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株
(福建商學院外語系, 福建福州 350012)
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使世界各國對中國模式和發(fā)展道路充滿好奇。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夢”的提出,更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guān)注。在此背景下,中國的黨政文獻、重大會議文件、中國領(lǐng)導人的對內(nèi)和對外講話都成為國際社會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國新一代領(lǐng)導人執(zhí)政理念、發(fā)展目標和改革舉措的窗口。準確全面地對外翻譯政治文獻,是我國外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際認同和我國的國際話語權(quán),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翻譯涉及三個關(guān)鍵詞:文化、語言和翻譯。對此,學者霍爾認為:“文化是無聲的語言,是同一社會成員共有且理解的內(nèi)涵,也是造成翻譯或外語理解上信息不對稱,甚至無法翻譯或無法解讀的主要原因?!盵1]奈達說:“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文化對詞語、習語含義的影響之大,如果不考慮文化背景,很難對文本進行充分的理解?!盵2]而翻譯家、學者蘇珊·巴斯內(nèi)特和安德烈·勒菲弗爾于1990年在二人合編的《翻譯、歷史與文化》[3]一書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并由此最終形成了西方翻譯理論領(lǐng)域的文化學派。他們認為“翻譯研究實際就是文化互動的研究”[4]。原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也認為:“翻譯不是一個簡單的字對字的轉(zhuǎn)換,而是一種以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為背景的跨文化交流,看似在翻譯文字,實質(zhì)上是在翻譯文化?!盵5]
在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翻譯研究成為了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翻譯活動則成為闡釋和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翻譯視角就是從文化角度考察翻譯,把翻譯置于文化交流的視角來研究。
政治文獻作為我國主要的外宣資料,其英譯必須以文化交流和溝通為目的,以幫助國際社會正確認識和理解我國的內(nèi)外政策、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道路。
外交部英語專家王弄笙認為準確是政治翻譯的基本要求,譯者要力求做到在語言的準確性和語言的純正性之間的和諧與統(tǒng)一。[6]翻譯既要準確忠實地傳達原意,又要追求譯文質(zhì)量,避免中式英語, 應使譯文讀起來像地道的英文。
黃友義強調(diào)外宣翻譯要堅持“外宣三貼近”(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的原則。[7]他認為:“融通中外”是對外翻譯黨政文獻的難點和關(guān)鍵。翻譯不是兩種文字的簡單轉(zhuǎn)換,而是一種跨文化傳播。尤其是黨政文獻,翻譯既要符合中國國情,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要與國外的話語體系、表達方式對接。[8]
本文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9]為語料,從文化翻譯視角探討政治文獻英譯的策略與技巧?!读暯秸勚螄碚肥?014年10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獻,用八種外語全球同步發(fā)行,收錄了習近平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期間包括講話、談話、演講、答問、批示、賀信等形式在內(nèi)的79篇重要著作,集中展示了中共新一屆中央領(lǐng)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zhí)政方略。其英文版XiJinping:TheGovernanceofChina[10]由國新辦、中央文獻研究室和外文局最優(yōu)秀的翻譯專家組成的翻譯小組進行翻譯,具有很高的權(quán)威性和研究價值。
1. 直譯中國文化元素,發(fā)揚中國語言風格
不同民族文化雖有差異,但也存在共性。這也是翻譯得以進行的基礎(chǔ)。當漢語表達法在英語中有相應表達方式,且不影響表達效果時,直譯不失為最好的方式,既生動直觀,又能展示中國文化元素,發(fā)揚中國語言風格。例如:
例1: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p.273,頁碼為原著中頁碼,下同)
譯文:Only the wearer of the shoes knows if they fit or not.(p.299)
習近平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來比喻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fā)言權(quán)。這樣的語言既生動形象,又輕松幽默,易于被國外受眾理解和接受,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中文的風格和文化特色。
同樣,在下例中,習近平用再平常不過的“蘿卜青菜”來說明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文明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譯文不僅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比喻,通俗易懂,又展示了中國新一代領(lǐng)導人質(zhì)樸的語言風格,易于獲得國外受眾的理解和支持。
例2:蘿卜青菜,各有所愛。(p.260)
譯文:Radish or cabbage, each to his own delight. (p.285)
類似例子還有:
例3:治大國若烹小鮮。(p.409)
譯文:Governing a big country is as delicate as frying a small fish. (p.457)
例4:打鐵還需自身硬。(p.4)
譯文:It takes good iron to make good products. (p.4)
例5: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的籠子里。(p.385)
譯文:Power must be “caged” by the system. (p.425)
2. 解釋中華思想,傳播中國文化
翻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常常會看到諸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這樣的術(shù)語詞匯。這些術(shù)語詞匯屬于中國文化特有,除去少數(shù)外國學者,很少有外國人真正明白其含義。對外翻譯的過程,應該是解釋中華思想,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因此,譯文往往是解釋性的,最常見的就是成語、古文和詩詞的翻譯,譯者需要在準確領(lǐng)會原文精神的基礎(chǔ)上,用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方式解釋出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
