首次個人書法展,譽滿臺灣,他的藝術(shù)之花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才徐徐綻放,驚艷世人。而他足以被稱作“傳奇”的一生,則無疑是使這花朵異常絢麗,且長開不敗的一片沃土。
近些年,隨著兩岸畫人學者對余承堯的研究逐步深入,更多人認識到了這位低調(diào)自適的藝術(shù)家對于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的特殊價值。但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目光的焦點往往局限于余承堯自成一派的國畫作品上,而對其書法藝術(shù)的關(guān)注并不多見。
實際上,在余承堯聊以自娛的藝術(shù)王國中,南管和書法的成就絕不亞于繪畫,他自己也曾這樣表示:“南管比詩重要,詩比書法重要,而書法比畫還重要,可是世人重視的剛好相反?!迸c56歲方提畫筆,無師自通的習畫之路不同,余承堯的習書過程可追溯到幼年時期,且一生不曾輟筆,風格成熟而多變,愈老愈有味。
宋代米芾曾言自己的書法是“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一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睍乙獦淞⒆约旱娘L格,往往是一個從繼承到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在鑒賞和品評時,也自然是不能繞開對其師承關(guān)系的追根溯源。但余承堯展示給世人的書法都絕不是“集古字”的面貌,再加上他絕少在書法作品中表明臨摹某碑某帖,從未明示其師法源流,致使許多研究者和評論者作出“其書法亦是無師自通”的誤判。實則不然,臺灣地區(qū)的藝術(shù)家兼藝評人林銓居就指出:“余承堯在兩件署年乙丑( 1925 )的書法中臨寫懷素草書《自敘帖》,同時亦有完全仿效顏真卿書體的作品出現(xiàn),往后所寫的草書,其行氣錯落、體勢跌宕,仿佛明代大書家所作?!倍喑袌蛟谝黄獑柎鹦问降奈恼隆队喑袌驎鴮W點滴》中也曾提到過,自己入小學學堂開始寫字,17-18 歲自學楷書,20歲開始寫草書。他臨寫顏真卿楷書,且研究(但強調(diào)未臨?。宜炝寂c歐陽詢的楷書。同時,他對行草書法家的研究首推王羲之,再提及史游、崔瑗、張芝、索靖、懷素、張旭等人??梢姡喑袌虻臅ú⒉皇菦]有根源自創(chuàng)新意的,而是博采眾長,融通諸家而自成體貌。此外,從他所寫的“孔子廟前,夜拓曹全碑。點畫依然無缺。引云煙滿紙,潛動蛟螭八分解”當中,還可以看出金石碑學對他的書法學習亦是不無影響。如此說來,余承堯的書法是歷經(jīng)了米芾所描述的入古出新的過程,才最終達到“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的境界。
余承堯的書法作品以楷書和草書兩種書體為主,從前面提到的師承淵源上便可一望而知。但可貴的是,他從中衍化出了屬于自己的多種面貌。如果說從一個人的書法中能了解到書家的性情人格,或者說“字如其人”的話,那余承堯的內(nèi)心世界恐怕就沒有那么容易揣測了。
他的草書被看作是“行云流水一筆書”,筆意連綿,一氣呵成,偶有不連處亦是筆斷而意不斷,氣勢撼人。在他的狂草里還是能看到懷素瘦勁率意的影子,而在轉(zhuǎn)折和頓挫間又比懷素多一絲勁厚的篆隸金石之味。筆畫盤桓曲折,勢如屈鐵,其狂放處讓人想見將軍征戰(zhàn)的豪情萬丈、襟思飛揚,其細膩處又讓人品出幾分文人的恬淡清高、柔情滿懷。據(jù)說余承堯?qū)懖輹類塾霉P毛欠豐的小筆,如此便能一筆落下墨色由濕漸干回環(huán)連綿,變化無窮。他的運筆如飛龍走蛇,又兼顧了輕重提按之對比與行列間的相互揖讓,使得不僅行氣貫通,更是通篇勢氣貫通。筆者個人對于他的草書,感受最深的莫過于那份自信灑脫,質(zhì)樸率真。蘇軾曾經(jīng)在《石蒼舒醉墨堂》中談?wù)撘?,連綿接續(xù)不易?!薄安輹字貧庀⑦B綿、使轉(zhuǎn)活絡(luò),最重要者,貴有自家風格?!?而對于書畫的關(guān)系,他主張“書法先于繪畫。先練好字,始能作畫”。
除此之外,余承堯特別強調(diào):“書法貴有‘雅氣’。讀書不多的書家,其書法作品易流于‘土氣’。”實際上,在余承堯以畫聞名的起初幾年,常常被看作是像摩西奶奶一樣的“素人畫家”,直至人們關(guān)注到他將軍、商人身份的背后,另有一重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并且隱世獨立的傳統(tǒng)文人身份,此后再無人將“素人”一詞和余承堯聯(lián)系在一起,而改用“文人”稱他。他像是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古代文人,優(yōu)雅、超卓、自持。誠然,在余承堯“文人”的精神世界里,詩書畫不可分割,渾然一體,他曾道:“故有詩書畫,靈通一貫真?!闭ㄌK軾“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之理。因此,書法之于余承堯,并不是一種造作的藝術(shù)表現(xiàn),而更多的是從日常書寫中生發(fā)的對詩意和筆墨的理解。晚年余承堯回顧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明確地說出了“文學素養(yǎng)最重要,否則書畫無法創(chuàng)體”這樣的話,因此想要在書法和繪畫中注入“雅氣”,剔除“土氣”,必須要有扎實深厚的文學功底,要有長年潛移默化的詩詞和史學積淀。
余承堯 草書自作詩 紙本 1987年
余承堯 行書杜甫詩 紙本 1978年
1949年國民政府倉促撤往臺灣,余承堯在戎馬倥傯之際只身留臺,直到1991年才以93歲的高齡返回福建廈門定居,落葉歸根,安享晚年。身居臺灣的40年,他蟄居陋室,隱世獨立,但與他簡單清苦的物質(zhì)生活相對的,是他以書畫自適的飽滿豐沛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對藝術(shù)孜孜不倦的進取追求?!皠?chuàng)作憑誠意,真情自啟通。”余承堯的這句詩正是對他自己書畫藝術(shù)最簡單真切的寫照。懷揣“誠意”鋪紙?zhí)峁P,書就滿紙真性情,你我孰能觀之而漠漠然無動于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