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殘障大學生作為特殊的教育群體,在社會中的影響作用是很大的。鑒于殘障大學生的身體原因,其心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本文以殘障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狀況調查為依據,從殘障大學生的特點出發(fā),提出加強殘障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殘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為了摸清殘障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xiàn)狀,我們對長春大學280多名殘障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學生包括聽障、視障和多重學生,涉及按摩和美術兩個專業(yè)。根據思政課教學調查指標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思想政治教學問題突出
(一)思政課的總體評價偏低
對于思政課的總體評價設定了“您認為思政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所起的作用”“您認為思政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過學習思政課您認為是否有收獲”三個一級調研項目。在“您認為思政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所起的作用”調研項目中,認為非常重要的占56.3%,比較重要占34.4%,不明顯和說不清占9.3%,這說明有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的重要性低于專業(yè)課,甚至有的學生認為是可有可無的,還有一部分學生有抵觸情緒。在“思政課的主要目的”指標中,有84.4%的學生認同豐富知識體系、提高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質的教學目的,但也有15.6%的學生理解上有偏差,雖然比例不大,但也說明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理解。在“思政課是否有收獲”指標調研中,有46.9%的學生認為有收獲,剩下53.1%的學生認為收獲不大或者沒有收獲。
由此可以看出,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對思政課不認同、不理解,甚至有反感情緒。對思政課的這樣的整體評價偏低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但就思政課本身來說是不是也應該思考自身教學、教育的問題。
(二)思政課教學效果不佳
在思政課教學方面我們設定了思政課教師評價、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調研項目。在“思政課教學總體評價中”,滿意的比例只占28.1%,71.9%的同學基本滿意,這說明對于思政課教學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學認為是可以的,大部分同學對思政課教學認為不能達到他們的預期要求,這個比例讓我們感覺到問題很嚴峻。在“對思政課任課教師的整體評價”指標中,為人師表、講究方法、很受歡迎占53.1%,這也與滿意度指標只有28.1%的比例不相一致,說明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問題。在“目前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最大的因素”指標中,認為教學方法問題和溝通困難的占56.2%,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占34.4%,說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引導同樣重要。在“影響思政課課堂氣氛的主要原因”指標中,老師授課激發(fā)學生興趣不夠、講解教材把握欠缺占43.8%,內容抽象、枯燥、難懂占34.4%,這反映出思政課教師對于殘障大學生在教材把握、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沒有針對性,往往與正常生整齊劃一,起不到教學效果。
總體上講,大多數學生認為思政課內容過于抽象、單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沒有針對性,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具有針對性的方法不多,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不夠。
(三)殘障大學生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條件不充分
在高校中,殘障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參與校園活動的條件偏弱。表現(xiàn)在他們社團自主的封閉性,不能夠參與到學校正常生社團組織中。這也導致校園文化育人環(huán)境對其影響有限。再就是一、二課堂銜接不緊密,從事殘障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的,一個是思政課教師,一個是學院學生工作人員,而兩者缺少交集,不能形成互動。再就是缺乏殘障大學生需要的思政教育教學資料,比如盲文教材、網絡課程和有聲讀物等。
二、提升殘障大學生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提升殘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須綜合考察殘障的學生的身體心理特點、學習能力和面臨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并在思政教育教師能力、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
(一)加強教師培訓
目前,從事思政教育的人員對于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教學方法沒有深入研究,也不具備手語教學能力。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包括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其他教育人員,都應具備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思政教育技能。對于殘障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具有正常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之外,還需要針對殘障大學生的特點進行技能培訓。殘障大學生最突出的是身體殘障問題導致的心理問題,所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員要強化心理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心理疏導和教育能力,這對于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好的心理疏導,不僅能夠讓學生樹立自信心,也能夠使他們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更好地進行心理問題的解決。另外,在殘障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手語技能也是非常關鍵的。
