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吉田陽介
(中央編譯局中文文獻翻譯部, 北京 100032)
2018年是《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為《宣言》)發(fā)表170周年?!缎浴纷鳛榭茖W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之一,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和恩格斯發(fā)表《宣言》時,日本仍然處在德川幕府統(tǒng)治下,尚未開始近代化。五年后,德川幕府取消長期執(zhí)行的鎖國政策,開始與國外交流,走上近代化道路。
隨著日本對外開放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傳入,給日本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發(fā)展的基礎。明治時代早期《宣言》在日本翻譯出版,一些知識分子學習《宣言》提出的革命理論。然而堅持天皇制的日本政府認為,以革命為首要目標的社會主義是推翻日本的政治體制的“危險思想”,因此必須大力控制和壓制社會主義運動,許多馬克思主義文獻都被禁止出版。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共產黨(以下簡稱為日共)作為非法政黨開展地下斗爭。在日本難以公開出版《宣言》,日本社會主義者只能通過非公開出版的文獻學習馬克思主義,為科學社會主義在日本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但日本國內仍有《宣言》出版。日共是當前日本國內宣傳《宣言》的中堅力量,《宣言》提出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影響著日共的路線。除共產黨人堅持學習和宣傳《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外,一些研究世界歷史的人士或研究社會主義的人士也高度評價《宣言》的理論。本文將討論《宣言》在日本的傳播給日本社會主義運動以及二戰(zhàn)后日共路線帶來的影響。
日共一直認為,在日本國內有濃厚的“反共主義”的思潮,不利于擴大日共及其他社會主義政黨的影響。戰(zhàn)后,日本擔負美國世界戰(zhàn)略的一部分,日本社會仍舊存在“反共主義”思潮。日本的“反共主義”思潮不是在短期內形成的,而是明治時代以來逐漸發(fā)展起來的。
首先,明治時代進行的改革沒有徹底清除封建因素,而是建設以天皇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1868年發(fā)生的明治維新標志著日本開始走上現(xiàn)代化道路,日本政府積極推進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方面的改革。然而,新建立的政府所構想的是以天皇為首的國家,仍然保留著封建主義因素。當時日本不走群眾起義推翻政府的革命道路,一些基層武士開展革命斗爭,改變德川幕府統(tǒng)治日本的局面。《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1],然而,日本資產階級由于革命意識不強,在推翻德川幕府的斗爭中沒有發(fā)揮作用。明治維新后,它們不反對天皇制,與日本政府聯(lián)合在一起,鞏固和發(fā)展在明治時代形成的國家體制以及崇拜天皇的意識形態(tài)。
其次,在明治時代引進的國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但是社會主義思想卻遭到日本政府的打壓。日本政府為了增強綜合國力,擴大對外交流,大力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等,國外思想也進入日本社會。當時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想進入日本,就發(fā)生了要求召開國會的“自由民權運動”,經過先進分子的奮斗,1889年日本政府公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翌年召開帝國議會。憲法的制定就意味著初步實現(xiàn)崇拜天皇意識形態(tài)的“制度化”,從此日本的“反共主義”思想開始逐步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1901年,日本首個社會主義政黨“社會民主黨”成立。然而,日本政府為了維護天皇制,高度警惕社會主義思想。之后,日本政府制定《治安警察法》,大力壓制日本的社會主義運動。1904年爆發(fā)日俄戰(zhàn)爭后,在日本國內發(fā)生反戰(zhàn)運動。由于一些社會主義政黨展開反戰(zhàn)運動,日本政府對社會主義性質報刊采取禁止出版的措施。當時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人士被視為“共產主義者”,其言行被相關部門監(jiān)視。
《共產黨宣言》正是在這樣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在日本翻譯出版的。
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傳播是從明治時代開始的。一些知識分子翻譯社會主義經典著作,向日本社會介紹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也陸續(xù)被譯介過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共產黨宣言》是第一部被譯成日文的。
1891年(明治24年),石谷齊藏在《社會黨瑣聞》中介紹馬克思生平時首次提到《宣言》一書并意譯了《宣言》的結尾段落。1893年,深井英五的《現(xiàn)時的社會主義》第一次把《宣言》作為學術著作進行了簡單介紹,而且也翻譯了《宣言》的結尾段落。此后《宣言》被提及的次數越來越多,《宣言》的主要思想和一些重要片斷也開始被廣泛摘譯。
在日本《共產黨宣言》傳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是堺利彥和幸德秋水。堺利彥(1870-1933)是著名的社會主義者,將許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成日文。據日共領導志賀義雄的回憶,堺利彥翻譯和介紹社會主義方面的詞匯,在馬克思主義在日本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2]幸德秋水(1871-1911)也是日本早期社會主義運動的著名活動家,曾與片山潛(1859-1933)等人一起創(chuàng)建日本第一個社會主義政黨——社會民主黨。1904年11月13日出版的《平民新聞》第 53號上發(fā)表了堺利彥與幸德秋水合作節(jié)譯的《共產黨宣言》。但《宣言》一發(fā)表即被日本政府以擾亂公開秩序的罪名被沒收。1906年3月,堺利彥在其自行創(chuàng)辦的《社會主義研究》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再次發(fā)表他與幸德秋水合譯的《宣言》。這個譯本由堺利彥獨自對前譯本進行了重新校改,并補齊了《平民新聞》上略去未譯的《宣言》第三章。這是《宣言》首個完整的日譯本。由于這次出版的《宣言》是以為學術研究提供資料的名義出版的,日本政府沒有采取禁止出版措施。但是,1908年“赤旗事件”、1910年“大逆事件”之后,日本政府進一步加大壓制社會主義運動的力度,包括《宣言》在內的相關社會主義文獻公開出版越來越困難。
為何當時日本政府對《宣言》等馬克思主義文獻采取禁止出版措施呢?
