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盛夏我藏在赤水葫市鎮(zhèn)一座山上,躲過了一夏的炎熱,換來了一段涼爽、靜怡的日子,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的感覺。重慶的酷熱,天天炙烤著萬物,潮濕悶熱的桑拿天讓人透不過氣來,逃離成為城市人一種既無奈又新奇的選擇。
坐落在二郎壩的小區(qū)建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放眼望去,耀眼的琉璃瓦屋頂散落在竹海深處。入夜時分,天鵝湖波光粼粼,蜃景般若隱若現(xiàn)。人坐院中,風(fēng)行林中,竹濤陣陣,鳥語喃喃,可謂是人竹之大美!
盛夏時節(jié),涼風(fēng)習(xí)習(xí),好似初春的時光。閑下無事,或讀書或閉目,終日往復(fù)。身輕如燕,似心事重重,大半輩子的忙碌一時半會兒像還卸不下來似的。翁承贊詩曰:官事歸來衣雪埋,兒童燈下小茅齋;人家不必論貧富,唯有讀書聲更佳。思緒繁復(fù),唯讀書可以安心,應(yīng)了此情此景。托爾斯泰:“年輕人靠理想生活,老年人靠回憶生活?!卑绰?lián)合國對年齡的新劃分標(biāo)準(zhǔn),我頂多算一大齡青年,應(yīng)該是一半理想一半回憶地生活著。
竹影婆娑,蟲鳥啾啾,翠竹依山勢而低吟。躺靠在庭院的竹椅上,望著與樹齊肩、茂密而旺盛的毛竹,它們似彎下高貴的頭顱,仿佛在聆聽我的述說,不時地點頭,表示贊許。
一位詩人寫道:當(dāng)?shù)厍蛏系谝淮斡腥私ㄔ齑迩f時,竹子就已經(jīng)被加以利用了。據(jù)考證,早在漢代,竹子做的生活用品就有六十余種,明清則達到近三百種。證明中國人與竹子相互依偎了數(shù)千年之久。
竹子與我們那個時代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各家生活起居都離不開竹子。涼席、板凳、籮兜、扁擔(dān),以及菜籃、筲箕、鍋蓋……數(shù)不勝數(shù)。一個家就是一個竹的世界,就是一個竹制品博物館。那時的夏天,一到晚上,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搬出了桌椅和板凳,猶如一條“好吃街”,在這里聊天、吃飯,甚至在這里睡覺。你嘗我的菜,我添點兒你的飯,好生融洽。大人有事不在家,哪家都管你吃喝拉撒。而現(xiàn)在的鄰居,十?dāng)?shù)年都叫不出名字,少了些許人情味兒。
小時候,竹子的玩法可多了。做水槍,做魚竿,做笛子,燒竹筒飯,烤竹筒胡豆。最簡單的莫過于玩“騎竹馬”的游戲,一根竹竿握在手里,做出胯馬的姿勢,將竹竿夾在胯下,用手將屁股一拍:“駕、駕”,竹馬就跑了起來,一邊跑、一邊唱:“胖娃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騎白馬;白馬跳得高,胖娃耍彎刀;彎刀耍得圓,胖娃滾銅圓;銅圓滾得遠(yuǎn),胖娃跟倒攆;攆又?jǐn)f不上,白白跑一趟?!眱簳r的天真、歡快和愉悅讓人記憶猶新!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詩云:“笑看兒童騎竹馬,醉攜賓客上仙州。”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這講的是蘇軾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得庸俗;人瘦還可以變肥,人俗就難醫(yī)治了。人無松竹之節(jié),無雅尚之好,那真的會“令人俗”。白居易《池上竹下作》: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虛即吾師。水能使人的性格淡泊,因而我以水為友;竹懂得虛心謙遜,因而可以做我的老師。竹子虛心有節(jié)、挺拔勁節(jié)、婆娑可愛、清翠欲滴;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鐵骨,又有蘭翠色長存的高潔,與梅、蘭、菊并稱“四君子”,與梅、松并稱“歲寒三友”。
“食肉的人無高節(jié),高節(jié)的人不食肉。”據(jù)《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證明蘇東坡斷無不食肉的說法,否則怎會有“東坡肉”呢。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特性肯定是不一樣的,熊貓吃竹子要溫順得多,老虎、獅子吃其他動物要強悍得多。植物的能量是超不過動物能量的?,F(xiàn)在提倡吃素,素食者與肉食者除了身體的胖瘦區(qū)別外,肯定還有行為上的特征,素食者應(yīng)該要溫和一些吧。你看電影中那些拿到肉就啃的,個個都是山寨中人,彪悍而強壯,卻讓人畏而遠(yuǎn)之。
遠(yuǎn)去的東西,總讓人留戀。用竹蒸籠蒸出來的饅頭、包子、羊肉就比白鐵蒸籠、不銹鋼蒸籠蒸出來的香味獨特,大老遠(yuǎn)都能聞到?,F(xiàn)在賣傳統(tǒng)小籠包的店鋪還有用竹蒸籠的,上面鋪一層松枝,蒸出來的包子也有了松枝和竹子的香味了。難怪到了鄉(xiāng)下,都喜歡吃用甄子蒸出來的米飯。甄子蒸出來的米飯散軟可口,飯里還透著竹木的香味,熱天三兩天不餿,還有營養(yǎng)的米湯可以喝。現(xiàn)在的城市家庭早已不用甄子了,它亦被電飯煲所取代。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因中國人濃厚的竹子情結(jié),以及竹子自身具有的環(huán)保、永續(xù)、經(jīng)濟等特點,促使人們不斷地研發(fā)竹子的新功能,開掘竹子的新用途。竹子已從傳統(tǒng)的植物形態(tài)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卻以更加科學(xué)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中?,F(xiàn)在已廣泛應(yīng)用到紡織品中,生產(chǎn)出服裝、毛巾、內(nèi)衣、襪子以及系列的竹絲綸床上用品等。
徜徉在幽靜的竹間小徑,回望過去,浮想將來:幾千年來與人們朝夕相處的竹子,賜予我們一座座竹樓和竹院,還有那永遠(yuǎn)也離不開的小竹筷;一根一片,一絲一篾都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迄今,為了讓竹下的農(nóng)家日子不再艱難,它仍然獻出竹筍和竹身;搗竹瀝漿為造紙、制衣提供原料,為我們書寫文明、擋風(fēng)御寒無私奉獻……
作者簡介:田健勇,重慶市大渡口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重慶市原大渡口區(qū)交通局副局長。于《重慶晚報》《貴州民族報》《作家視野》等報刊多次發(fā)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