(二)優(yōu)化教學內容
思政課教學內容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與時俱進性等特點,某些內容,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的哲學、政治經濟學部分內容,其抽象性和概括性更強,正常生尚且難以自學理解和把握,殘障大學生由于文字功底淺,理解能力相對較差,更難以理解教材內容;況且思政課教材要不斷充實新的教學內容,要體現(xiàn)與時俱進性,這就涉及到一些新的思想觀點、新的詞匯,這無疑也增加了殘障大學生理解和學習的難度。其解決途徑有兩個。
1.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教師一定要處理好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這也是教師的基本技能。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完全熟悉和理解教材體系,并針對于殘障大學生心理壓力大、理解能力低的特點篩選教學內容。目前,很多思政教師只是將教材內容壓縮,減少殘障學生的授課內容,并沒有體現(xiàn)針對性;另一方面,殘障大學生對于抽象理論、關鍵專業(yè)詞匯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教師要將教學內容通俗化,根據殘障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關心問題梳理教學內容,盡量讓學生聽懂、學會。
2.編寫殘障學生專用思政教材
目前,由于殘障學生占比例較低,思政教材變化較快,殘障學生思政教材編寫成本較高,所以還沒有針對殘障學生的專用思政教材。雖然殘障學生比例較少,但是其是關鍵少數,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不容小視。所以,編寫殘障大學生的思政專用教材無論是從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來看,還是從社會影響來看,都是十分必要的。教材的編寫可以結合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在編寫前要對教材進行整體梳理,根據殘障學生的實際教學需要有取舍地進行教材內容優(yōu)化,明確教材編寫要求,提出教材編寫方案。另外,還要對學生對教材內容中詞匯的掌握程度進行調查,查找出一些難以理解的關鍵詞、困難詞,進行通俗化翻譯。教材編寫可以采取教師加學生的方式進行,根據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邊學習,邊進行教材編寫;實現(xiàn)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有效結合,提高教材的有效性,降低教材的成本,條件成熟的話也可轉化為校本教材。目前來看,這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三)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
目前,思政教學方法改革如火如荼,但是有針對性的、實效性的改革不多,特別是針對殘障大學生的教學方法改革少而又少。思政教育目前大都是沿用正常生的教學方法,所以教育成效并不明顯,這也導致學生對思政教育整體評價偏低。
1.教學方法改革要以學生需求為目標
殘障大學生心理壓力調節(jié)能力較弱,大多數殘障學生對于理論性要求較強的教學方法接受起來不太容易。在實際生活中他們有很多問題需要引導,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也比較高,所以對于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排斥情緒更大。在教學中要更多地讓他們參與教學,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想法,排解內心的困惑和問題,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舒暢的溝通橋梁。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并在教學中抓住學生,并針對殘障學生特點,增加過程性考核比重。
2.實現(xiàn)一、二課堂的有效連接
根據思政教學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打造殘障學生社團,實現(xiàn)課上教育教學的延伸,實現(xiàn)一、二課堂的有效連接。依據于社團進行課下交流和學習,形成課下學習的長效機制,實現(xiàn)課上和課下的聯(lián)動,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能夠有效防治學生的宗教化傾向。讓思政教育教學人員深入到學生中間去,實行課下輔導的導師制,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另外,社團活動也可以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殘障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不容忽視,作為關鍵少數的人群,更應該得到關注。在思政教育中更應該根據其特點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思政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春穎.殘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優(yōu)化配置的困境與路徑[J].綏化學院學報,2017(10):128-131.
[2]蔡翮飛.殘障大學生的教育支持:問題、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J].當代青年研究,2017(7):91-96.
[3]朱景林.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分類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4(11):91-96.
[4]仝偉.融合體育教育背景下殘障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研究[J].體育科技,2016(3):69-70.
[5]王玲.殘障大學生社會參與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問題[J].綏化學院學報,2015(10):130-134.
作者簡介:龐凌霄(1971-),男,長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