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湖北 武漢 430000)
時政新聞顧名思義是,關于國家大政方針以及國際形勢的具有時效性的新聞內容,怎么說呢,這種時政、財經(jīng)新聞之類的,不比八卦娛樂新聞,嚴肅性、嚴謹性較強,用句措辭方面注意事項較多,而且就時政來說,官方語言成分較多,有些新聞數(shù)據(jù)資料運用也較多,單一靠文字語言敘述的話,還是較為枯燥乏味的,畢竟它從根本上就注定比不上娛樂新聞對大眾的吸引力度,相信對大多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規(guī)規(guī)矩矩地看幾個小時的時政新聞都不會是一件特別享受的事情,因此關于時政新聞的電視傳播,不僅需要在新聞語言的設置運用上下功夫,更要在電視的畫面選取編輯方面進行重點關注,并且不斷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在彌補時政新聞的文字缺項以及把握好報道尺度的同時,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
關于時政新聞的編輯制作內容,主要是有兩大方面的,其一就是畫面資料的恰當選取,其二就是畫面內容的合理連接。其實作為一個外行人可能覺得這個工作還是較為輕松的,不就是畫面的選取和拼接嗎?其實不然,因為媒體行業(yè)基本掌控社會重大信息的傳播,其所報道內容對公眾及社會影響都是巨大的,任何一個小紕漏都有可能導致十分嚴重的后果,因此搞新聞,特別是時政新聞方面,更要小心謹慎,以免出現(xiàn)不必要的失誤。
關于時政新聞電視畫面的素材選取也是很有講究的,一方面新聞記者要先將拍攝或者查找到的新聞資料進行匯總,根據(jù)所擬定的新聞話題、畫面完成度、受眾傾向等因素進行初步篩選剪輯,因為電視新聞報道具有一定時間限制,而初始的攝影資料又比較繁多,不可能全部播放,因此緊接著要將保留的畫面以及資料素材進行進一步比照篩選,選取最佳角度,對資料進一步壓縮篩選,從而為下一步的剪輯做好充分準備。
電視新聞畫面的連接大致有動態(tài)鏈接、靜態(tài)連接以及動靜連接三個方面。動態(tài)鏈接顧名思義就是將兩個動態(tài)畫面內容通過合理剪輯從而拼接在一起,去除中間的不和諧部分,在組合過程中盡量保持畫面的關聯(lián)性以及連貫性,不至于出現(xiàn)突兀感,優(yōu)秀的動態(tài)連接配合文字敘述會使得兩個畫面內容合二為一,從而給觀眾留下良好的觀看體驗。而靜態(tài)連接就是講兩個靜態(tài)定格畫面進行拼接,它通常在電視畫面場景出現(xiàn)較大轉換時適用。這時就需要考慮兩畫面之間內容以及布局情況,盡可能避免畫面轉化時的突兀感,顯得更加自然些。還有就是畫面的動靜連接,它包括由靜轉動和由動轉靜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同時都具有較強的視覺轉變,如果運用得當就可以讓觀眾充分感受到新聞情感以及情節(jié)的波瀾,因此剪輯師應該更加注重這種對觀眾情緒渲染的技巧,并進行合理利用并加以引導,同時為了更好凸顯時政新聞的新聞效果,編輯師首先要有充分的技術知識,并且需要對新聞本身以及畫面內容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不影響新聞表達的前提下尋找最為合適的切入點。另外補充一點就是要注重電視畫面編輯的節(jié)奏變化,如同電影音樂一般,電視時政新聞亦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對于畫面剪輯節(jié)奏的流暢反映,是對受眾接觸時政新聞內容后的有效心理引導,是受眾在受到信息沖擊后的一種隱含的心理影響。在此如何把握好畫面編輯的節(jié)奏感,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編輯師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剪輯點顧名思義就是畫面編輯組接時的轉換點,合適的剪輯點是保證畫面自然過渡、保障新聞畫面流暢的前提條件。因此,在進行時政新聞的畫面編輯時,首要任務就是選取恰當合適的畫面剪輯點。當然,剪輯點的選取主要以新聞流暢度以及鏡頭轉換為標準,依據(jù)事件發(fā)展過程以及情節(jié)轉折,資料補充,聲音添加,情景重現(xiàn)等因素進行確定,例如把畫面人物運動以及場景變換的轉折時刻作為畫面剪輯點,此時畫面播放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就具有一定的運動連續(xù)性,畫面銜接也會顯得更加連貫。