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英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核心之一是“人文素養(yǎng)”?!白x”和“寫”是學生豐富情感、陶冶精神、凈化心靈的平臺,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沃土。而寫作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輸出,二者關系密切,相輔相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很好地告訴我們“讀”與“寫”的關系。小學閱讀教學中要實現“讀寫有效遷移”的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實施中,既要有效指導學生把握文本內容,使他們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領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領會課文在遣詞造句、結構、表達上的特點、作用和效果。
“仿寫”是指導學生依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同時達到訓練作文的目的,順利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仿寫的范例就是寫作規(guī)律和模式的具體化,是“形象化的寫作理論”,是小學生認識寫作規(guī)律的感性材料。
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導學生從事寫作練習,通過對范例進行分析、理解和仿寫,從而使學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脈絡和寫作方法,循序漸進地掌握寫作技能,增強寫作能力。
1.通過仿寫范句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基本功 在每課的語言文字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精美句子、重點句子反復誦讀甚至會背,并對學生習作中易錯的句子類型多加指導,對常見的連接句、簡單的并列句,可先讓學生復述其妙處,再進行仿寫。這樣,既積累了知識,也讓學生知道選詞用語須合乎語言規(guī)范,應準確使用詞語,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貫通順。如《山中訪友》,文中的教材句子很多,作者通過比喻、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大自然的特點?!澳愫茫鍥龅纳饺?!你捧出一面鏡子,是要我重新梳妝嗎?……”讓學生在熟練誦讀的基礎上,嘗試仿寫這樣的句子,寫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人們的好朋友等等,就為以后寫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2.通過仿寫篇章增強學生構段、布局謀篇的能力 篇章仿寫猶如書法臨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內容。篇章仿寫包括寫作順序的仿寫和布局謀篇的仿寫。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哪種仿寫,都要注重指導學生在仿中求變,仿中創(chuàng)新,表達真情實感。這種以仿帶寫、以仿促寫的方式,有利于順利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促進學生逐步向自主獨立寫作過渡。
使用語言是一種技能,要讓學生掌握這種技能,模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篇篇課文是讀寫有效遷移的載體,是學習、積累語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學習表達的例子。讀寫有效鏈接的結合點,要根據課文的表達特點、學生的實際、單元主題和課后練習來確定。
1.讀前先寫,賞文對比 這是一種任務驅動下的讀寫有效鏈接方式。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先把習作內容布置下去,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水平文秘雜燴網先試作。教師可根據學生練筆完成情況,結合讀寫訓練點,在閱讀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語言文字,使學生在切身的對比中感受作者語言的表現力。這樣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聯(lián)系了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夠科學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課前讀后感 讀后感是讀寫有效遷移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在平時教學中,運用得較為保守。我們完全可以把寫讀后感更靈活地布置成課前預習作業(yè),讓學生自由寫感受和想法。教師用瀏覽的方式閱讀,重在留意學生的“思”。寫課前讀后感,對于學生而言是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真正把預習落實到實處;對于教師亦有摸清學情,以學定教的作用。這種策略適用于易使學生產生不同觀點的文章,教師可以從多元觀點的交織中導入新課,也可以讓學生的矛盾思想貫穿教學過程順學而導,最后達成對文字本真的認識。在教《螳螂捕蟬》一文中,就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布置學生預習時,思考“少年怎樣巧妙地讓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年頭的?”這樣的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課堂上,通過學生對各自不同觀點的闡述,引導學生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既能夠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明白少年做法的巧妙,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些能力也對學生的作文提供了保證。
3.課中批注 這是讀寫有效遷移最隨意的形式,一邊讀一邊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處作一些批注,便于讀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這既是一種讀書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能力。此時的讀是在理解、比較、質疑、聯(lián)想、創(chuàng)造中的讀,是較高層次的讀,批注則是充滿思辨的寫。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習作資源是豐富多彩的。從內容上看,寫人、記事、繪景、狀物、描寫活動等不同類別的資源(素材)都有反映;從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分詞語、句子、段落和全文素材)、音像素材和實體素材。因此,“讀寫溝通、從讀學寫”的方式,除前面提到的向課文借“生花妙筆”,通過模仿由讀到寫遷移外,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式值得研究。
1.變換文體練習寫 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聞寫作、課本劇、童話、探險故事,給學生建構了一個廣泛的想象、練筆空間。這種練筆方式是建立在讀通文本、領會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礎上,因此學生會感到寫既有內容(有素材)又有依托(有方法)。變換文體寫的方式很多,最常見的有古詩改寫,特別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詩改寫,以及現代詩與記敘文、童話等文體的互換。曾經聽過這樣一節(jié)古詩作文課,就是結合對清代詩人袁枚《所見》的學習,把這首充滿童趣的古詩改寫成記敘文。教師通過引導,變換觀察角度,以牧童的視角、黃牛的視角、鳴蟬的視角,乃至路旁樹木、小草等事物的視角,分別演繹出別具一格的故事。這樣的方法學生興趣盎然,紛紛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情境進行改編,效果很好。教者這種“讀”與“寫”的有效遷移,給聽課的老師以很大的啟發(fā)。
2.發(fā)揮想象補充寫 有些課文的內容或比較簡略,或敘事描寫留有余地,這就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是最好的讀寫訓練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內容,巧妙地指導學生推測、構思,以小練筆的形式在這些“空白”處加以補充。
3.填補空白擴展寫 文章的某些情節(jié)會有跳躍性,或寫得相當簡單,或略去不寫,為讀者留下了“空白”。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尋找、發(fā)現教材所提供的藝術空白,并對此加以補充,不僅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使作品的主題更加鮮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蔽覀兠總€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實踐中,要真正做有心人。把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作為自身教學的目標,在“讀”“寫”之間尋找結合點,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為“母語”的傳承、發(fā)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