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振倫
摘 要:據考古發(fā)現,陜北地區(qū)在距今3萬年左右便已經有晚期智人“黃龍人”居住,因此這里一直被看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孕育了最原始最純正的華夏文化。同時,延安又是我國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曾經一度作為我國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總后方,指揮和推動著我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可以說,在延安這一片黃土地上,承載著太多的歷史印記文化。談到陜北的歷史與文化,就不能忽視窯洞文化。窯洞文化經過上千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一種極具文化特色的居住形態(tài),散發(fā)著原始、樸實、純厚、熱情的黃土文化氣息,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作者實際調查,主要從格局、構造、建筑裝飾、民間藝術等方面,對陜北的窯洞文化特色進行了研究,以期能加深我們對延安窯洞文化的客觀認識,促進延安窯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延安;窯洞;藝術;文化特色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4-0041-03
延安位于陜西北部,在這一地區(qū)存在一種原生態(tài)的居住形態(tài)與建筑形式——“窯洞”,它是黃土文化與華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極具文化特色。到今天為止,窯洞在延安仍然有大量存在。對窯洞文化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
一、陜北延安窯洞的建筑與院落格局
要研究延安窯洞的文化特色,首先需要從整體上來分析其建筑與院落的格局。和早期為躲避戰(zhàn)亂與御寒避暑的窯洞建筑不同,經過上千年的發(fā)展,后期的窯洞在建筑本身、院落格局上都已經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一方面雖然黃土原始氣息濃重,但另一方面也別有講究。當地有“箍窯蓋房,一世最忙”的民間俗語,這說明人們非常重視窯洞的建設,將“箍窯”看成是人一生當中最重要、最忙的一件事情[1]。按照傳統(tǒng)的思想與方式,“箍窯”不僅要重視“施工質量”,同時還要講究風水、方位、向背,交通方便與否、吃水方便與否更要考慮在內,動土的日子必須是“黃道吉日”。
(一)延安窯洞的建筑格局
第一,內部格局。從當前保存下來的延安窯洞看,其內部空間的格局基本保持一致,拱高一般為3.3米,進深多為8米到10米,寬度在3.3米左右。主要的構成包括炕、灶及煙道系統(tǒng),并會擺放日常所需的餐柜、炕桌等,看似簡陋,卻能夠完全滿足原生態(tài)的生活所需[2]。第二,灶。灶在窯洞當中的重要性非常大,一方面人們做飯、燒水需要使用到它;另一方面在嚴冬來臨時,人們還會使用它來取暖。窯洞所使用的灶非常結實耐用,由黃土砌成,內加鹽水、草筋,不易開裂。進入現代,磚砌的灶臺越來越多,但磚砌灶臺沒有黃土灶臺那般原始的黃土韻味。第三,炕。炕也是延安窯洞建筑格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還是延安窯洞文化最鮮明的一個特征符號[3]。對于居住在窯洞的人們而言,炕是最為重要的一種設施,不論是吃飯、休息、接待客人等,都在炕上進行。當地有“炕不離七(妻),門(大門高度)不離八”的民俗講究,這說明不論是炕,還是家庭中的妻子、婦女都是相當重要的,缺一不可??慌c灶臺相連,可傳遞和散發(fā)熱量,這在寒冷的冬季非常有用。
(二)窯洞的院落格局
每家窯洞基本上都會配備院落,除了窯洞內部空間之外,人們活動最多的地方就是院落,所以院落在窯洞文化當中也相當重要。窯洞院落主要包括門樓、院墻、庭院等組織部分[4]。第一,門樓。門樓的位置一般在窯洞院落的南墻方向,修建也較為講究,就算是在普通的人家,也會將門樓修建得盡可能漂亮,因為這是每家每戶的“門臉”,通過“門臉”外人就能大概知道主人的生活水平。傳統(tǒng)門樓修建以木框架為主,用“人”字形的造型封頂,然后再覆蓋瓦片。門非常厚重,一般為對開(門樓的各種裝飾,在后面詳細探討)。第二,院墻。院墻即為邊界,它具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多采用木頭、石頭、磚頭、土等材料建成。根據當地的文化風俗,院墻可分為左右邊界墻、背墻以及門墻。第三,庭院。延安窯洞庭院一般都處在窯臉相對的位置,寬度與窯洞的具體數量有關。庭院中大多建有畜棚,用于養(yǎng)牛、羊、豬等。以主窯和門樓為軸線,在庭院左右分別放置碾盤與磨盤,取“左青龍右白虎”之意,既具有實用性,還可鎮(zhèn)宅避邪。
二、延安窯洞的分類
從現存的延安窯洞情況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土窯、石窯、磚窯、接口窯四大類,它們各具特色。
(一)土窯
“土窯”的建造較為簡單,大致方法是在土崖的向陽面鑿一個拱形洞,即建成一個簡單的土窯。但是土窯的挖鑿必須要考慮到牢固性問題,比如在原生土崖上挖掘,一定要避開直立傾斜的土脈,否則土窯的結構會非常不穩(wěn)定,容易塌陷。傳統(tǒng)的延安土窯主要以圓拱為支撐,沒有其他的保護措施。但如果選址和建造得當,也很堅固,坍塌的情況很少出現,因此至今仍有大量的傳統(tǒng)土窯被保存下來。土窯所配的窗戶為一平方米左右的方格窗,采光性較低,室內光線相對較暗。還有一種土窯使用的窗戶為半圓木窗,這種半圓木窗比方格窗的采光性能有很大提高,透氣性也更好,在視覺上給人一種更加大方、舒展的感覺,同時還契合“天圓地方”的文化傳統(tǒng),所以半圓木窗應用更加廣泛。由于陜北地區(qū)的土質膠結性好,而且非常厚實,所以其抗外在沖擊與水流的能力非常強,再加上其建造非常簡單,所以土窯成為最常見的一種窯洞構造形式[5]。