第一,當時日本政府高度警惕推翻現(xiàn)有國家體制的這一思想。而《宣言》則公開申明:“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無產階級政黨的最近目的一樣的: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盵3]當時的日本政府已經開始“皇民化教育”,以便維持以天皇為首的政治體制。如果廣大日本國民學習《宣言》的精神,提高革命自覺,他們就會團結起來,形成反對天皇制的勢力,難免會影響天皇制的維持,因此,日本政府嚴格控制《宣言》的出版。
第二,當時在日本社會主義思想中出現(xiàn)以“激進”手段改變日本社會的看法。明治時代日本的社會主義大概有兩個潮流;一是基督教社會主義;二是無政府主義。[4]以人道主義為主的基督教社會主義以穩(wěn)進方式改革日本社會,而無政府主義采取以罷工等手段大力推進日本社會的改革。當時,在日本國內發(fā)生一些勞資糾紛和罷工等,無政府主義逐漸擴大影響力,幸德秋水就是站在無政府主義的立場,提倡以罷工等手段推進日本革命。對日本政府來說,以革命方式改革日本社會的勢力威脅日本的政治體制,因此,日本政府警惕談革命的書籍。
到了大正時代(即1912-1926年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在維護天皇制的前提下,日本擺脫少數老牌政治家統(tǒng)治日本的局面,開展政黨政治,日本民主主義有所發(fā)展。受“大正民主”氣氛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日本社會主義運動再度發(fā)展起來,思想文化界也出現(xiàn)短暫的左翼化現(xiàn)象。在這一背景下,《共產黨宣言》又獲得了出版和傳播的土壤。據統(tǒng)計,在1925-1933年間,先后有15部《宣言》面世。但到20年代后期,思想箝制越來越嚴重。1933年以后,左翼出版物基本上被禁止,像《宣言》這樣的著作當然很難再公開出版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28-1933年間改造社編輯出版的36卷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居然沒有收錄《宣言》。此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二戰(zhàn)結束。
在上述背景下,《宣言》當然很難得到普及宣傳。甚至許多著名日共領導人早年都沒能讀到過堺利彥與幸德秋水翻譯的《宣言》。野坂參三在回憶錄中提到,在慶應大學讀書時,由于當時《宣言》是禁書,他沒看過1904年《平民新聞》上發(fā)表的《宣言》。他讀到的是向在英國生活過的教授借的《宣言》英文版?!缎浴分械摹叭澜鐭o產者,聯(lián)合起來”這句話給野坂留下深刻的印象。[5]野坂從高中開始關心社會主義,讀過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后來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加入日共后,逐漸成長為日共著名領導人,為日本革命運動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日共著名領導人和理論家不破哲三在回憶錄中也提到自己小時候受日本軍國主義教育的影響,沒有看過相關馬克思主義的書。[6]后來才逐漸開始關心社會主義問題并加入了日本共產黨。戰(zhàn)后作為日共中央委員長并長期領導日共的宮本顯治回憶自己在日本松山中學讀書時曾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組織學習《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經濟學批判》以及《國家與革命》等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但他回憶錄中卻沒有明確提到《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最經典的文獻。[7]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標志著社會主義從理論轉變?yōu)閷嵺`。在日本國內,列寧主義的影響明顯提高,日本社會主義者開始閱讀列寧的著作。然而,由于當時在俄羅斯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日本政府警惕社會主義政黨擴大影響力,在日本難以形成馬列主義著作“大眾化”。據二戰(zhàn)后作為中央副委員長領導日共的袴田里見回憶錄,當時馬列主義的日文版較少,除了《資本論》和《雇傭勞動與資本》以外,基本上都是外文的。[8]這種情況形成了“社會主義運動是部分知識分子做”的印象,制約了日本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戰(zhàn)敗后,日本的整體政治環(huán)境有了很大變化,為《共產黨宣言》的出版和傳播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1945年12月,彰考書院出版發(fā)行了堺利彥于1921年編譯的白話文譯本,此前該譯本始終未能公開出版。這個版本是戰(zhàn)后初期影響最大的版本,從1945年底到1952年初的短短8年時間就發(fā)行了100多萬部。