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俐
摘 要:在翻轉課堂的視野下,討論了數學教學和德育呈現的新特點:教學資源豐富化、教學活動互動化、引導方式深入化。然后,在愛國主義教育、科學精神培養(yǎng)、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數學應用意識培養(yǎng)等方面探討了德育功能的滲透。
關鍵詞:數學教育;德育;翻轉課堂
早在2000年,在美國召開的第11屆大學教與學研討會上,Wesley Baker曾提出翻轉課堂的教育模式,到了2006年,“可汗學院”興起。現在,世界各地各種MOOC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翻轉課堂作為新型的課堂組織形式,給教育改革帶來了契機。與傳統(tǒng)的課堂組織形式不同,翻轉課堂模式下,數學教學分解成了兩個階段,課前的學生自主學習,課中的知識內化活動。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初中數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性學科,不應該局限于數學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和情感教育,滲透德育和人文教育。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說,教學如果沒有了德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而德育如果沒有了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這說明德育值得高度重視。然而目前,一是德育和學科教學融合度不高,形式化嚴重,教學效果很不理想,二是廣大教師受應試教育和評價機制的影響,偏重于數學知識的灌輸,對學生也缺乏多層面的評價,最終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翻轉課堂模式下,數學課堂已呈現出不少新的特點,不容忽視。數學,作為人類的思維的表達,其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和道德價值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表現形式。這些值得我們數學工作者去探討。
一、教學資源豐富化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資源主要是由教師在課堂提供的。不同地區(qū)教學水平的差異,以及教師個人業(yè)務素質的參差,可能造成課堂教學資源的懸殊。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依托互聯網平臺,將面臨海量的數據信息,可以共享國內外各種教學資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的教學資源。作為德育的載體,可用于德育的資源也是極其豐富的,同時也避免了傳統(tǒng)德育課堂的滯后性。古今中外,當下熱點,都可以立即引入課堂,使得德育課堂不再是形式化、內容枯燥的。
二、教學活動互動化
在數學教學中實現翻轉課堂,能很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翻轉課堂能抓住“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四個建構主義提倡的要素。數學課的德育功能,也是伴隨著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過程得以體現的。這種德育方式,避免了傳統(tǒng)德育課堂的灌輸和死板的學習環(huán)境,更加的接地氣,易于學生內心的接受。
三、引導方式深入化
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受時間上的限制,教學流程是教師課前預先備好的。學生跟隨老師完成教學任務。數學教材的德育功能開發(fā)往往是不夠深入的。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可以說是放手式的引領。學生通過探究和分享,可以獲得許多超出預期的德育材料,對學生的德育也是較為深入的。
這種“先學后教”的翻轉課堂,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息化科技的發(fā)展,也是基于當下學生的學情和信息素養(yǎng)。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做到智育和德育的協調發(fā)展,是促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下的一些方面值得考慮。
1.注重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有著燦爛的文化,中國數學的發(fā)展和成就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去了解中國數學的成就。如割圓術,圓周率的計算,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在數論上的成就,張益唐解決的孿生素數猜想等。再如,講行程問題,我們可以在微課中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去關注高鐵、大飛機等交通工具。這些無一不體現著我國科技的矚目成就,無一不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利用微視頻,更加直觀,便于學生理解,給學生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使得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
2.關注科學精神培養(yǎng)
對初中學生而言,數學教育是一種文化修養(yǎng)的教育,也是一種人格教育。它必定要促進初中生自覺的理性追求,主要表現在探索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在翻轉課堂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抽象思維來分析問題,探求概念;在前人追求真理的過程中,體味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時,不迷信,不附和,嚴密地論證,堅持不懈地尋求真理。例如,講統(tǒng)計部分,可以介紹數學家們動輒上萬次的
試驗。
3.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初中數學要研究變量,也充滿了辯證法。如圓中內接多邊形,當邊數增大時,面積越接近圓,這就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例子。在翻轉課堂的模式下,我們可以多多挖掘這樣的例子,借助于微視頻,形象生動地體現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四、數學應用意識培養(yǎng)
初中數學知識大都是在實踐過程中由于需要而產生的。借助于微視頻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初中數學的源與流,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主動用數學思維去考慮問題,主動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學中,啟發(fā)學生學以致用,靈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不僅是形式上的改變,更多的是課程和教學觀念上的變化。當然,人們在嘗試這種新的形式的時候,還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如教師和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課程的開發(fā)情況和適應的評價制度。這些還需要努力。
參考文獻:
[1]朱美玉.淺談數學的德育功能[J].教育與職業(yè),2009(9):180-181.
[2]劉艷雯.翻轉課堂在中學德育課中實施的可行性分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6):6-8.
[3]徐玉榮.論德育教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7(4):4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