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avia
舊時大家庭里輩分最低的媳婦,往往需要學會察言觀色、伏低做小,這種生存智慧迄今仍然管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格羅斯曼(Igor Grossmann)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地位較低的人,比如貧窮和工人階層更擅長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以及根據(jù)情境作出妥協(xié),也就是人際“情商”較高。
格羅斯曼和他的學生們在全美國范圍內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并收回了2145份有效答案。他們要求參與者回憶近期與他人的一次沖突,比如與配偶的爭執(zhí)或者跟朋友吵架,然后再回答20個與該沖突相關的問題,比如①“你曾經考慮過第三方可能會怎么看嗎?”②“你是否曾經努力試圖理解對方的觀點?”以及③“你是否想過自己可能是錯的?”
根據(jù)答案,格羅斯曼為每名被試算出了人際交往的“明智”分數(shù),同時依據(jù)他們的家庭經濟和教育水平,為他們的“社會地位”賦值。結果表明,家庭收入較低、受教育水平較低、更經常為錢發(fā)愁的人,社交明智分數(shù)比社會地位最高的那群人高出了一倍。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格羅斯曼又在密歇根州招募了200名被試者,首先進行智商測試,然后要求他們單獨對指定“親愛的艾比”欄目來信給出自己的建議,案例均涉及日常人際關系處理,比如在兩個朋友的糾紛中站隊。之后,一組裁判會依據(jù)他們的回應打分,能夠公允地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者得分較高,而先入為主偏袒一方的話則得分較低。
結果同樣顯示,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群“情商”得分較高,而智商則與之無關。這項研究發(fā)表在近期的《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上。
格羅斯曼分析說,這是因為藍領階層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更多地依賴共享的社區(qū)資源,因此他們更為擅長在同齡人之間消除矛盾。而中產階層的孩子則更多地專注于教育和個人發(fā)展,這對提高智商極有好處,但他們相應地也比較缺乏解決人際沖突的技巧。
所幸這種技巧并不難以培養(yǎng),格羅斯曼提供了幾種實用的思路,比如學會以旁觀的角度,分別代入雙方角色進行思考;如果問題涉及自身,不妨試著把沖突各方用代號代替。多跟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人打交道也有助于學會理解他人,比如參加多元文化活動、做公益志愿者甚至閱讀小說。
格羅斯曼的被試中暫時還不包含赤貧和巨富階層,但他表示,如果超級有錢人的社交明智程度事實上低到破表,他也不會覺得驚訝。“我很希望唐納德·特朗普先生能有機會參加我們的調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