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東
所謂“電腦干部”,是指那些雖然從事管理、業(yè)務、執(zhí)法等實踐性較強的工作,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收文、發(fā)文、報告、總結乃至搜集信息、反饋情況、布置工作、檢查考核全倚仗一臺電腦,“抓落實于無形”“出政策于無聲”的干部。
誠然,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為快捷溝通、提高效率創(chuàng)造了條件,我們干任何工作還真離不開電腦。但假如涉及的是出臺政策文件、工作意見、實施方案等,如此憑想像、靠經驗,一廂情愿、閉門造車,不摸一摸基層實際、不問一問基層意見,又如何能保證這些政策文件的科學性、合理性?難怪基層干部對上級出臺的極個別脫離實際、難于落地、“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書呆子”文件要“罵娘”。
之所以有“電腦干部”,表面看是享樂心作祟、責任心缺失,實質是忘了初心、作風浮夸的表現(xiàn)。換言之,是“四風”的隱性變異,是一種非典型性的“新衙門作風”。
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备刹吭谵k公室的舒服多了,群眾的舒服就少了;干部唯電腦的方便多了,群眾的方便就少了。這是勿庸置疑的“干群定律”。當年,一向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周總理,凡經他手下發(fā)的文件,大到國家政策,小到文句表述,都要深入調查、反復權衡、字斟句酌,為的是確保政策文件的科學合理、準確無誤。用他的話說,“簽個字很容易,提筆一畫就行。但事關國計民生,我是提筆千金,不敢不慎之又慎!”同樣,焦裕祿為掌握一手資料,找到治沙良策,忍著肝病的折磨,帶領一幫人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就是不愿坐在辦公室依靠聽別人的匯報決策。用他的話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作風過硬”時一再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在真心實意向人民學習中拓展工作視野,豐富工作經驗,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水平。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要求我們每一位管理型、業(yè)務型、執(zhí)法型干部,必須走出“書齋”,睜大眼睛,掏空耳朵,摸清基層實情,聽取群眾呼聲。唯其如此,群眾心里想什么,我們能為群眾做什么,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心中有底。
(作者系張家港市政協(xié)副主席、民盟張家港市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