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月明
(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常州 213022)
論文摘要是學術論文內容的高度濃縮,是學者了解研究領域前沿學術動態(tài)的入戶之門。目前國際主流搜索系統(tǒng)基本上都是通過英語標題和摘要進行搜索的,英文摘要是國內學術成果進入國際視野,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展現(xiàn)國人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關鍵之所在。因此,中文論文摘要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發(fā)現(xiàn)近年國家對科研的投入是巨大的,研究成果可謂豐碩,但中文摘要的英譯水平良莠不齊,科研論文被國際知名數(shù)據(jù)庫收錄、檢索情況令人擔憂,研究價值很難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該文以中外理科碩士學位論文摘要為真實語料,運用了AntConc 語料檢索應用軟件,對從中國知網(wǎng)(CNKI)下載的理科化學、數(shù)學和計算機3 個專業(yè)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中文摘要(CA)及其對應的英譯文摘要(C-EA)各20 篇,共120 篇,參照從ProQuest 博碩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下載的化學、 數(shù)學計算機3 個專業(yè)各20 篇,共60 篇英語為母語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英文摘要(EA)進行定量分析和描述。旨在發(fā)現(xiàn)國內理科碩士論文摘翻譯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力圖尋找對策。
伴隨著學術研究的國際化趨勢,學術論文摘要也趨于標準化,因中西文化觀念、思維習慣的差異,中文、英文論文摘要在其結構上呈現(xiàn)一定程度上的不同。通過自建語料庫檢索,論文摘要構成要素的出現(xiàn)頻率可以看出中文、 英文論文摘要對研究結果的描述大抵接近(分別占總論文摘要數(shù)的67.4%和71.3%);相對于英文論文摘要側重于研究結果的呈現(xiàn)(100.0%)和研究背景信息的介紹(36.4%),中文論文摘要則更傾向于論題的描述(73.2%)和研究目的闡述(58.4%)。國內碩士研究生翻譯中文論文摘要時往往過于忠實,基本采用逐句翻譯,少有靈活變通。在結構上英譯文論文摘要(C-EA)與英文論文摘要差別明顯,很難被國際學術界接受。
論文摘要重在簡要描述,篇幅過長容易讓查閱者產生疲勞,從而難逃被忽略的窘境。對收集的語料通過軟件分析發(fā)現(xiàn)英文論文摘要(EA)的平均長度為244 個形符(Tokens)而英譯文論文摘要(CEA)的形符數(shù)(Tokens)平均值為508 個,平均長度相差一倍有余。國內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獲得認可,論文摘要的譯者英語水平及譯者對翻譯策略的操控亟待提高。
通過語料分析,英文論文摘要(EA)的平均句數(shù)為9句,英譯文論文摘要(C-EA)的平均句數(shù)23 句;英文論文摘要平均句長27 個形符,英譯文論文摘要平均句長22 個形符。中西方在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在語言上的體現(xiàn)為漢語重意而英語重形,漢語以意馭形,英語則以形制意。英語的表述多依賴于外在顯性的銜接,而漢語的邏輯關系則多隱含于上下文中,少顯性銜接。從中文論文摘要的英譯文語料可以看出,中國理科碩士意識到了這一語言差異,翻譯過程中也嘗試做出努力(英文論文摘要平均銜接詞形符數(shù)占總平均形符數(shù)9.23%;英譯論文摘要銜接詞平均形符數(shù)占比7.66%),這也是英譯文論文摘要平均句數(shù)高于英文論文摘要句數(shù)原因之一。