(二)石窯
石窯即主要采用石頭建造而成的窯洞,這種窯洞構造基本上和土質條件無關,所以不受土質的影響與限制。石窯選址都在南坡,首先將山坡推平,然后在平地上建造。窯洞的拱形主要為石塊和灰漿砌建而成,石窯砌成后還需要在窯洞的頂部覆蓋一層土,這樣才算是完成了所有的建造工作。在陜北地區(qū),不僅土層深厚,而且其石材資源也較為豐富,有的人家便會選擇開采打制石料來建造窯洞。對石材要進行加工,以便使其符合窯洞的設計要求,如制成一定尺寸的方形或弧形,然后用其砌窯洞。
(三)磚窯
磚窯和石窯基本相同,都是砌造而成,然后表面再覆蓋一層土。由于陜北地區(qū)具有較為豐富的煤炭資源,且土壤性能好,所以磚的燒制相對簡便。與石窯相比,磚窯更加規(guī)整、美觀。但磚窯的建造成本要高于石窯,而且磚窯易老化、保溫性也比不上石窯,所以磚窯的數量比石窯要少。
(四)接口窯
接口窯是一種“復合”形式的窯洞結構,即在土窯的基礎上,用磚或石砌筑接口,其目的是提高土窯的牢固性,延長土窯的使用壽命,保障土窯的使用安全。接口窯加砌的深度一般為一米到三米,同時要對圓窗拱洞進行重新制作,這相當于是對窯洞的一次翻新。與土窯相比,接口窯的性能更勝一籌,因此在現存的延安窯洞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接口窯。
三、陜北延安窯洞的建筑裝飾藝術
傳統(tǒng)的窯洞在裝飾上較為講究,而且人文氣息非常濃重,值得我們重點研究與探討的。
(一)石雕
石雕是一種非常傳統(tǒng)與古老的雕刻藝術形式,至今已發(fā)展出了多種流派,其中陜北石雕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而且造型獨特,是窯洞建筑的重要裝飾。從整個陜北地區(qū)的情況來看,石雕包括石窟佛像雕塑和窯洞建筑裝飾構件,這兩者的地位基本平等[6]。
(二)柱礎
柱礎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種建筑構件,同時它還具有很高的裝飾性。為了防止柱腳磨損、腐蝕,提高柱子的牢固性,人們會在柱子下端墊上石質的柱礎,以增強其使用壽命。柱礎會被制成八角形、方形或是圓形,甚至還會雕上各種花紋,因此它又具有很高的裝飾性。
(三)抱鼓石
抱鼓石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加固門樓,它位于門樓大門的兩側門框下,通常會被雕刻成鼓的樣式,并且會雕上各種花紋,起裝飾作用。
(四)其他石刻
在延安的窯洞建筑中,我們可以看見很多的石制器物,例如拴馬樁、石磨、石碾等。這些石制器物有的被簡單雕刻過,有的則完全為最原始、簡樸的狀態(tài),風格粗獷。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東西都是裝飾窯洞的重要器物,它們賦予了窯洞最原始的美學價值。
(五)窯洞木雕
在陜北地區(qū)的窯洞建筑中,木雕是極為常見的一種建筑裝飾,主要分為門楣木雕、門窗雕刻,如斗拱、雀替、鋪首、門簪、門扇等,它們給原始的窯洞建筑注入了更高的人文性和美學價值。
(六)窯洞磚雕
磚雕是較為特殊的一種雕刻形式,它首先需要將磚燒制成功,然后再在磚上面進行雕刻。作為一種兼具實用和裝飾性的構件,磚雕在陜北地區(qū)的窯洞建筑中被廣泛使用。從當前所保存下來的窯洞看,很多磚雕在制作上非常精巧,而且內容豐富,審美價值高,人文底蘊深厚。
四、延安窯洞的民間藝術
依附陜北延安窯洞的各種各樣的民間藝術形式,如曲和婉轉的民歌、自由高亢的信天游、熱情四溢的大秧歌以及面花、繡花花、布堆畫、剪紙等,這些民間的藝術形式積累、孕育和發(fā)展了上千年之久,是我們生活在黃土窯洞中的祖先通過生活和勞動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深受當地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影響。
窯洞作為一種最原始的建筑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歷史與人文背景,經過上千年的發(fā)展,窯洞已經產生和孕育出了獨特的窯洞文化,散發(fā)著原始、樸實、純厚、熱情的黃土文化氣息,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當前乃至今后,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強對窯洞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使窯洞文化永遠延續(xù)。
參考文獻:
〔1〕張厶文,郝艷娥,等.陜北窯洞結構有限元分析及加固方法探討[J].建材發(fā)展導向,2014,(24):65-67.
〔2〕牛丹.淺析陜北窯洞的建造工藝和特征[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1):33-36.
〔3〕史長英,段廣德,郭燁.延安地區(qū)窯洞建筑與環(huán)境的研究[J].內蒙古林業(yè)科技,2014,(02):61-64.
〔4〕劉少安.創(chuàng)造傳奇的延安窯洞[J].源流,2013,(04):54-55.
〔5〕牛世紅.城市變遷中延安窯洞的文化傳承及保護[J].沿海企業(yè)與科技,2015,(06):64-66.
〔6〕郝世磊.基于陜北傳統(tǒng)聚落特色下的文化產業(yè)園規(guī)劃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