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欣
四十年前,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范圍內(nèi)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少年班”40年,見證著我國教育從整體匱乏到過度焦慮的歷程。
“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我實際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視培養(yǎng)基礎科學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這個突破口就是對早慧少年進行超常規(guī)的培養(yǎng)?!?/p>
——倡導者李政道先生曾這樣回憶少年班。
四十年前,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范圍內(nèi)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jīng)常地,是被稱為“神童”。
多年來,中科大少年班交出了一份群星閃耀的“精英譜”:1981級駱利群,38歲出任斯坦福大學教授,2012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1982級盧征天,現(xiàn)任中科大教授;1984級杜江峰,中科院院士;1987級莊小威,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1996級尹希,未滿32歲晉升為哈佛大學正教授,打破華人紀錄;1998級陳宇翱,80后中科大教授,獲“菲涅爾獎”……
毫無疑問,“少年班”見證了重新重視知識與人才的改革年代。當年繼中科大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12所高校歷史上都一度招收少年大學生,不過在招生過程中逐漸陷入了低齡化、偏科化的誤區(qū)。
神童教育的理念之一是資源有限,將之集中到少數(shù)精英身上。上世紀90年代以后,受困于教學成本、生源質(zhì)量、學生心理素質(zhì)等原因,各校又紛紛停辦少年班。也由此引發(fā)了對“超常教育”的持久爭議。如今,全國僅剩中科大、西安交大與東南大學仍開設少年班。
少年班到底是不是一個“最優(yōu)”選擇?到底有沒有價值?經(jīng)歷過的人應該最有話語權。
在中科大少年班學院一樓門廳,懸掛著少年班往期校友合影,從每期的合影人數(shù),大致能看出少年班學生規(guī)模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經(jīng)歷過一波增長,而后趨于穩(wěn)定。
“那時候中科大少年班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神一樣的標識,能考上確實是非常(值得)驕傲?!遍h萬里說,作為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中科大少年班1992級學生,他入學那年僅14歲。“高一的時候參加了數(shù)學競賽,得獎后在寒假去中科大參加集訓,被老師蘇淳教授推薦報考少年班。我們班上還有13歲入學的同學,大家(年齡)都在13~15歲?!?/p>
與現(xiàn)在不同,當時中科大少年班是五年學制。“少年班的教學方式是狠抓數(shù)理基礎,不指定專業(yè),到了大三下學期請學生自己選專業(yè)?!遍h萬里說,他至今仍特別感恩當年打下的數(shù)理基礎。
畢業(yè)20年,每次提到他的教育履歷,中科大少年班總是很“搶戲”,盡管此后閔萬里去了常年位列各種大學排行榜世界前十的芝加哥大學繼續(xù)深造,但在外人看來,都不如“少年班”的求學經(jīng)歷更能證明他的“天才”。
閔萬里并不認為自己是“天才”,或許少年班的學生里有“天才”,但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天才”是一種過譽的形容,甚至是對他們努力的否定。在他看來,少年班最寶貴的是在超常教育領域?qū)嵺`積累了很多有益經(jīng)驗,知道如何對學生個性化因勢利導,并鼓勵批判性思考。這些讓他至今受益。
“趕早”教育紅與黑
如今,少年班已經(jīng)由當年幾十人的一個班,發(fā)展成以“少年班”命名的每屆約300人的學院,培養(yǎng)宗旨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由最初培養(yǎng)頂尖科學家轉(zhuǎn)為培養(yǎng)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此前,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及,“如果說少年班成立初期,我們的初衷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話,那么如今,我們更希望探索一條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p>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瘜W專業(yè)碩博連讀生陳楚白,用“意料之外”來形容自己的求學之路:最初沒想過要上中科大,去了少年班學院他也沒想過要出國。
“大二以后,很快進入了實驗室,開始專攻科研。”陳爸爸說,少年班學院的老師很嚴格,所以也有學生會掛科。事實上,每年都會有少年班學院的學生因為課業(yè)等原因選擇退學?!吧倌臧嗬锎_實有一些理解力超群的天才,但大部分人依靠的還是后天的努力。像楚白在科大,從周一到周日,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才睡,四年下來,連近在咫尺的黃山都沒去過?!?/p>
記者從中科大圖書館發(fā)布的2017年度紙質(zhì)圖書借閱報告中獲悉,位居此次借閱量榜單第一名的是該校少年班學院的一名本科生,年度借閱冊次達514次,平均每天就要讀1.4本借閱圖書。
杜江峰,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大教授,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學生。他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經(jīng)歷過不順,但感恩少年班的培養(yǎng)模式?!敖?jīng)過基礎課強化訓練后,大家適應能力很強,不局限于某個特定的學科領域,從事不同學科的研究都得心應手?!?/p>
得益于良好的綜合素質(zhì)訓練,中科大畢業(yè)生在學科、行業(yè)之間轉(zhuǎn)換游刃有余,在各個領域都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開拓能力?!拔蚁仍嚵藷o線電,上了電路分析,又去試了計算機,還是覺得不大對勁;后來又選了近代化學專業(yè),但我更擅長物理,最終就選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當時14歲的盧征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學家、科大教授。
中科大去年曾做過統(tǒng)計,過去38年里中科大少年班共畢業(yè)超過3400名本科生,約90%考取國內(nèi)外研究生。畢業(yè)十年后的學生中,有超過200人成為國內(nèi)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另有55%投身于企業(yè)界、19%活躍于金融界,在世界500強任職者達到35%。
目前,不少地方的中小學教育對學生的個性、興趣關注不夠,給早慧孩子提供一特殊的培養(yǎng)通道,仍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從長遠看,孩子的個性、興趣培養(yǎng)必然要融入到學校教育之中——不是為少數(shù)有特殊表現(xiàn)的孩子創(chuàng)設一條專門的培養(yǎng)方式,而是關注每個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培養(yǎng),這也是我國當前正在推進的基礎教育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國家教育部門已經(jīng)明確,到2020年,將取消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特長生招生。這不是說義務教育不重視學生的特長,而是要扭轉(zhuǎn)社會、家庭功利對待特長、刻意打造特長的觀念。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的問題。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性問題。
我國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都希望孩子早學、多學、學深、學難,以便在升學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但等孩子上了大學,很多家長卻不再管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大學對學生的質(zhì)量要求也不嚴。這不但導致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負擔沉重,還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承受過重學業(yè)負擔的孩子,進入大學后失去學習的興趣、動力。
可以說,“少年班”40年,見證著我國教育從整體匱乏到過度焦慮的歷程。少年班的早慧、早培以及進入社會后的發(fā)展,也是一面鏡子,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側(cè)面審視這種“趕早”教育的內(nèi)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