例1:和而不同(p.170)
譯文: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p.190)
例2:天人合一 (p.170)
譯文:the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p.190)
例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p.170)
譯文:As Heaven changes through movement, a gentleman makes unremitting efforts to perfect himself.(p.190)
例4:海納百川,有容乃大。(p.259)
譯文: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refuses no rivers. (p.284)
例5: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51)
譯文:If you can in one day renovate yourself, do so from day to day. Yea, let there be daily renovation. (p.56)
例6: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p.168)
譯文:The way to great learning is to manifest bright virtue and to treat the people as one’s own family, thereby arriving at supreme goodness. (p.187)
例7: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p.277)
譯文:Forging ahead like a gigantic ship breaking through strong winds and heavy waves, I’ll set my towering sail to cross the sea which raves. (p.305)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時還需要結(jié)合注釋才能將其意義解釋清楚。例如:
例8:韋編三絕(p.59)
譯文:The story of Confucius
Notes: Confucius is said to have readTheBookofChanges(YiJing) so many times that the leather strings binding the bamboo slips upon which the book was written broke three times. (p.64)
3. 形義結(jié)合,保持中國特色,譯出中國文化內(nèi)涵
除了成語、古文和詩詞,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還有很多有中國特色的俗語詞匯、提法。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和變化,新的詞匯和提法還在不斷涌現(xiàn)。這些詞語的翻譯,既要注意保持中國特色,又要向國外受眾準確傳達其內(nèi)涵,因此譯文常采用直譯結(jié)合釋譯或者注釋的方式,例如:
例1: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懲,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 (p.392)
譯文:…and ensure that all cases of corruption are investigated and that all corrupt officials are punished, catching “tigers” as well as “flies”—senior officials as well as junior ones guilty of corruption (p.434)
“紙老虎”一詞曾被譯為scarecrow(稻草人),后經(jīng)毛澤東提議改為paper tigers?,F(xiàn)在paper tigers已成為“紙老虎”在國際上公認的譯法。金惠康也主張凡具有中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事物,宜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語言的風格。[11]“老虎”“蒼蠅”是新時期中國反腐形勢下出現(xiàn)的新詞,用兩種動物來比喻腐敗違紀政府官員的職位高低,兩個詞語在各種政治文獻中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譯文采用直譯結(jié)合釋譯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文化信息,又能夠被國外受眾理解和接受,是我國翻譯人員在外宣工作中打造的又一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
注釋,作為翻譯補償是移植文化的必要手段。對于政治文獻中提到的諸多執(zhí)政理念、發(fā)展目標、政策舉措,國外受眾的了解是空白的。對外翻譯,應該“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填補外國人相關(guān)知識的空白。因此,直譯結(jié)合必要的注釋在所難免。例如:
例2:“一帶一路”(p.132)
One Belt and One Road
Notes:“One Belt and One Road” refer to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_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p.145)
例3:“兩個一百年” (p.49)
Two Centenary Goals(p.53)
Notes: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were put forth by the CPC at its 18thNational Congress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wo goals are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y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 (founded in 1921) and to build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ulturally advanced, and harmonious by the centenary of the PRC(founded in 1949).(p.60)
4. 舍形取義,化境意譯,促進文化交流
由于漢英文化和語言的諸多差異,在許多情況下,我們需要借助意譯,擺脫原文形式上的束縛,充分傳達原文的意義。見下例:
例1: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p.50)
譯文:Without ideals and convictions one’s spirit becomes weak. (p.54)
例2:形象地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p.15)
譯文:Put figuratively, the ideals and convictions of Communists are the marrow of their faith. Without, or with weak, ideals or convictions, they would be deprived of their marrow and suffer from “l(fā)ack of backbone”. (p.16)