戰(zhàn)后,還相繼出版了其他一些版本的《宣言》,如在日本市面普遍能見到的1951年大內兵衛(wèi)和向坂逸郎翻譯的版本和馬恩全集中收錄的《宣言》,在戰(zhàn)后一段時間都曾具有一定影響力。其他如青木文庫出版的宮川實譯本,1952年初版,到1954年就印行了6次,社會主義研究所的1952年的譯本到1982年三十年間先后再版了52次。隨著時代的變化,翻譯技巧也不斷完善,經典著作的研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也在不斷改進。如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著名學者場昭弘和研究西方思想的著名學者水田洋根據新的版本重新翻譯了《宣言》。而民間人士北口??翟诜g《宣言》時,為了便利沒有馬克思主義基礎的年輕讀者,盡量在翻譯時不使用社會主義術語,如把“無產階級”翻譯成“被雇傭者”等。
蘇東劇變后,日本馬克思主義相關專業(yè)已成為“冷門”,但是,日本的一些出版社仍然在繼續(xù)出版《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雇傭勞動與資本》《工資、價格與利潤》以及《資本論》等著名的科學社會主義經典著作。
社會主義政黨旗下的出版社是出版和宣傳《宣言》的主力。當前,社會主義政黨翻譯經典著作工作的重點是給不了解社會主義的人士以及年輕黨員提供既簡明,又正確的經典翻譯。日共作為社會主義政黨重視學習理論問題,不斷探索廣大國民能夠理解的經典著作的翻譯。1998年,日共旗下的新日本出版社出版了日本馬克思研究家的服部文男翻譯的《宣言》。服部翻譯的《宣言》語言通俗,并增加了不少注解。與日共有關的大月書店戰(zhàn)后一直出版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收集的《宣言》,2009年該出版社又修訂出版了村田陽一曾經翻譯的《宣言》。2002年,日本極左團體旗下的出版社前進社也從本團體的角度翻譯出版了《宣言》。
應該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迄今,日本學術界、日本共產黨及其他左翼團體持續(xù)不懈地翻譯、出版、宣傳《共產黨宣言》,不僅為研究日本的工人運動、革命歷史、社會主義運動以及共產黨等人士提供了資料,也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和宣傳《共產黨宣言》及其基本原則和精神的作用,都為《宣言》的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二戰(zhàn)結束前,受日本社會“反共主義”的影響,日共進行的和平與民主運動過程非常艱難。恢復合法地位后,日共在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日本社會實際相結合,制定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慘痛的教訓。當前,日共正在認真總結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教訓,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積極探索21世紀社會主義。在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日共強調要把《宣言》的基本精神同當前時代和日本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提出務實的奮斗目標。
第一,日共繼承《宣言》實事求是地分析當前情況,提出奮斗目標的態(tài)度?!缎浴贩治霎敃r的政治經濟形勢,提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一些目標,即剝奪地產,把地租用于國家支出、征收高額累進稅、廢除繼承權、沒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里;把全部運輸業(yè)集中在國家的手里;按照總的計劃增加國家工廠和生產工具,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成立產業(yè)軍,特別是在農業(yè)方面;把農業(yè)和工業(yè)結合起來,促使城鄉(xiāng)對立逐步消滅;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取消現(xiàn)在這種形式的兒童的工廠勞動,等等。[9]在《宣言》提出的上述目標中,許多目標目前在包括日本在內的發(fā)達國家基本上已經實現(xiàn)了。[10]又如20世紀80年代前,日本采取“中產階級化”政策,累進稅推進實現(xiàn)收入公平發(fā)揮重要作用。二戰(zhàn)后制定的《日本國憲法》規(guī)定,全日本國民有義務接受義務教育,日本政府根據憲法的精神,完善義務教育制度,提供了全國民受義務教育的環(huán)境。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日本,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擴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根據新自由主義學制定政策。從此,貧富差距逐漸拉開,低收入群體生活十分困難。隨著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發(fā)展,勞動市場也變化,企業(yè)少雇傭正式員工,大量雇傭非正式員工。由于非正式員工和正式員工收入差距大,非正式員工屬于低入群體。日共實事求是地分析這些情況,提出改善非正式員工的待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目前日共的奮斗目標。日共認為,目前日本政府制定有利于美國和大企業(yè)的政策,忽視多數國民的生活,因此,日共在黨綱中提出改變從屬于美國的狀態(tài),建設真正獨立的日本,采取限制大企業(yè)發(fā)展的措施,同時采取有利于多數國民生活的措施。
