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娟
摘 要:目前初中生在寫作過程中往往出現內容空洞、缺乏感情等現象,主要原因是對生活觀察力度低、想象力匱乏以及知識儲備量小等。而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師面對的教學重點。不少學生怕寫作文,對于寫作思路和寫作手法往往百思不得其解,草草應付了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開展以讀促寫的教學方式,將閱讀量轉化成學生的寫作基礎。針對如何以讀促寫,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談體會和看法。
關鍵詞:以讀促寫;初中語文;有效性;教學水平
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闭Z文教學應讓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地掌握閱讀方法,以提升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并使寫作達到一定的效果。以讀促寫,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高閱讀在學生心中的地位
教師可以通過經常開展閱讀活動,如組建讀書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要求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喜歡的詞語、句子或段落要養(yǎng)成摘抄的好習慣,閱讀之后要做好讀書筆記。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想要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內心情感,必須通過吸收語言素材來完成。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要做到以讀促寫,在閱讀中感受他人的寫作方式,以后可以在自己寫作時融會貫通地運用起來。
2016年開始使用的七年級語文統(tǒng)編新教材就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了重點培養(yǎng)。新教材注重閱讀教學,構建出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閱讀體系,貫徹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的倡導。七年級上冊重視朗讀和默讀教學,下冊注重精讀、略讀和瀏覽教學,八年級閱讀教學重點以實用文為主,比如新聞、傳記等,九年級則以詩歌、小說和戲劇為主,培養(yǎng)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由此可見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提高閱讀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做好以讀促寫的教學工作。
二、促進閱讀理解的深化,為寫作做準備
現在是網絡時代,多媒體以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的方式快速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閱讀方式已由以前的讀書變成了讀圖甚至觀看短視頻。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如何保證初中生對文字閱讀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的學生有生活但是缺少觀察,有觀察但是缺少發(fā)現。閱讀的過程是喚醒個體思維情感的過程,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發(fā)現。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一些自由閱讀的空間,推薦學生多讀名著,鼓勵學生多關注社會新聞和熱點,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剖析作者感情,理解文章含義,并且能夠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觀點。在閱讀一些經典作品或名著時,更不能淺嘗輒止,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學生從課文上學到的知識一定要聯系生活實際,才不會形成空中樓閣,在閱讀中不斷思考和感受,才能理解書中包含的種種含義和情感,從生活中見微知著,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感悟。
通過閱讀獲得自己曾沒有的生活體驗之后,學生要通過思考和聯想進行分析,透過現象看到文章本質,對文章所表達的本質東西用自己的實際經驗進行填充。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經驗,體驗作者的表達方式。如教師在教讀《皇帝的新裝》時用分角色表演課本劇、分組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理解文章主題。有學生課后就對文中揭露的人性的弱點進行了思考,寫成了一篇《XX的新裝》文章。有效的課堂閱讀,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從而為寫作做了很好的準備。
三、引導學生在讀中學會思辨,提升寫作立意
思辨能力是影響學生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思維能力,而寫作正是一種很需要思辨能力的學習科目。寫作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是通過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感受、和分析判斷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立意。寫作心理學告訴我們寫作的心理活動一共有三個步驟,即感受—理解—表達。感受即是事物或者情感的輸入階段,學生通過生活經驗、知識積累以及閱讀經驗的感受,獲得對作文題目的不同感受,從而形成一個自己的大腦印象。然后學生將進入理解階段,理解表示學生開始對輸入的情感和自己的經驗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理解過程中,學生可能對題目帶來的信息和自己已有的信息兩者之間或者同化、或者深化、或者否定,不管是什么態(tài)度,都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量,學生的思辨能力強,那么文章的討論深度和見識就更加深刻,文章質量也就上升了一個檔次,在立意上拔得頭籌。表達階段是學生將再創(chuàng)造過的信息進行輸出的過程,輸出信息的過程需要技巧,學生這時候應當運用寫作技巧、修辭手法、行文結構等技巧協助自己將信息盡可能完整地表達出來,以便獲得讀者的交流和認同。
要想通過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受生活以及他們對生活的思考。通過閱讀,學生的思想將更加成熟,能夠對世界進行更為客觀的辯證認識。那些來自五湖四海的知名作家,將自己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對生活的感悟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學生邊閱讀邊體會到不同背景下的人文思想和人類普遍而永恒的情感和哲學。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中存在的一些辯證關系進行思考,聯合生活實際講講自己的看法,對于學生積累思辨素材有很大的好處。