上面二例中的“鈣”,都沒有直譯為英語中的鈣“calcium”。同樣是“精神上缺鈣”,例1譯為one’sspiritbecomesweak,例2則譯為theywouldbedeprivedoftheirmarrow。譯文舍棄了形式上的對應,用貼近國外受眾思維的方式較好地譯出了原文的精神。
打比方是漢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例如:
例3: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p.346)
譯文:No mountain is too high for a man to scale and no road too long for a man to walk. (p.382)
習近平用這句話比喻“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鍥而不舍,就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若拘泥于形式,譯成比較級Nomountainishigherthanamanandnoroadislongerthanone’sshoes,則會令國外受眾費解。譯文巧妙地運用了英語中的“too…to…”結(jié)構(gòu),既符合英語思維和表達習慣,又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文化精神,有利于促進兩種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又如:
例4:一些干部慣于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爛賬,最后官照當照升,不負任何責任。(p.419)
譯文:Some officials tend to make abrupt decisions, start projects without second thoughts, and finally leave a mess behind, but they still get promoted without being held accountable. (p.470)
這里連用三個比喻“拍腦袋、拍胸脯、拍屁股”,將一些不負責任的干部形象描繪得惟妙惟肖。這樣的語言生動樸實,為中國老百姓所熟知,然而在英語文化中沒有對應的概念,若生搬硬譯,只會增加國外受眾的困惑。當然,這樣的譯文雖然忠實了原文的“義”,卻難免有失去原文韻味的遺憾。
同樣,下面這些在書中常見的詞語都沒有按照字面照搬過來,而是根據(jù)“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的原則,用符合英語思維和習慣的表達方式譯出其內(nèi)涵,以促進兩種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血肉聯(lián)系(p.68):close ties(p.75)
沒有水分(p.111):not inflated(p.123)
安危冷暖(p.189):needs and sufferings(p.209)
衣食住行(p.409):daily needs (p.457)
職工之家(p.47):homes(p.50)
娘家人(p.47):family members(p.50)
在我國,娘家人被認為是最親的人,但在英語國家并沒有這種概念。如果直譯為membersofamarriedwoman’sparents’family,不但冗陳累贅,還會給國外受眾增加更多的困惑,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此時的翻譯看似不忠實,實則是忠實于原文的。
由于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漢英翻譯時必然會出現(xiàn)文化虧損,如民族風味、聯(lián)想意義的虧損等。為了進行文化補償,需要借助翻譯技巧做一些變通,或增詞,或減詞,或轉(zhuǎn)換詞類,或調(diào)整詞語或句子結(jié)構(gòu)等。而所有技巧的運用都必須以“外宣三貼近”為原則,以實現(xiàn)“語言的準確性和純正性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為高要求。
1. 增譯
有些詞語對于熟悉中國文化的人來說一目了然,但國外受眾卻不甚了解。因此,漢譯英時,需要增加一些詞語,補充出寓于字里行間的意義。例如:
例1:長江后浪推前浪。(p.185)
譯文:The waves behind drive on those before,andtheyoungergenerationwillexcelthepreviousone. (p.205)
2. 減譯
由于漢英語言在句法結(jié)構(gòu)和遣詞造句等方面的差異,若將那些不言而喻、可有可無或者有悖于英語表達習慣的詞語一字不落地照搬死譯,不僅會顯得拖沓,有時還會產(chǎn)生歧義。因此,應依循減詞不減意的原則,把原文中一些表意作用不大或重復累贅詞語省去不譯。例如:
例1:中國改革經(jīng)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qū),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jīng)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p.101)
譯文:Having been pushed ahea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China’s reform has entered a deep-water zon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easy part of the job has been done to the satisfaction of all. What is left are tough bones that are hard to chew. (p.113)
例2:如果我們沒有一招鮮、幾招鮮,沒有參加或主導新賽場建設的能力,那我們就缺少了機會。(p.123)
譯文:We will not have a chance if we are not capable enough to be part, indeed a major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team. (p.136)
語意層層遞進是漢語常見的表達方式,若拘泥于語言表層結(jié)構(gòu)的對應,譯文就會顯得重復累贅,因此,上述兩個例句分別省略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和“沒有一招鮮、幾招鮮”,只保留原文最核心的意義,既不影響表達效果,且語言更加精練。
適當采用減譯法是確保譯文自然通順、簡潔明了的必要手段。當然,減譯不是漏譯,更不能因為難譯就隨意舍去不譯。減譯的前提是保證原文的意思不打折扣,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不受損害。
3. 詞類轉(zhuǎn)換
漢英翻譯時,在忠實于原文的前提下,根據(jù)英語的行文習慣,適當進行詞類轉(zhuǎn)換,能使譯文通順流暢,自然達意。例如,下文中的三個名詞短語“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就轉(zhuǎn)換成了英語中的三個形容詞long-term,complex,arduous。
例1: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p.394)
譯文:The whole party must realize that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is a long-term, complex, and arduous task.(p.437)
4. 關(guān)于重復詞的翻譯