第二,日共繼承《宣言》提出的批判資本主義,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態(tài)度。在日本,一些黨外人士認為,社會主義已經成為過去,這一理念難以實現(xiàn),日共應該改稱“社會民主黨”等。日共雖然提出在資本主義的框架內推進改革的看法,但是日共仍然堅持批判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看法。一些日本人錯誤地認為,與過去蘇聯(lián)相同,共產黨所倡導的社會主義實行全國民所有,個人財產都要公有化。對此,日共認為,采取公有化措施不是針對生活資料,而是生產資料,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共產黨仍然會保護個人財產。
第三,日共繼承《宣言》提出的“多數革命論”?!缎浴分赋觯骸斑^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盵11]日共作為代表廣大日本國民利益的“大眾先鋒黨”,展開和平與民主運動。日共建黨以來,堅持國民利益第一的主旨,提出重視國民生活的一系列政策。目前日共在黨綱中提出的民主主義革命是改變重視大企業(yè)的社會,實現(xiàn)重視大多數國民生活的政策。
第四,日共繼承《宣言》的國際主義精神,大力開展政黨外交。日共在1961年制定的黨綱,即《61年綱領》中引用《宣言》的“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的一句話,表示日共發(fā)揚國際主義精神,與兄弟黨聯(lián)合在一起,開展反對美帝國主義斗爭。戰(zhàn)前,日共發(fā)揚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與中共聯(lián)合在一起,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戰(zhàn)爭。冷戰(zhàn)時期,日共主要與世界共產黨和勞動黨交流。而冷戰(zhàn)結束后,日共總結20世紀社會主義的,尤其是斯大林主義的教訓,轉變政黨外交的方針。日共認為,在斯大林時期的蘇聯(lián),把本國的利益視為社會主義世界的利益,世界共產黨和勞動黨只能堅持蘇聯(lián)模式。目前日共把《宣言》的國際主義精神和目前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提出要發(fā)揚“新的國際主義”,推進全方位的政黨外交。
總之,理論是與時俱進的,世界共產黨必須根據本國的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自己的理論。一些早期日本社會主義者主張以罷工等手段改變日本社會,而一些社會主義者支持通過合法斗爭實現(xiàn)日本革命?,F(xiàn)在看來,以暴力手段實行革命不適合當時的日本國情,這樣的做法難以發(fā)展革命運動。
《宣言》發(fā)表的時代與目前情況不同。正如不破哲三所說,“《宣言》是發(fā)展中的思想”,雖然《宣言》發(fā)表時提出的一些具體措施已難以適用日本當前的革命運動,然而《宣言》的精神仍富有生命力,有利于堅定共產黨人的信念。目前日共高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旗幟,積極探索21世紀社會主義。筆者認為,《宣言》的精神對未來社會主義運動還是有利,但研究《宣言》不能教條主義,需要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
注釋:
[1][3][9][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2,413,421-422,411頁。
[2] [日]志賀義雄:《日本革命の群像》,東京:合同出版社,1956年,第32頁。
[4] [日]松尾匡:《新しい左翼入門》,東京:講談社,1956年,第41-42頁。
[5] [日]野坂參三:《風雪のあゆみ》,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71年,第303頁。
[6] [日]不破哲三:《不破哲三時代の証言》,東京:中央公論出版社,2011年,第13頁。
[7] [日]新日本出版社編輯部:《宮本顕治の半世紀譜》,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8年,第10頁。
[8] [日]袴田里見:《黨とともに歩んで》,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73年,第56頁。
[10] 凌星光:《資本主義と社會主義》,東京:芝麻書房,1991年,第103-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