在學生有了大量的思辨素材之后,在進行寫作時,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章立意方法,一般有下面幾點:第一,用聯系的觀點進行立意。學生要認識到事物的關聯性,對因果關系進行詳細分析,從而確定自己立意的深度。第二,用發(fā)展的觀點立意。一切事物都在發(fā)展之中,發(fā)展必然會出現新舊交替,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與時俱進,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遇到的問題。第三,用矛盾的關系立意。對于一件事物的認識,有正必有反,學生應當仔細思考事物的兩面性,善于提出自己的質疑,另辟蹊徑,從其他角度進行作文立意,凸顯自己的不同凡響。
四、多讀經典,培養(yǎng)寫作興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通過閱讀得到了精神上的洗滌,通過書本看到了不曾看到的風景,遇到了不曾遇到的人物和事情。很多喜歡寫作的同學都是從喜歡閱讀開始的。在閱讀過程中,那些深刻的人生感悟、形象的人物描寫、壯麗或細膩的景色、矛盾與沖突下的故事發(fā)展,都吸引著學生。在文學魅力的吸引之下,學生很容易產生創(chuàng)作沖動和寫作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寫作方法上給予幫助和指導。
教師要多開展經典圖書閱讀活動,讓學生閱讀之后有分享和展示的平臺,不斷激發(fā)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不斷地尋找書籍閱讀。另外,還可以在班級之間開展書籍互換活動,在圖書館進行借閱活動等等,讓學生多閱讀經典圖書,提升閱讀量。教師要提醒學生多關注社會動態(tài)、對生活中的變化多觀察留意,成為一個對生活敏感的人。這樣在學生內心產生美的感受、難過的經歷等感情時,會激發(fā)出寫作欲望,只有這樣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才能給學生帶來創(chuàng)作的樂趣。
五、分析范文,注重積累
錢夢龍說,閱讀一篇范文,有時比教師喋喋不休地講十遍“應該怎樣寫”效果還要好。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感悟之后,往往也不能立刻寫出生動鮮活的文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對寫作手法和寫作方式的不了解。通過提升閱讀量雖然能夠擴展詞匯量,但是對于一些遣詞造句的方法還是有所欠缺。我們在教學時可讓學生精讀范文,剖析寫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精讀有兩個步驟,一是對全文進行逐字逐句的閱讀,對文章的觀點和表達的情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把握好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從文章中抓住重要信息。二是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細讀。仔細研究作者的寫作方法,通過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精髓,從而達到去粗取精、去肉見骨的效果。
在精讀過程中,還要注重積累,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時記錄下來,成為自己寫作能力提升的寶貴財富。除了積累想法,還需要積累名言佳句。這些句子為什么寫得優(yōu)美深刻?為什么我寫不出這樣的句子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加思考分析,將巧妙優(yōu)美的句子進行摘抄。對于一些名言警句,學生可以背誦記憶之后進行改寫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為自己的文章增色。
六、抓好閱讀遷移點,以讀促寫
七年級語文統(tǒng)編新教材非常注重以讀促寫,七上語文教材重點突出由讀到寫、讀寫結合,50%的課后練習有寫的內容,從片段再過渡到大寫作,循序漸進,有針對性地提高并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要充分用好教材,抓好閱讀遷移點,落實課文后面的寫作訓練。如七上《春》一課的課后練習三,讓學生理解文中比喻句,發(fā)揮想象,另寫一些比喻句來描繪春天。又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教導學生對生活細節(jié)進行觀察,講解魯迅先生是如何發(fā)現百草園中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和植物的,布置相應的觀察作業(yè),讓學生對學校環(huán)境或者教室環(huán)境或者家庭環(huán)境進行觀察思考,寫下自己的觀察所得;也可讓學生研讀文中先生“讀書入神”時的動作,學會“寫人要運用描寫突出人物特點”。
閱讀遷移式練筆實施的基礎條件有兩個,一是找準遷移點,二是選擇合適的方式。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首先可以通過對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詞進行切入,關鍵詞往往代表著情感的匯聚之地和思想的閃光點,通過對這些關鍵詞的練筆,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寫好作文。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閱讀中的意象切入,讓學生通過對意象的想象和聯想,進入寫作氛圍之中,使他們寫作觸感更加強烈。比如在閱讀古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打造出一個紅如火的楓林意象,讓學生能夠在想象中激發(fā)寫作欲望。最后,教師還可以由閱讀文章的留白處切入,重視情節(jié)遷移式練習,讓學生對一些空白進行嘗試性補充,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對情節(jié)發(fā)展或者其他細節(jié)進行再次補充。教師要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繼續(xù)往前思索,將作者含而不發(fā)的情感徹底宣泄出來,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對寫作節(jié)奏的把控。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分割的。教師應以讀喚醒寫,以讀帶動寫,以讀開展寫,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深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真正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牛曉麗.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文促進因素: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淺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9).
[2]朱紅.叩問缺憾 優(yōu)化策略:課堂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實踐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0(12).
[3]蔡會蓮.滲透,讓寫作更輕松:論日常語文課堂教學與作文教學結合的必要性[J].新課程(教研版),2009(12).
?誗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