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遠新
內容提要:“探究活動”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已成為教育領域中一個新的生長點。如何有效地運用“探究活動”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正確的思想品德理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教師面臨的一大課題。
關鍵詞:思想品德;探究活動;教學;探討
一、什么是“探究活動”
1.探究活動,是現代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度罩屏x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也把探究活動列為具體內容,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知識,體驗探究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思想品德教育應該是一個獲取知識的探索過程,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概念和原理,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的本質,發(fā)展科學探究的能力。
2.探究活動,是現代教學的重要方法。探究活動有著內涵豐富和多種多樣的形式。在學校的學習活動中,基礎課的課堂教學應當也必然是開展探究活動重要陣地。課堂中的探究活動,其著眼點首先應當放在培養(yǎng)學生對待問題的的探究意識和探究態(tài)度。探究意識和探究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來形成學生的探究習慣,從而使學生改變原來比較單一的接收式學習方式,改變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和缺乏主體參與的學習習慣。因此,《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活動,應該存在于常態(tài)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應該挖掘素材和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加工,使探究活動成為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載體。
二、“探究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1、存在的問題。
教學中滲透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自學方法等新的教學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所采用。課堂教學也因此變得更加生動、靈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不斷地加強。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有不少的教師的行為只是從表面上盲目地隨從,忽視實效性。其主要表現有:課堂教學中,受現存教學評價的影響,急功近利的現象比較嚴重,有的教師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干脆就自己越俎代庖、包辦代替;有的教師即使讓學生探究,也只是關注探究活動的結果,不關注探究活動的過程,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也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學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還有個別教師將探究活動徹底下放,既不有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也不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造成課堂嚴重失控,根本不能完成探究任務;有的教師在探究內容的選擇上,問題的設計過于簡單、思維含量低、缺乏挑戰(zhàn)性,探究活動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華而不實,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在針對性方面不考慮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和認知發(fā)展水平,問題設計的過于復雜,學生感到難以應對,受益的學生寥寥無幾,探究活動流于形式等。
2、問題的成因。
第一,在學生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的偏差。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能理解為教師作用改變了,而只是工作形式發(fā)生變化。為保證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教師在探究活動中必須找準位置,充分地發(fā)揮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第二、在學生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觀念不同的偏差。新課程強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而有多教師為增加課堂的活動量,不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是否有對該問題進行探究的能力,是否有探究的必要,統統拿來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以為這便是新型的教學了,其結果導致重、難點沒有得到解決。
第三、在學生探究活動過程關注范圍有偏差。在課堂教學中,無論開展什么形式的活動,都是少數的優(yōu)秀生參與,多數學生只能是作陪,甚至成為旁觀者,這就導致探究活動是個別學生的探究,與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的發(fā)展的指導思想相違背。
三、實施“探究活動”的方法
1.轉變觀念,正確定位。
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正確定位教師角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探究活動”方法,需要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由傳統的接受學習、注入式學習向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轉變,倡導學生的自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要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盡量地深入到學生中參與活動,從中指導和幫助學生,增進師生感情。教師不僅是一個傳授者,更應該是教學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去感受、認識、探索、分析、概括,要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建立和諧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2、主動引導,授之以漁
第一、確立“探究活動”的內容。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探究活動,“探究活動”內容的確立要依據教材單元、課時的重難點,圍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展開“探究活動”;要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選擇學生有興趣的、樂于接受的內容;不拘泥于教材,但要充實和活化教材,選擇一些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貼近社會現實的熱點問題;在操作中要根據學校條件和學生的實際來選擇,要考慮到學生實際探究能力,學生要解決的探究的問題必須是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能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并且通過探究學習后,能有“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感覺。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探究,促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愿望和動力。
第二,創(chuàng)設條件。有的家長只重視子女的文化學習,認為探究活動只是一種游戲,是浪費學習時間。這些都會損害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為有效開展“探究活動”,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必要的條件。一要學校支持,如搜集資料需要的報刊閱覽室、圖書館、網上查找信息需要計算機室的支持。二要家長的支持,如要進行調查、訪問、參觀獲取直接經驗需要時間。因此,教師要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
第三,優(yōu)化過程。探究活動是在教師的激勵、啟發(fā)和誘導之下,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在探究活動中,當學生的思維尚未覺醒或淺嘗則止時,需要教師去激活、去開發(fā)。在探究活動中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非常規(guī)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教師應及時捕捉,誘發(fā)學生思維產生的的直覺和靈感,扶持幫助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完善,促進學生的思維向高水平方向上發(fā)展。通過學生的質疑、判斷、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使學生真正學會理解、鞏固和運用知識,豐富了學習體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第四,分享成果。“探究活動”是師生共同學習、交流和收獲的過程。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使知識系統化,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至用,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建立自信。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真態(tài)度、學習能力、思維方法,要給予肯定和鼓勵,發(fā)現其閃光點,點燃探究的火花,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