與此同時,還可根據(jù)情節(jié)轉折所帶來的情感變化來確定剪輯點,畫面連接也是選取受眾情感變化的時刻,這種選取方式需要剪輯師對新聞情節(jié)具有較為深刻了解,同時對故事發(fā)展所帶來的情感變化也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無論如何,剪輯點的選取方式具有多樣性,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不具有較大局限,因此畫面剪輯師在進行剪輯時,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符合新聞內容格局同時滿足剪輯效果要求,堅持靈活性和適合性。
兩個不同畫面連接的位置,我們稱為剪輯點。要使兩組不同畫面可以完美銜接,保證新聞畫面的流暢,找到最合適的剪輯點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每一個畫面編輯者都要在進行時政新聞畫面編輯的時候,找到最合適的剪輯點。那么如何尋找最合適的剪輯點,成為了每一個畫面剪輯者應該思考的問題。首先,我們可以根據(jù)新聞的類型來劃分剪輯點,也可以根據(jù)新聞內的不同的內容進行剪輯。也就是說當一個畫面里的故事已經(jīng)敘述完了,需要進入下一個情節(jié)時,要進行剪輯。當然,可以在一個運動中的新聞人物,周圍景觀改變時,進行剪輯。這樣觀眾會感受到畫面變換中的連接性,不會突兀。也可以根據(jù)新聞人物的情緒改變作為剪輯點,畫面變化使得觀眾情緒也隨之改變。剪輯點的選擇是多樣的,有著不同的依據(jù)和剪輯方式。畫面剪輯者,需要留心在時政新聞剪輯中,根據(jù)新聞內容來改變剪輯方式,并不是一個新聞只能用一種方式來尋找剪輯點,可以運用多種的剪輯點確認的辦法。只要合理,這些剪輯點的尋找方式,都可以靈活使用,給時政新聞增添色彩。
時常在一個新聞中,會有遠近景的切換,還有各種人物事物的特寫,這是由于攝影拍攝會根據(jù)新聞發(fā)生當時的需要和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拍攝角度和拍攝方式。這樣可以展示出時政新聞最大的真實和完整。不同的景別給看新聞的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在這個時候,畫面剪輯者就要根據(jù)新聞本身希望傳達的內容來選擇合適的剪輯方式和呈現(xiàn)的景別。如果在一個戶外的時政新聞,多采用全景也就是遠景來展示整個新聞事件的全貌。而如果是一個時政會議,政治人物的講話,就應該用特寫和近景來突出人物,令觀眾能接收到他的講話內容。這樣的改變遠景近景的方式,能夠突出想突出的內容,淡化不重要的內容,展現(xiàn)出新聞的中心思想。
電視時政新聞和報刊時政新聞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是動態(tài)畫面,動態(tài)畫面成為了時政新聞的總要組成部分。畫面剪輯者在對動態(tài)畫面的剪輯中,最要注意的是,畫面的運動形式,是攝像機的變化還是人物本身的移動。如果人物本身的移動,那么要在移動中找到合適的剪輯點和剪輯方式。剪輯動態(tài)畫面是對每個畫面剪輯者的考核,不僅是對剪輯技巧的考核,也是對時政新聞的內容畫面了解的考核。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留畫面的真實感和還原現(xiàn)場,要在不改變所有重要信息的同時,完成剪輯。讓觀眾能夠通過這些新聞畫面,了解到整個新聞的內容,同時也能感受到時政新聞不一樣的魅力。
總的來說,時政新聞電視畫面編輯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地位方面可見一斑,而且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受眾品味及新聞需求定會發(fā)生相應變動,對于時政新聞的電視傳播方面也勢必要隨之進行相應改變,這不僅需要在時政新聞的文字敘述方面進行改變,多多向通俗活潑發(fā)展,更需要在畫面編輯制作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深入探索并不斷對其發(fā)展完善,緊跟時代潮流,吸引觀眾眼球,把握受眾需求,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從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出發(fā),更好地發(fā)揮信息傳播作用,引導社會輿論,履行社會責任。