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青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0)
伴隨著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機體心室泵血、充盈功能隨之大幅度降低,心排血量無法充足供給機體代謝,組織和器官的血液灌注量驟減,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中醫(yī)學在心力衰竭的治療上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據(jù)此,我們使用中醫(yī)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將其治療效果做出如下總結(jié)。
將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接收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皆為本虛標實證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患者各36例。研究組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患者年齡從35歲到82歲,平均年齡(53.1±4.5)歲,病程從 3周~8年,平均病程(3.1±0.4)年;心功能分級:Ⅲ級 25例、Ⅳ級11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從37歲到83歲,平均年齡(54.2±4.7)歲,病程從4周~8 年,平均病程(3.3±0.5)年;心功能分級:Ⅲ級 26例、Ⅳ級10例;兩組病例基本情況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未見有明顯差別,可見為均衡性(P>0.05)。
兩組患者皆予以臨床一般基礎治療,具體包括:低鹽飲食、臥床休息和必要的吸氧等。按患者病情情況常規(guī)使用西藥強心、利尿、血管擴張劑。地高辛每天 1 次、每次 0.25mg;開博通 6.3~12.5mg,每天 2、3次;嚴重患者使用西地蘭稀釋液行緩慢的靜脈注射;顯著水腫患者肌肉注射速尿20~40mg;肺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
在此基礎上,研究組患者以中醫(yī)益氣活血法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貫穿于始終:方劑組成:丹參與葶藶子各30g、黨參25g、麥冬和益母草各20g、澤瀉與炙甘草各20g、五加皮8g;針對癥狀不同患者進行辨證加減:①水腫、小便少者加車前子30g、桂枝10g,做溫陽利水之作用;②腹脹、納呆者加炒萊菔子15g;③咳喘嚴重者加當歸12g、桑白皮20g,做活血、平喘之用。上述藥方,每天1劑,煎3次,并取藥汁共計400ml,分3次溫服。取患者雙側(cè)足三里穴使用0.5ml的黃芪注射液做隔天交替注射。
兩組皆進行為期15天的治療。
1.3.1 兩組治療后心功能參數(shù)變化 比較兩組治療后心功能參數(shù)變化情況,包括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這三個指標。
1.3.2 心力衰竭治療指標積分 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呼吸困難、肺部啰音、水腫、肝腫大、X線胸片異常的積分變化。
本次研究所有資料均由同一人錄入到EXCEL,并由同一人負責核實,保證所有資料準確、無誤。將數(shù)據(jù)建立的EXCEL數(shù)據(jù)庫導入SPSS19.0軟件,對各種變量用(±s)來代表計量資料,行 t檢驗,P<0.05認定為差異存在顯著性。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心排血量與左室射血分數(shù)有顯著提高,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顯著降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研究組治療前后心力衰竭各項指標改善皆要優(yōu)于對照組,其中以呼吸困難、肺部啰音和肝腫大改善的更為明顯(P<0.05),詳情見下表 2。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參數(shù)變化情況(±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參數(shù)變化情況(±s)
分組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心排血量(L/min)7.6±0.8 5.2±0.3 12.562<0.05左室射血分數(shù)(%)39.9±2.7 30.4±2.1 12.421<0.05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49.2±3.5 54.8±4.6 4.333<0.05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心力衰竭各項指標積分的變化(±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心力衰竭各項指標積分的變化(±s)
分組研究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呼吸困難2.3±0.6 1.2±0.2 2.3±0.5 1.7±0.4肺部啰音1.1±0.3 0.6±0.2 1.1±0.3 1.0±0.2水腫1.6±0.3 0.9±0.2 1.6±0.4 1.2±0.3肝腫大1.4±0.3 0.6±0.1 1.3±0.3 1.1±0.2 X線胸片異常1.4±0.2 0.6±0.1 1.3±0.3 1.1±0.2
心力衰竭是由諸多病因誘發(fā)的一種心臟舒縮功能障礙,致使心排血量于循環(huán)血量和血管舒縮功能正常時無法滿足機體正常代謝對血流的需求。西醫(yī)常使用強心、利尿以及擴血管等藥物來降低心臟的前后負荷,促進心肌收縮力提高,以此來促進血流動力學的改善,達到糾正心衰的作用。但是,心衰治療藥物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良反應,比如說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會導致干咳,利尿劑會造成電解質(zhì)紊亂等等[3]。
益氣活血的辨證治療方法是指用具有補氣、活血效果的方劑來治療氣虛血瘀證。就從中醫(yī)角度來看,心力衰竭是隸屬于“心悸”、“水腫”、“喘癥”等范疇的,在疾病的進展過程中,水邪與瘀邪起到的作用非常之重,心氣虛與心血瘀阻是該病癥發(fā)生的主要誘因。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常見虛實夾雜證型,以氣血虧虛為本,痰飲、水邪、瘀血內(nèi)阻為實[4]。
于長時間的臨床研究基礎上,本文使用中醫(yī)益氣活血法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由黨參、麥冬、丹參和葶藶子作為基礎方劑進行煎服,并聯(lián)合黃芪注射液進行足三里穴位的注射,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F(xiàn)代藥理學證實,方中各種藥物對心血管系統(tǒng)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良好調(diào)節(jié)效用,人參中含有的人參皂甙這一有效成分可雙向調(diào)節(jié)心臟的收縮力與血壓,并對神經(jīng)功能有所調(diào)節(jié);黨參、麥冬的合用可起到很好的強心機舒縮作用,對心功能有一定改善,隨著患者機體血流量的增加,血液循環(huán)繼而得到改善,丹參作為活血化瘀的良性藥物,有著很好的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細胞粘結(jié)性的作用。另外黃芪注射液作為黃芪的提取物,對心肌有著強效的肌力作用,可顯著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肌細胞。而針、藥并施,綜合起到益氣活血、改善心功能、糾正心力衰竭的良好作用。
這樣看來,中西醫(yī)相結(jié)合的方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比單一使用西藥能夠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可見,中醫(yī)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確切,有利于糾正患者機體各種心力衰竭指標。
參考文獻
[1] 葛鳳蘭.參附注射液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1(2):353-355.
[2] 周平生,程仕萍,吳翔等.益氣活血溫陽利水法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通報,2015,14(3):56-59.
[3] 林小亮,高日揚,陳少榮等.益氣活血湯聯(lián)合烏司他丁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及對相關(guān)細胞因子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6,25(25):2779-2781.
[4] 楊英.益氣活血利水方佐治氣虛血瘀型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J].中國藥業(yè),2015,35(4):6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