導致英譯論文摘要句子欠長,句數(shù)較多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英譯文論文摘要中非限定動詞的使用頻率。非限定動詞主要有動名詞、動詞不定式、現(xiàn)在分詞和過去分詞四種形式。對語料庫進行檢索分析,英文論文摘要中動名詞使用頻率94 個/萬詞,動詞不定式173個/萬詞,現(xiàn)在分詞187 個/萬詞,過去分詞225 個/萬詞;英譯文論文摘要中動名詞68 個/萬詞,動詞不定式84 個/萬詞,現(xiàn)在分詞143 個/萬詞,過去分詞117 個/萬詞。非限定動詞在英文摘要(EA)中使用頻率總體高于英譯文論文摘要(C-EA)。國內理科碩士在中文論文摘要的翻譯過程中,對非限定動詞的合理應用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科技英語在句法層面上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頻率相對較高,在早期的英文摘要也曾被廣泛的應用,目的在于避免涉及動作的施事者,意在凸顯對客觀事實的關注。國內理科碩士在對中文論文摘要翻譯過程中,被動語態(tài)被大量使用。對語料庫進行檢索,我們發(fā)現(xiàn)英文摘要中被動句占語料庫總句數(shù)的38.25%;英譯論文摘要被動句的比例為59.7%,被動語態(tài)在英譯文論文摘要中的使用頻率高于英文論文摘要中的使用頻率,而這一差別又明顯違背了中文論文摘要中的漢語的表述習慣,翻譯痕跡明顯。
與被動語態(tài)在論文摘要中的使用相對的是第一人稱代詞“I”和“We”的使用。語料檢索結果顯示英文論文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I”和“We”每萬詞出現(xiàn)66.53次; 英譯文論文摘要第一人稱代詞出現(xiàn)的頻率為5.32次/萬詞。在理科碩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國內外研究者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的頻率差異極其顯著。英語本族語學者相對于國內研究者而言更敢于使用第一人稱代詞來展示個體身份、表達個人觀點,并未為了體現(xiàn)研究的客觀性而刻意回避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相對而言,國內學者受中國文化影響,同時為體現(xiàn)研究的客觀性會刻意避免使用第一人稱代詞。
國內理科碩士一般多會用漢語完成論文摘要的寫作,再將中文論文摘要或求助于英語專業(yè)學生或自行翻譯成英文。受漢語思維模式和行文習慣限制比較嚴重,加之自身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容易逐詞、逐句、逐段機械式地轉換中文意思,其后果必然是英譯論文摘要篇幅過長,翻譯味過重;英語專業(yè)學生雖有較強語言能力,但理科專業(yè)知識的欠缺,譯文效果也只會差強人意。
再者,受中式思維模式、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國內理科碩士在翻譯論文摘要時對論文摘要體裁結構的取舍上變通不足,對自己獨立觀點的張揚過于保守。多數(shù)研究者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研究成果新穎,必然會為世人所普遍接受,嚴重忽略了論文摘要在研究成果能夠進入國際視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碩士學位論文摘要英譯是一種常見的翻譯實踐活動,與其他類型文本的翻譯有其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國內研究者要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在做中文論文摘要翻譯前,要做好功課:熟悉英文摘要規(guī)范,細致研究相關專業(yè)高引用率論文英文摘要的體裁結構、句法特點和專業(yè)、學術詞匯的精準表述,密切關注國際學術編輯的最新動態(tài)。翻譯過程中,避免受中式思維模式刻板影響,在論文摘要結構的明確,被動句、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努力迎合英語本族語者的閱讀習慣。
研究者的英語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具體到論文摘要翻譯實踐中,對篇幅過長的中文論文摘要,應對原文信息進行適度取舍,刪減重復信息和評價性語句,合理運用非限定動詞和復合句等句法手段,巧妙模仿、靈活變通,按照英語表達習慣,在語序上做適當調整,滿足英語讀者閱讀需求,同時為研究人員檢索文獻資料提高效率,節(jié)約時間。
該文通過自建理科碩士論文摘要微型語料庫,運用語料庫工具,對理科碩士學位論文漢語摘要庫(CA)、譯文摘要(C-EA)庫和英文摘要庫(EA)進行對比、分析,厘清英譯文摘要與英文摘要的差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從而為中文論文摘要的英譯提供有益借鑒,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理科碩士論文摘要的翻譯,國內學者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溝通,進一步加強中國學術的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