重復是漢語表達的一個顯著特點。漢語中常常有意重復使用同一詞語或句式,以達到增強語勢和表達效果的目的。例如:
例1:要按照政治過硬、業(yè)務過硬、責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p.149)
譯文:to have firm political beliefs, strong professional expertise, a goo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iscipline, and good moral character(p.166)
例2:宣傳思想部門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職責,必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p.156)
譯文: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with publicity and theoretical work hav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ask to shoulder. They should play their part well and try their best. (p.175)
例1中的五個“過硬”均為主謂結(jié)構(gòu),漢英翻譯用了三個不同的形容詞和一個在此處有形容詞功能的名詞短語firm,strong,agoodsenseof,good,譯成了偏正結(jié)構(gòu)。例2中的三個并列短語“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譯成了英語中的兩個短語playtheirpartwellandtrytheirbest??梢钥闯觯瑵h語中重復的詞語在英譯時要盡量避免重復,以追求行文的簡潔,在數(shù)量上往往也不對等,詞語結(jié)構(gòu)也常常有所調(diào)整。
5. 關(guān)于對仗的翻譯
漢語追求語言在音、形上的優(yōu)美,常采用對仗的描寫手法。翻譯這類語句時,應考慮句子長短和對稱,能做到形似最好,或至少要做到大體工整。例如:
例1:公生明,廉生威。(p.149)
譯文:Justice breeds trust, and honesty fosters credibility. (p.165)
例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173)
譯文:Reading without thinking makes one muddled; thinking without reading makes one flighty. (p.193)
例3:從善如登,從惡如崩。(p.53)
譯文:Virtue uplifts, while vice debases. (p.57)
上述三例的譯文不僅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內(nèi)涵,在形式上也最大限度地貼近原文,工整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順流暢,當屬翻譯的上乘之作。
例4:空談誤國,實干興邦。(p.36)
譯文:Empty talk harms the country, while hard work makes it flourish. (p.38)
相比之下,例4雖然也做到了大體工整,但前半句將“誤國”譯作動賓結(jié)構(gòu)harmsthecountry,后半句將“興邦”譯作動補結(jié)構(gòu)makesitflourish,就顯得不那么理想。學者林大津建議將其改譯為Acountryfallsinemptytalkandriseswithhardwork,似乎更符合翻譯家許淵沖“意美、音美、形美”[12]的標準。
但追求“三美”畢竟是翻譯的高標準,由于漢英語言存在的巨大差異,有時很難做到完美。例如:
例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59)
譯文:Being the first to worry about the affairs of the state and the last to enjoy oneself.(p.64)
譯文用符合英語習慣的表達方式忠實地傳達了原意,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盡量貼近原文,但相較于原文在音、意和形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淋漓盡致的美,譯文則顯得遜色許多。這是兩種語言的差異使然,更是兩種文化的差異使然。誠如有學者所言“文化虧損是漢英時文翻譯中無法避免卻又無可奈何的遺憾”[13],“融通中外”是政治文獻英譯的高要求,譯者須盡力為之,而又不能強求。當表達形式與實質(zhì)內(nèi)容發(fā)生矛盾時,應以忠實準確為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作為我國外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文獻英譯必須以溝通為目的,譯者除了需要有扎實的漢英語言功底,還需要具備廣博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知識,清醒的政治頭腦和高度的責任感。在翻譯策略上,不拘泥于形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把對語言的字面轉(zhuǎn)換拓展為對本土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14],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注釋:
[1] Hall, E.TheSilentLanguage.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73,p186-187.
[2] Nida, E.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i.
[3] Bassnett, S. & A.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 London: Pinter, 1990/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Bassnett, S. & A. Lefeve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黃友義:《漢學家和中國文學的翻譯——中外文化溝通的橋梁》,《中國翻譯》2010年第6期。
[6] 王弄笙:《十六大報告漢英翻譯的幾點思考》,《中國翻譯》2004年第1期。
[7] 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中國翻譯》2004年第6期。
[8] 黃友義、黃長奇、丁 潔:《重視黨政文獻對外翻譯,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國翻譯》2014年第3期。
[9]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10] 習近平著、英文翻譯組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11]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年,第152頁。
[12]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第73-81頁。
[13] 梁田:《漢英時文翻譯技巧與實踐》,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77頁。
[14] 張景華:《全球化語境下的譯者文化身份與漢英翻譯》,《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